污泥调理对好氧堆肥过程中多环芳烃降解的影响研究

利用化学调理剂聚丙烯酰胺调理法、生物沥浸法和三氯化铁/石灰调理法对含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的污泥进行调理,调理污泥经脱水后在反应器内进行好氧堆肥,探究几种调理污泥在堆肥堆制后的生态毒性和产品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沥浸调理污泥(S-3)堆肥后的腐熟度最高,种子发芽指数(GI)为85.3%,高于其他堆体,且S-3堆体在堆肥后,氮素损失最小,具有良好肥效。S-3堆体中总PAHs的去除率可达82.7%,高于其他3组堆体中PAHs的去除率。生物沥

污泥调理对污泥中耐药基因的降解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21.1 污泥基本性质 21.2污泥调理方法 21.3 DNA提取 31.4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42.1 污泥调理对污泥理化性质的影响 42.2 污泥调理对污泥中细胞存活情况与微生物生物量(16S)的影响 42.3 污泥调理对污泥中耐药基因绝对丰度的影响 52.4 污泥调理对污泥中耐药基因相对丰度 62.5 污泥中耐药基因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的比较 83 结论 8致谢 8参考文献 8污泥调理对污泥

粮食作物中调环酸钙分析方法及其残留特性研究

调环酸钙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其通过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使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含量降低,从而延缓和控制植物的徒长,进而起到抗倒伏的防治作用。目前关于调环酸钙的研究多集中于田间试验施药量及药效研究,关于分析方法和环境残留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开发了酸性有机溶剂超声提取-液质联用的方法测定水稻作物中的残留量。稻米和稻壳中调环酸钙残留量的添加回收试验结果为调环酸钙在在糙米中回收率在69.2%-98.3%,RSD<6.1%;在稻壳中的回收率在71.4%-119.5%之间,RSD<6.2%,均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

纳米银对污水处理系统出水性能的影响

随着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应用日益广泛,污水处理厂成为其重要的汇聚场所。Ag NPs具有抗菌性,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功能微生物可能受其抑制。在进水中分别添加1 mg/L、10 mg/L Ag NPs,研究其对序批式反应器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g NPs胁迫对反应器出水NH4+-N、NO2?–N、PO43-浓度的影响很小,对出水COD浓度影响较大。当Ag NPs 浓度为10 mg/L 时,COD去除受到显著抑制,去除率降至72.7 ± 4.0 %,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变

连作黄瓜导病型与抑病型土壤理化特征及生物学特征比较研究

通过对连作黄瓜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理化特征(pH、电导率、有机质含量、团聚体组成)、生物学特征(土壤酶活,微生物数量)差异的比较,探索抑制黄瓜枯萎病传播的可能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抑病土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高于导病土,电导率略低于导病土;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酶活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抑病土蔗糖酶酶活较导病土高16%;抑病土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明显高于导病土,尤其是在>2 mm粒径团聚体,抑病土是导病土的4.2倍;抑病土中细菌数量相比于导病土无显著差异,但真菌和尖孢镰刀菌含量均小于导病土。结

重金属离子对低ph下硫还原菌生长和硫还原特性的影响(附件)

酸性重金属废水因其低pH和含多种重金属离子的特性而成为环境上难处理问题之一。生物硫还原沉淀法因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而被普遍认为是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硫酸盐还原微生物或硫单质还原微生物还原产生的S2-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硫化物沉淀,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本文以分离纯化所得的硫还原菌株NAU-16作为接种菌种,探讨了Cu2+,Pb2+,Zn2+,Ni2+四种典型重金属离子对硫单质还原菌NAU-16的生长性和还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NAU-16对重金属有一定的耐受性,在分别添加21.

集镇污水处理工艺设计(附件)

我国大多数集镇对于污水的治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相对落后,很多地区污水未经过处理就被排放至附近流域中,加重了水体污染。集镇污水处理规模不及城市污水处理规模大,且水质容易波动。目前,国内外对于集镇污水的处理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技术,比较完善的工艺有氧化沟、A2/O、SBR、生物接触氧化池等。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目前的集镇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中应用较广。它有许多优点,比如净化率高,适应负荷变化能力强,结构可塑性强,建设及运营成本低等[1]。本文选用“生物接触氧化法与人工湿地组合工艺”进行集镇污水处理工艺设

水稻osnramp5对镉锰转运活性差异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鉴定(附件)

锰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而镉作为对植物有毒害作用且镉污染土壤中含量较高的非必须元素,研究它们在植物中的吸收机理是不可或缺的。近些年来,涉及锰和镉在水稻中转运的基因不断被发现,而我们本次研究的OsNramp5基因也正是起到了这样的功能。先前有相关实验研究已经发现OsNramp5负责锰和镉从溶液到水稻根部的运输,当敲除OsNramp5基因时镉和锰的吸收量明显降低;当对OsNramp5的关键位点进行突变后,OsNramp5对镉和锰的吸收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设计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找到OsNramp5上

水稻osshmt4基因回补拟南芥atshmt7突变体的功能验证(附件)

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广泛存在于生物细胞内,在细胞内催化甘氨酸(Gly)和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生成丝氨酸(Ser)和四氢叶酸的反应,在催化过程中需要辅酶5,-磷酸吡哆醛,并且反应是可逆的。拟南芥AtSHMT7突变体材料表现为地上部高硫积累,目前研究发现水稻中存在一个同源基因OsSHMT4,为了进一步研究OsSHMT4是否具有与AtSHMT7相似的功能,将水稻中的OsSHMT4转基因到拟南芥AtSHMT7突变体材料msa1-1中,观察是否能够回补高硫表型,以此对水稻中的同源基因OsSHMT4

水稻磷转运蛋白ospht1;3在磷素吸收转运和再分配过程中的功能研究(附件)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对水稻磷素营养的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和转运主要是通过位于细胞质膜上的磷酸盐转运蛋白进行的。目前水稻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家族OsPHT1中大部分成员的功能已经明确,而OsPHT1;3(OsPT3;AF536967)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项目以水稻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PT3为研究对象,以模式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为研究材料,通过生物信

水稻磷转运蛋白ospt1;5在不同品种中的差异机制研究

本文旨在明确磷转运蛋白基因OsPHT1;5(OsPT5, Os04g0185600)的表达特征,揭示其在水稻中的功能,为植物磷转运体的功能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我们从水稻中克隆到OsPT5的基因序列并采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了日本晴品种的突变体, 采用了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荧光定量PCR(Q-PCR),以及本式烟草叶片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和酵母突变体回补试验,再统计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表型,对OsPT5的表达模式,基因定位和功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OsPT5在水稻大部分部位都有表达。OsPT5的亚细胞水平定位可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