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吡啶四唑异丙酸与gd(ⅲ)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字数:10233】
配合物[Gd(4-pytzipa)3·3H2O]是由四唑羧酸类配体即对吡啶四唑异丙酸(H4-pytzipa)与稀土金属盐GdCl3反应制得,并利用X单晶衍射仪、红外光谱仪、荧光分析仪对其进行表征,并分析其性质、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三方晶系,空间群为R3c,配位构型为三棱柱。配合物中每个中心Gd(III)是9配位,通过与来自配体的六个羧基氧原,配位水分子中的三个氧原子配位,通过μ1,3-COO鳌合作用连接邻近的一个Gd(III)。经过荧光光谱分析,发现该配合物的荧光来源于配体的荧光。
目录
1.前言 1
1.1配位化学研究进展概述 1
1.1.1 配位化学的发展 1
1.1.2 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 2
1.1.3 配合物的应用 3
1.2 有关Gd(III)配合物的研究概述 5
1.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0
2.实验部分 21
2.1 仪器和试剂 21
2.1.1 试剂 21
2.1.2 仪器 21
2.2 对吡啶四唑异丙酸和Gd(III)配合物的制备 21
2.2.1对吡啶四唑异丙酸的制备 21
2.2.2 对吡啶四唑异丙酸和Gd(III)配合物的制备 23
2.3 对吡啶四唑异丙酸和Gd(III)配合物的合成 24
2.4配合物[Gd(4pytzipa)33H2O]晶体结构的测定 25
3. 结果和讨论 27
3.1 配合物[Gd(4pytzipa)33H2O]的红外光谱分析 27
3.2 配合物[Gd(4pytzipa)33H2O]的晶体结构分析 27
3.3 配合物[Gd(4pytzipa)33H2O]的荧光性质研究 29
3.3.1配体H4pytzipa的荧光光谱 29
3.3.2配合物[Gd(4pytzipa)33H2O]的荧光光谱 29
4. 小结 30
参考文献 31
致 谢 33
1.前言
1.1配位化学研究进展概述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发展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早且居于主流地位的学科,配位化学也是无机化学的一个分支。配位化学研究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研究中心离子与其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配位化合物是较为普遍存在的化合物形式之一,因此,配位化学不仅在无机化学领域处于主流地位,且富有活力,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与人类智慧的飞跃,配位化学已经引来新的局面。同时,配位化学同四大化学相交领域日益扩大,这要求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了解化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以得到质量较高的配合物。下面我将从配位化学的发展、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应用等方面介绍配位化学的研究进展。
1.1.1 配位化学的发展
史料中最早记载的配合物是18世纪发现的普鲁士蓝,其化学式为Fe4[Fe(CN)6]? nH2O[4],而真正对配合物作出解释的是阿尔佛雷德维尔纳,他成功解释了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他提出的副价概念以及空间概念,成为现代配位化学发展的基础。从法国Tassolt获得的黄色钴络合物([Co(NH3)6]Cl3)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第一个络合物,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落后,科学家们无法对该配合物的形式做出合理解释。
随着时间流逝,科学家们开始认识电子、原子结构,了解量子理论、价键理论,人们越发了解配合物。如191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了经典共价理论以及酸碱电子理论,20世纪后玻尔在原子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理论,1929年贝蒂和范佛莱克提出了晶体场理论。
我国的配位化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进入国际轨道。在新型配合物、配位超分子化合物、配位反应热力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1世纪的配位化学处于中心地位,是一门交叉学科,无数科研人员为研究这一领域倾注心血。面对未知,科学家如何应用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来对配位化学进行深入研究,这对所有的研究人员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目前,在努力建设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社会的情况下,我们对配位化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配位化学也必将踏上新征程,为科学界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本毕业设计的四唑羧酸配体为对吡啶四唑异丙酸,该配体的配位点多,配位模式丰富,配位范围广,是构筑新颖配合物的卓越材料,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对吡啶四唑异丙酸这一配体,为配合物的合成打好基础。
1.1.2 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
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且不仅仅局限在化学领域,其在生物等其他领域也有卓越贡献。在这里我选择两个方面来介绍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
1、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配合物由内界和外界组成,内界由中心原子和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以配位键结合而成,中性分子又称配体。配体根据配位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齿配体、多齿配体;按照配体提供电子对的种类以及接受中心原子反馈电子能力的不同,可将配体分为经典配体和非经典配体。
化学键理论在后来也得到了发展。配位化学的创始人沃纳首先提出了副价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鲍林等人建立了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即杂化轨道理论。化学键理论主要包括晶场理论,配位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在价键理论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配合物中由于配体而提供孤对电子。使得中心原子上有高的负电荷积累,似乎许多配合物不能稳定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Pauling提出了配合物的中心原子不可能有高电荷积累的解释,即中心原子通过反馈π键把d电子回授给配体的空轨道,从而减轻中心原子上负电荷的过分集中。
根据配位数的不同,杂化类型不同,几何构型也就会有所不同。例如当配位数为2时,杂化类型仅sp一种,几何构型也仅直线型一种;而当配位数为4时,杂化类型包括sp3、dsp2两种,几何构型则包括正四面体形、正方形,因此配合物会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配合物也因此纷繁多样,性质各异,在人们生活的不同领域发挥作用。
配合物单晶的培养方法
目录
1.前言 1
1.1配位化学研究进展概述 1
1.1.1 配位化学的发展 1
1.1.2 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 2
1.1.3 配合物的应用 3
1.2 有关Gd(III)配合物的研究概述 5
1.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0
2.实验部分 21
2.1 仪器和试剂 21
2.1.1 试剂 21
2.1.2 仪器 21
2.2 对吡啶四唑异丙酸和Gd(III)配合物的制备 21
2.2.1对吡啶四唑异丙酸的制备 21
2.2.2 对吡啶四唑异丙酸和Gd(III)配合物的制备 23
2.3 对吡啶四唑异丙酸和Gd(III)配合物的合成 24
2.4配合物[Gd(4pytzipa)33H2O]晶体结构的测定 25
3. 结果和讨论 27
3.1 配合物[Gd(4pytzipa)33H2O]的红外光谱分析 27
3.2 配合物[Gd(4pytzipa)33H2O]的晶体结构分析 27
3.3 配合物[Gd(4pytzipa)33H2O]的荧光性质研究 29
3.3.1配体H4pytzipa的荧光光谱 29
3.3.2配合物[Gd(4pytzipa)33H2O]的荧光光谱 29
4. 小结 30
参考文献 31
致 谢 33
1.前言
1.1配位化学研究进展概述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发展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早且居于主流地位的学科,配位化学也是无机化学的一个分支。配位化学研究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研究中心离子与其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配位化合物是较为普遍存在的化合物形式之一,因此,配位化学不仅在无机化学领域处于主流地位,且富有活力,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与人类智慧的飞跃,配位化学已经引来新的局面。同时,配位化学同四大化学相交领域日益扩大,这要求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了解化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以得到质量较高的配合物。下面我将从配位化学的发展、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应用等方面介绍配位化学的研究进展。
1.1.1 配位化学的发展
史料中最早记载的配合物是18世纪发现的普鲁士蓝,其化学式为Fe4[Fe(CN)6]? nH2O[4],而真正对配合物作出解释的是阿尔佛雷德维尔纳,他成功解释了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他提出的副价概念以及空间概念,成为现代配位化学发展的基础。从法国Tassolt获得的黄色钴络合物([Co(NH3)6]Cl3)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第一个络合物,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落后,科学家们无法对该配合物的形式做出合理解释。
随着时间流逝,科学家们开始认识电子、原子结构,了解量子理论、价键理论,人们越发了解配合物。如191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了经典共价理论以及酸碱电子理论,20世纪后玻尔在原子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理论,1929年贝蒂和范佛莱克提出了晶体场理论。
我国的配位化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进入国际轨道。在新型配合物、配位超分子化合物、配位反应热力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1世纪的配位化学处于中心地位,是一门交叉学科,无数科研人员为研究这一领域倾注心血。面对未知,科学家如何应用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来对配位化学进行深入研究,这对所有的研究人员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目前,在努力建设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社会的情况下,我们对配位化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配位化学也必将踏上新征程,为科学界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本毕业设计的四唑羧酸配体为对吡啶四唑异丙酸,该配体的配位点多,配位模式丰富,配位范围广,是构筑新颖配合物的卓越材料,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对吡啶四唑异丙酸这一配体,为配合物的合成打好基础。
1.1.2 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
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且不仅仅局限在化学领域,其在生物等其他领域也有卓越贡献。在这里我选择两个方面来介绍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
1、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配合物由内界和外界组成,内界由中心原子和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以配位键结合而成,中性分子又称配体。配体根据配位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齿配体、多齿配体;按照配体提供电子对的种类以及接受中心原子反馈电子能力的不同,可将配体分为经典配体和非经典配体。
化学键理论在后来也得到了发展。配位化学的创始人沃纳首先提出了副价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鲍林等人建立了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即杂化轨道理论。化学键理论主要包括晶场理论,配位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在价键理论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配合物中由于配体而提供孤对电子。使得中心原子上有高的负电荷积累,似乎许多配合物不能稳定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Pauling提出了配合物的中心原子不可能有高电荷积累的解释,即中心原子通过反馈π键把d电子回授给配体的空轨道,从而减轻中心原子上负电荷的过分集中。
根据配位数的不同,杂化类型不同,几何构型也就会有所不同。例如当配位数为2时,杂化类型仅sp一种,几何构型也仅直线型一种;而当配位数为4时,杂化类型包括sp3、dsp2两种,几何构型则包括正四面体形、正方形,因此配合物会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配合物也因此纷繁多样,性质各异,在人们生活的不同领域发挥作用。
配合物单晶的培养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yyhx/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