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和玉米中hma3基因的功能验证(附件)
镉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降低食用作物中镉含量是降低镉污染对人体健康伤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小麦、玉米均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粮食作物,水稻OsHMA3及拟南芥AtHMA3基因对镉的解读机制方面迄今已有较多相关研究,根据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可知HMA3基因在作物镉的代谢中参与重要作用,其将镉转运至液泡中,通过区室化作用缓解镉对作物细胞的毒害,并阻止镉继续向地上部运输的功能已得到验证。同时也已得知小麦、玉米、水稻中积累镉的能力存在差异,水稻地上部积累镉的能力较强,即根部HMA3基因转运镉的能力较弱。本课题致力于探究在
川西高原若尔盖湿地环境变化梯度下土壤cdom三维荧光特征分析(附件)
川西高原草甸和高寒湿地作为青藏高原极为重要的土壤碳库,对青藏高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若尔盖湿地是中国残存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1]。研究高原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碳库关系,对于理解高寒区域土壤碳输出通量及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若尔盖湿地不同水分环境梯度下土壤水溶性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和平行因子分析方法(EEM-PARAFAC),研究高寒湿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土壤CDOM三维荧光光谱显示出3个组分,经分析分别
改性催化剂pdcnt@oc对铜离子的液相催化加氢性能的研究
采用浸渍法将Pd负载到碳纳米管上,制备催化剂Pd/CNT,通过水热法合成碳包覆型催化剂Pd/CNT@C,并用次氯酸钠溶液对碳壳进行氧化,得到功能化催化剂Pd/CNT@OC。采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等电点(PZC)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铜离子的催化加氢还原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d/CNT@OC用于铜离子的催化还原加氢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Pd/CNT@OC对铜离子的的催化加氢还原行为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即反应过程由反应物在催化剂
施肥对玉米菌根真菌和养分吸收的影响(附件)
AMF广泛分布于各陆地生态系统,可与绝大多数高等植物互惠共生。本研究通过不同的氮、磷添加水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氮、磷施用对于玉米菌根真菌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主要测定了玉米地上、地下的养分含量、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菌根真菌侵染率、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结果表明,氮肥和磷肥施用都降低了菌根真菌侵染率;在低氮水平下,磷肥施用增加了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在高氮水平下,磷肥施用降低了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氮肥施用提高了玉米秸秆地上部和根系中氮的浓度,但对地上部秸秆和根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磷肥施用提高了秸秆中氮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摘 要有机肥代替化肥的施用可以提升土壤品质,提高微生物的活性。采用田间试验,分别以秸秆,生物黑炭,猪粪,蚓粪与化肥配比施肥,研究不同有机肥和化肥的配施对江西红薯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机物施用促进了土壤中脲酶、酸性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提升,其中猪粪和蚓粪处理达到显著水平;有机物的施用土壤基础呼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有机物施用后均得到促进,其提升效果依次为蚓粪>猪粪>秸秆>生物黑炭。减量40%化肥配施猪粪和蚓粪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的Chao1和Shannon指数;
植物根系系统中细菌种群特性对不同强度菲污染的响应(附件)
多环芳烃类(PAHs)化合物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表明,土壤中的PAHs可以被植物吸收,并进一步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人群健康。因此,利用可降解PAHs的细菌来调控植物体内PAHs的降解,进而规避PAHs污染具有重大研究意义。本文以三环的菲作为PAHs的代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的菲含量;并利用微生物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16S rRNA基因鉴定和荧光定量PCR测定等探究植物-根系系统中细菌种群特性对不同强度菲
比较三种生物炭对土壤汞甲基化的影响(附件)
本试验评估了在汞矿区土壤中添加玉米、小麦和棉花三种秸秆生物炭后使汞(Hg)甲基化以及改变甲基汞(MeHg)植物有效性的潜力。在加入了玉米、小麦和棉花三种生物炭的土壤中,相比对照组,第7天时上覆水中MeHg含量分别降低50.46%、57.00%、75.25%,土壤中MeHg含量分别升高15.43%,降低33.22%、51.20%,硫代硫酸铵((NH4)2S2O3)萃取量分别降低20.40%、84.50%、88.01%,萃取效率分别降低30.30%、80.19%、75.85%;第14天时上覆水中MeHg含量分
水中抗生素的可见光催化降解研究
本文制备了一种新型光催化剂AgBr/Ag3PO4/Fe2O3,并用于诺氟沙星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此外,还探究了影响可见光催化降解诺氟沙星的主要因素,包括催化剂的投加量、溶液pH、无机盐离子、腐殖酸HA,以及诺氟沙星可见光催化降解的降解机理。实验表明,光催化剂AgBr/Ag3PO4/Fe2O3的降解性能优良,诺氟沙星的降解率随着催化剂的投加量先提高后下降,随着pH的降低而升高,无机盐离子Cl-抑制诺氟沙星的可见光催化降解,SO42-促进其降解,腐殖酸HA抑制其降解。光催化剂AgBr/Ag3PO4/Fe2O3反
某染化厂500m3d染料废水处理工程设计(附件)
作为纺织印染业的大国,我国染料使用总量高居世界前列。染料废水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物质,CODCr高,色度高、毒性强,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本设计处理废水为碱性玫瑰精染料(罗丹明B)废水,废水水质为pH值1.5~2.5;色度2500~7000倍;CODCr1000~2000mg/L;BOD5500~1400mg/L;SS160~200mg/L;TN:30~60mg/L;苯胺类0.06~0.12mg/L。要求其在处理后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特别排放(直接排放)标准。
植物功能内生细菌在农作物体内的定殖(附件)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当前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且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三大效应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易被植物体吸收和积累,它能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富集从而严重危害农产品的安全和人类健康。PAHs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具有4环结构的芘,所以芘常常被用来作为生物降解PAHs实验的模型分子。因此,本实验将功能内生细菌PRd5通过浸种定殖到被在不同浓度芘污染营养液中生长的小白菜中,研究结果显示为染毒4d时,在0.5 mg·L-1污染浓度下,SS组的小白菜鲜重、干重比CK组提高了25.00%、5.88%,该菌株提
污泥中多重抗生素耐药菌的分离及鉴定
滥用抗生素导致了大量耐药细菌(ARB)和抗性基因(ARGs)形成,这些细菌和基因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介质中传播,严重威胁环境安全与人类健康。污水处理厂是ARB和ARGs的储存库,同时也是它们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样本,从中筛选出多重抗生素耐药菌,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结合宏基因组检测,综合判定耐药菌的种类和抗性基因的分类及抗性基因物种归属。目的菌株鉴定结果为恶臭假单胞菌,其携带的抗性基因主要有aac3iia、ant2ia、cata8、ermb、teta、vatd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