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对煤陷区地表沉降控制的研究以东北某煤陷区生态治理为例(附件)
煤矿是工业发展主要的能源,由于人们对煤矿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的煤陷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大量的优质农田丧失了种植功能。恢复煤陷区农田生态系统、保证农田基本种植功能,是一项保护土地和耕地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东北某煤陷区1万余亩水稻田受到的影响及退化现状,结合现采用的打井灌溉,水泥填充塌陷等不合理农田恢复手段,参照国内外矿区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的成熟技术,探求使用生态工程和生态恢复的方法,修复煤陷区内灌溉渠系统。通过禁止采用地下水灌溉农作物,开挖鱼塘、增补挂钩,种植防护林带等综合防治方法,来控制煤陷区水稻田的进一步沉降,解决煤陷区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的问题。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1 研究区域与方法2
1.1研究区概况 2
1.1.1 井田范围 3
1.1.2 区位交通 3
1.1.3 自然环境 3
1.1.4 矿产资源 3
1.2 研究方法 3
1.2.1 文献与法律法规整理3
1.2.2 东北某煤陷区实地考察调研 3
1.2.3 煤陷区治理理论与案例研究3
2 项目区环境调查、评估与分析4
2.1 环境调查4
2.1.1 井田区57km2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基础设施4
2.1.2 煤陷区10km2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基础设施4
2.2 环境现状评估4
2.3 环境变化分析4
2.3.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4
2.3.2 水文环境破坏4
2.3.3 地表设施毁坏4
2.3.4 煤矸石的影响4
3 耕地生态修复设计与分析 5
3.1 现有措施分析5
3.2 总体规划分析5
3.2.1工程方法5
3.2.2 挖深垫浅5
3.3 煤矸石堆放区处理分析6
3.4 井田安居村庄搬迁分析6
4 讨论 6
致谢7
参考文献7
表1 矿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资源信息3
表2 采用的工程方法及特点5
表3 区域安置范围及预期时间6
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对煤陷区地表沉降控制的 研究—— 以东北某煤陷区生态治理为例
引言
引言 最典型的生态恢复(Ecology Restoration)概念由美国生态学会在其1997年的年会中提出[2]。它是指一种有目的地把一处改建成固有的、明确的、曾出现过的生态系统的过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上都起着重要作用。土地复垦是生态恢复中核心且基础的任务,包括了将生产建设活动或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水平的工程或生物措施。
美国科学院于1974年,根据土地复垦的不同工作程度,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复原(Restoration)、恢复(Reclamation)和重建(Rehabilitation),三种工作程度呈不断深入递进的关系。之后的研究中,也多沿用了这种分类方式,且研究重点一直在从基础的工程复原向最高级也是最复杂的生态重建递进。
国外对矿区土地复垦的重视早于我国,在19世纪,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就开始通过法律维系采矿与复垦之间的平衡[3],70年代时,复垦已经成为了一门集地质、农学、林学、采矿的跨学科系统工程。尤其对于很多煤矿企业而言,土地复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内容。发达国家如美、英、澳、加和匈牙利都对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土地复垦技术政策规范。在矿区环境恢复、生态保护和矿区产业转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分别有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韦、澳大利亚学者霍布斯和德国学者科瑞奇曼,分别讨论了详细的矿区塌陷地地恢复保证金制度建立、矿区土生态重建技术体系的构造和将采煤塌陷地建成旅游公园的理念。
我国是个采煤大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种自然矿产资源被大量开采[1],因采煤造成塌陷的土地占总体被破坏国土面积的重要比例。采煤不仅损坏自然景观,也会污染水体和土壤,造成大量农田被破坏,严重影响了煤矿区附近人民的生产生活。然而,由于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制度以及煤炭资源开采的重要程度等都与国外不同,国外对矿区环境恢复的研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解决我国煤矿塌陷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我国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使用制度的分割,人均资源量的匮乏,复杂的煤炭资源开采条件以及其超强度的开采等,都使得我国煤矿区环境问题更严重和突出。
我国科学家对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对于矿区塌陷土地的复垦研究,是在1988年颁布《土地复垦规定》后才开始日益增多的。采矿地区的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工程改造措施,但前期研究的初衷多从当前的经济效益出发,缺乏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这导致了改造塌陷地投入大而产出时效长。这就促使了之后的研究需要从生态学的规律着眼,从而正确处理开发复垦与生态修护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又不断变化的关系。随着生态恢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对资源枯竭矿区和开发中矿区的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逐渐增多。本世纪以来,研究重点才从侧重于工程复垦技术开始慢慢转移到了治理与压煤村庄搬迁相结合、复垦还田与排矸相结合、集中生物复垦措施[46]等生态重建模式上。
但从总体上来看,与矿区塌陷机理成因和工程复垦的研究相比,迄今为止,我们对煤矿塌陷区农田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它对控制进一步地面沉降起到的作用并不完全了解。可以想见,如果我们以一个典型东北平原矿区的农田为例,研究其水稻田退化情况、农田水利恢复、生态系统恢复手段,势必还能为解决其他煤陷区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这些生态工程方法及其与地面沉降间的联系对理解保护矿区生态多样性而言至关重要。
为了维持矿区的区域经济、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确保矿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为以后的相似案例提供参考和典型。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煤矿塌陷区及其之前工程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再造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恢复水利灌溉以及控制进一步的地面沉降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并解决该煤矿塌陷区治理恢复中修复耕地、采煤除障等关键问题。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1 研究区域与方法2
1.1研究区概况 2
1.1.1 井田范围 3
1.1.2 区位交通 3
1.1.3 自然环境 3
1.1.4 矿产资源 3
1.2 研究方法 3
1.2.1 文献与法律法规整理3
1.2.2 东北某煤陷区实地考察调研 3
1.2.3 煤陷区治理理论与案例研究3
2 项目区环境调查、评估与分析4
2.1 环境调查4
2.1.1 井田区57km2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基础设施4
2.1.2 煤陷区10km2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基础设施4
2.2 环境现状评估4
2.3 环境变化分析4
2.3.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4
2.3.2 水文环境破坏4
2.3.3 地表设施毁坏4
2.3.4 煤矸石的影响4
3 耕地生态修复设计与分析 5
3.1 现有措施分析5
3.2 总体规划分析5
3.2.1工程方法5
3.2.2 挖深垫浅5
3.3 煤矸石堆放区处理分析6
3.4 井田安居村庄搬迁分析6
4 讨论 6
致谢7
参考文献7
表1 矿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资源信息3
表2 采用的工程方法及特点5
表3 区域安置范围及预期时间6
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对煤陷区地表沉降控制的 研究—— 以东北某煤陷区生态治理为例
引言
引言 最典型的生态恢复(Ecology Restoration)概念由美国生态学会在其1997年的年会中提出[2]。它是指一种有目的地把一处改建成固有的、明确的、曾出现过的生态系统的过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上都起着重要作用。土地复垦是生态恢复中核心且基础的任务,包括了将生产建设活动或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水平的工程或生物措施。
美国科学院于1974年,根据土地复垦的不同工作程度,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复原(Restoration)、恢复(Reclamation)和重建(Rehabilitation),三种工作程度呈不断深入递进的关系。之后的研究中,也多沿用了这种分类方式,且研究重点一直在从基础的工程复原向最高级也是最复杂的生态重建递进。
国外对矿区土地复垦的重视早于我国,在19世纪,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就开始通过法律维系采矿与复垦之间的平衡[3],70年代时,复垦已经成为了一门集地质、农学、林学、采矿的跨学科系统工程。尤其对于很多煤矿企业而言,土地复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内容。发达国家如美、英、澳、加和匈牙利都对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土地复垦技术政策规范。在矿区环境恢复、生态保护和矿区产业转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分别有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韦、澳大利亚学者霍布斯和德国学者科瑞奇曼,分别讨论了详细的矿区塌陷地地恢复保证金制度建立、矿区土生态重建技术体系的构造和将采煤塌陷地建成旅游公园的理念。
我国是个采煤大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种自然矿产资源被大量开采[1],因采煤造成塌陷的土地占总体被破坏国土面积的重要比例。采煤不仅损坏自然景观,也会污染水体和土壤,造成大量农田被破坏,严重影响了煤矿区附近人民的生产生活。然而,由于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制度以及煤炭资源开采的重要程度等都与国外不同,国外对矿区环境恢复的研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解决我国煤矿塌陷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我国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使用制度的分割,人均资源量的匮乏,复杂的煤炭资源开采条件以及其超强度的开采等,都使得我国煤矿区环境问题更严重和突出。
我国科学家对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对于矿区塌陷土地的复垦研究,是在1988年颁布《土地复垦规定》后才开始日益增多的。采矿地区的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工程改造措施,但前期研究的初衷多从当前的经济效益出发,缺乏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这导致了改造塌陷地投入大而产出时效长。这就促使了之后的研究需要从生态学的规律着眼,从而正确处理开发复垦与生态修护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又不断变化的关系。随着生态恢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对资源枯竭矿区和开发中矿区的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逐渐增多。本世纪以来,研究重点才从侧重于工程复垦技术开始慢慢转移到了治理与压煤村庄搬迁相结合、复垦还田与排矸相结合、集中生物复垦措施[46]等生态重建模式上。
但从总体上来看,与矿区塌陷机理成因和工程复垦的研究相比,迄今为止,我们对煤矿塌陷区农田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它对控制进一步地面沉降起到的作用并不完全了解。可以想见,如果我们以一个典型东北平原矿区的农田为例,研究其水稻田退化情况、农田水利恢复、生态系统恢复手段,势必还能为解决其他煤陷区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这些生态工程方法及其与地面沉降间的联系对理解保护矿区生态多样性而言至关重要。
为了维持矿区的区域经济、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确保矿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为以后的相似案例提供参考和典型。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煤矿塌陷区及其之前工程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再造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恢复水利灌溉以及控制进一步的地面沉降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并解决该煤矿塌陷区治理恢复中修复耕地、采煤除障等关键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