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个案研究
摘 要共青团组织是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载体。作为团员青年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主要聚集地,高校成为团组织最为重要的战斗堡垒。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做好了,就能为全团提高活力、影响力发挥更大作用。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共青团改革指明了总体方向、明确了总体思路,但具体到基层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实践应如何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共青团员基数较大,青年团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效果反馈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团组织认同度不高、团员身份意识差、团日活动缺乏实效性、团的凝聚力不足等等,本文以高校团支部为个案,从提高对团组织建设重视程度、完善基层团支部制度建设和具体落实措施等三方面探索班级团支部建设的新路径,可实现基层团支部的实践与共青团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新时代共青团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目 录
前 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综述 2
(四)研究思路 3
(五)研究方法 4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理论阐述 5
(一)团的建设理论 5
(二)团的工作理论 6
二、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个案研究 7
(一)2015级政治学1班团支部基本情况简介 7
(二)班级团支部建设的和工作的一般经验 7
(三)班级团支部建设和工作面临的困境 10
(四)班级团支部建设和工作面临的困境的原因分析 12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建议 14
(一)高度重视基层团支部建设和工作 14
(二)完善基层团支部制度建设 15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基层团支部工作效应 15
结 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一:访谈提纲1 20
附录二:访谈提纲2 21
致 谢 22
前 言
基层团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青年、组织青年和团结青年的重要任务,是团组织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长期以来共青团以抓基层建设为导向,采取了一系列新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措,取得了一定成效。进入新时代后,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和实际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在当下共青团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中,从国家政策方案和已有的文献理论入手进行解读,以个案研究为突破点,深刻剖析基层团支部建设现状,导出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助推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路径,从而更好地加强新时代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升团的组织力,实现基层团支部的实践与共青团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共青团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共青团组织是当前我国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团员青年最为集中、思想最为活跃的主阵地,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扎实推进和有效开展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于发挥全团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和最基础的组织,班级团支部与广大青年团员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和最直接的接触,因此,班级团支部成为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肩负起教育、团结以及服务青年团员的伟大使命。
为了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加强与推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团组织的改革与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于2015年、2016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共青团中央及教育部也制定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这些文献总体上指明了共青团改革的前进方向,明确了共青团改革的发展思路,确保了共青团改革整体运行的有序性和协调性。
可见,共青团改革的总体框架已基本明晰,但具体到基层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实践如何开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论文将以高校团支部为个案,探索班级团支部建设的新路径,实现基层团支部的实践与共青团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共青团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二)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将高校基层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从实证的角度考察班级团支部建设现状,阐述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高校班级团支部为个案切入能够增强目前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增强研究的串联性,提高学术的整体性,丰富了共青团建设相关理论,拓展了共青团建设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基础。
实践层面:以学院为个案进行深化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解决路径,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提供借鉴参考,为群团组织改革提供现实经验,更好地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共青团现实困境、机制构建、活力提升等方面,还有学者还从思想引领、服务创新创业能力、新媒体、班团一体化等某一视角提出高校团支部建设和工作的新路径。具体梳理介绍如下:
1.关于团组织现实困境研究
张杨(2018)提出,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往开展的传统活动正逐步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没有充分调动共青团员参与动的主观能动性,成为高校共青团发展与改革的短板,更新高校共青团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迫在眉睫。当前青年人的政治意识已经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如在政治意识较为淡薄的前提下,遇到社会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时又经常会表现出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意愿十分强烈,因此在这一时代特征下如何正确引导对网络信息较为敏感、情绪易暴躁易激动以及有攻击性和挑衅性倾向的青年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仍需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2.关于共青团工作机制构建研究
陶好飞(2018)提出,理念的落地更有赖于制度的执行。要想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首先要落实党建带团建的制度机制,明确党组织要带什么、如何带,更要明确团组织如何听党指挥跟党走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协同机制,共青团的工作从来不应该是“单打独斗”,必须多部门联合,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多方共同推进共青团改革与发展的伟业。在理念方案和落地实施之间,构建切实可行的协同联动机制和资源保障机制,形成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目 录
前 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综述 2
(四)研究思路 3
(五)研究方法 4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理论阐述 5
(一)团的建设理论 5
(二)团的工作理论 6
二、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个案研究 7
(一)2015级政治学1班团支部基本情况简介 7
(二)班级团支部建设的和工作的一般经验 7
(三)班级团支部建设和工作面临的困境 10
(四)班级团支部建设和工作面临的困境的原因分析 12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建议 14
(一)高度重视基层团支部建设和工作 14
(二)完善基层团支部制度建设 15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基层团支部工作效应 15
结 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一:访谈提纲1 20
附录二:访谈提纲2 21
致 谢 22
前 言
基层团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青年、组织青年和团结青年的重要任务,是团组织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长期以来共青团以抓基层建设为导向,采取了一系列新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措,取得了一定成效。进入新时代后,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和实际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在当下共青团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中,从国家政策方案和已有的文献理论入手进行解读,以个案研究为突破点,深刻剖析基层团支部建设现状,导出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助推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路径,从而更好地加强新时代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升团的组织力,实现基层团支部的实践与共青团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共青团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共青团组织是当前我国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团员青年最为集中、思想最为活跃的主阵地,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扎实推进和有效开展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于发挥全团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和最基础的组织,班级团支部与广大青年团员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和最直接的接触,因此,班级团支部成为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肩负起教育、团结以及服务青年团员的伟大使命。
为了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加强与推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团组织的改革与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于2015年、2016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共青团中央及教育部也制定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这些文献总体上指明了共青团改革的前进方向,明确了共青团改革的发展思路,确保了共青团改革整体运行的有序性和协调性。
可见,共青团改革的总体框架已基本明晰,但具体到基层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实践如何开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论文将以高校团支部为个案,探索班级团支部建设的新路径,实现基层团支部的实践与共青团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共青团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二)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将高校基层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从实证的角度考察班级团支部建设现状,阐述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高校班级团支部为个案切入能够增强目前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增强研究的串联性,提高学术的整体性,丰富了共青团建设相关理论,拓展了共青团建设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基础。
实践层面:以学院为个案进行深化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解决路径,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提供借鉴参考,为群团组织改革提供现实经验,更好地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共青团现实困境、机制构建、活力提升等方面,还有学者还从思想引领、服务创新创业能力、新媒体、班团一体化等某一视角提出高校团支部建设和工作的新路径。具体梳理介绍如下:
1.关于团组织现实困境研究
张杨(2018)提出,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往开展的传统活动正逐步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没有充分调动共青团员参与动的主观能动性,成为高校共青团发展与改革的短板,更新高校共青团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迫在眉睫。当前青年人的政治意识已经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如在政治意识较为淡薄的前提下,遇到社会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时又经常会表现出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意愿十分强烈,因此在这一时代特征下如何正确引导对网络信息较为敏感、情绪易暴躁易激动以及有攻击性和挑衅性倾向的青年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仍需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2.关于共青团工作机制构建研究
陶好飞(2018)提出,理念的落地更有赖于制度的执行。要想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首先要落实党建带团建的制度机制,明确党组织要带什么、如何带,更要明确团组织如何听党指挥跟党走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协同机制,共青团的工作从来不应该是“单打独斗”,必须多部门联合,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多方共同推进共青团改革与发展的伟业。在理念方案和落地实施之间,构建切实可行的协同联动机制和资源保障机制,形成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