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掺杂单一基质白光荧光li3ba2la3(wxmo1xo4)8的发光性能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稀土荧光材料凭借其稳定的物理性质和优秀的发光性能在照明、显示器、检测设备等多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稀土离子Dy3+受激发时可发蓝光和黄光,通过调节黄光和蓝光的强度比(Y/B),可以获得白光。钨/钼酸盐基体能有效吸收近紫外区域的光,并能将吸收的能量有效的传递给掺杂基体中的激活离子。本实验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钨钼比例及其他稀土元素的基质材料,以及不同掺杂Dy3+浓度的Li3Ba2La3(WxMo1-xO4)8荧光粉体。本实验对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以及荧光寿命的表征,研究了其结构及发光特性。通过荧光光谱的测试与分析,确定了荧光粉体最佳的基质材料及Dy3+掺杂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当Li3Ba2Ln3(WxMo1-xO4)8荧光粉中,Ln=La;x=1;Dy3+掺杂浓度的掺杂浓度为16at%时,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最佳。荧光粉的热发光猝灭性即荧光粉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发光性能随之降低,高温荧光图谱能够很清晰的表明这一性质。
目 录
1.前言 1
1.1稀土元素的简介 1
1.1.1稀土离子发光原理 1
1.1.2三价稀土离子特性 2
1.1.3Dy3+的发光特性 3
1.2稀土发光材料 4
1.2.1稀土发光材料的组成和发光原理 4
1.2.2稀土发光材料的分类 5
1.2.3钨钼酸盐基质发光材料 6
1.3 稀土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6
1.3.1 高温固相反应法 6
1.3.2溶胶凝胶法 7
1.3.3化学沉淀法 7
1.3.4微波辅助加热反应 7
1.3.5燃烧法 8
1.3.6喷雾热分解法 8
1.4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8
1.5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9
2.实验部分 10
2.1 实验药品 10
2.2 实验仪器 10
2.3 实验方法 11
2.4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11
2.4.1XRD表征 11
2.4.2 荧光光谱的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试与分析 12
2.4.3 荧光粉的色度学表征 12
2.4.4荧光寿命 12
2.4.5量子效率 12
3.结果与讨论 13
3.1 Dy3+掺杂Li3Ba2La3(WxMo1xO4)8荧光粉的结构及发光性能 13
3.1.1 XRD分析 13
3.1.2掺杂8%Dy3+的Li3Ba2La3(WO4)8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13
3.2不同钨钼比例对 Dy3+ 掺杂荧光粉的影响 15
3.3 Ln改变对荧光粉Dy3+:Li3Ba2Ln3(WO4)8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16
3.4掺杂不同浓度的Dy3+对Li3Ba2La3(WO4)8荧光粉光谱 17
3.5 Dy3+:Li3Ba2La3(WO4)8荧光粉的热猝灭性能 17
3.6荧光寿命与量子效率 18
3.7Dy3+:Li3Ba2La3(WO4)8荧光粉的色坐标 19
结 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2
1.前言
1.1稀土元素的简介
稀土元素[1]是17种元素的总称,它们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15种原子序数从57号到71号镧系元素再加上钇和钪共17种元素。这些元素在1794年,由芬兰科学家J.G adolin在瑞典产的较为稀少的矿物中首先发现的。由于这些元素性质极其相似(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其外层电子结构决定的,而所有稀土元素外层电子结构相似),元素性质不活泼,分离难度大,不易被还原为金属,并且这些氧化物不溶于水,其外观与土相似等原因,导致当时人们错误的认为稀土的含量比较少,所以这些元素被命名为稀土壤,并一直沿用到今天。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地球的表层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却很多,甚至比Cu,Zn,Sn,Ni等如今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含量也要多一点。
稀土类金属元素[2]被广泛地用作为发光材料的主晶格,激活离子,敏化剂和基质,凡应用到稀土元素的发光材料都被称为稀土发光材料。
中国的稀土资源相当丰富,至今已查明世界稀土资源中,我国拥有80%,而且品种齐全几乎拥有所有的稀土元素种类[3]。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稀土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稀土资源的开发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虽然,我国的稀土资源丰富,但我国却没有掌握成熟实用的稀土提炼技术,我国能提供给国外的仅为未加工或轻微加工的稀土原矿,尽管单质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价格不菲,绝大多数国家的稀土资源的来源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中国的提供,但我国出口原料的价格相对于成品稀土元素而言,可谓判若云泥。此外,在稀土原料的开采过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一个难以解决且日益严重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稀土元素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也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相关的科学科研活动逐步展开。所以相信我国会由稀土生产大国变为稀土技术大国。
1.1.1稀土离子发光原理
稀土离子,主要是基态和激发态能级之间的区别,因为在这之间有丰富的能级(能级跃迁通道可多达20余万条),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吸收光子和释放光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可以将吸收的光能以各种形式波长发射。
稀土离子能够发光,是因为其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的,它发光的本质是稀土离子的电偶极或者磁偶极跃迁。稀土离子的跃迁有以下的两种跃迁方式[4]:
稀土离子的ff跃迁。这种类型的跃迁源于4f层未成对电子的跃迁,而在4f层的外层即5s和5p电子层, 满状态的8个电子却未涉及,也就是指这种跃迁只在4f层内部发生。从选择定则可以得出,4f层内部跃迁本是不能进行,然而在样品的进行性能测试时有时却可以观察到这类现象的发生。这是因为在某些基质中,电偶极跃迁,由于受晶体场的影响,可因为“受迫”而被允许,其振子强度为l08105。当对称性偏离反演中心,或稀土离子偏离反演对称中心的基质格位时,晶体中的宇称选择定则会被放宽,最终使得部分ff的电偶极跃迁被允许的。由于稀土离子有未完全充满的4f层的存在,稀土发光材料拥有独特的光学性质相对于普通材料更具有优越性。
通常三价稀土离子(除Ce3+外),其余的发光都是由4f组态能级间的跃迁产生,同时加上外层5s25p6的电子遮蔽作用,其ff能级跃迁具有以下独特的特征[5]:
1) 浓度猝灭小(concentration quenching);
2) 温度猝变小(temperature quenching);
3) 对于发射波长影响小;
4) 线形或带状发射光谱,对温度依赖性小;
(2)稀土离子的fd跃迁。稀土掺杂离子发光不仅来自ff跃迁,也可以由fd跃迁获得。fd跃迁是指在4f能级中的电子在受到激发后,会跃迁到排列在它外围的5d能级。由于4f能级被外围的能级屏蔽,受到晶体场的作用会很小,而这种情况在5d能级中就截然相反。由于5d能级是属于裸露在外的,晶体场对其作用力会很强烈,因此fd跃迁的光谱与ff跃迁的光谱明显不同[6]。某些二价、三价的稀土离子,如Yb2+、Eu3+、Ce3+、Pr3+、Dy3+就具有4f5d间能阶跃迁[7,8],该跃迁特征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yyhx/7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