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理论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研究以市柏树崖村为例(附件)
摘 要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始终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农村的扶贫攻坚战进入关键阶段,但不成熟的扶贫理论和相对单一的扶贫模式无法使贫困人口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是当前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新的扶贫模式,能有效改善帮扶工作,使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到位。 本文以善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济南市柏树崖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为研究对象。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善治理论和第一书记的相关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工作状况,探究其中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基于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探究解决策略。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一、前言 2
(一)研究背景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意义 3
(四)研究方法 3
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4
(一)善治理论 4
(二)第一书记 4
(三)善治理论与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联系 5
三、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状况 5
(一)柏树崖村基本情况 5
(二)驻村第一书记的实践成果 5
(三)第一书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四、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对策分析 7
(一)提高对第一书记的认识 7
(二)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加强培训 8
(三)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8
(四)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完善资金保障 9
结 论 9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1
一、前言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扶贫政策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这一扶贫方式,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更有效地促成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任务的实现。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善治理论,我国学者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可平从十个方面概括了善治的要素,包括公正、廉洁、法治、参与、回应、合法性、透明性、有效性、责任性和稳定性这十个方面。同时,俞可平致力于将善治理论本土化,将中国的善治和国外的善治相结合,更好地运用善治理论,从而达到对社会的良好治理。
关于第一书记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谢小芹提出“双轨治理”,双轨治理既包括国家治理又包括基层治理。胡敬娟以新的视角即公平视角,系统分析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探究其对实现农村社会公平的经验与启示。
有些学者就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且对于解决措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许汉泽和李小云对“第一书记”扶贫制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带来的影响。黄家同对第一书记管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第一书记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精细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对策。胡腾根据当前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存在的问题,从多种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以完善现阶段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
作为一种扶贫模式,选派第一书记驻村这一做法开展已经多年,但是现阶段对于驻村第一书记具体的扶贫工作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善治理论进行了概括,法国学者玛丽—克劳斯?斯莫茨总结出善治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法治、有效的行政管理、责任制及政治透明性。她认为,法律必须得到尊重,公民的安全必须依靠法治来进行保障;公共机构要承担起公共职责,对公共开支进行公正和正确的管理;政治领导人的行为要对人民负责;最后一点是政治要具有透明性,信息要及时公开,使人民也能及时了解情况。
国外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较为成熟,国外的反贫困方式包括三种:一是依靠国家,在其中社会保障机制是关键。二是依靠市场,通过利用价值规律,引导人们摆脱贫困。三是充分发挥NGO的作用。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帮扶这一扶贫开发模式,是中国特有的扶贫方式,因此,国外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其成熟的反贫困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研究意义
对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从理论方面讲,将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研究上升为理论经验,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改善党的扶贫开发理论,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理论指导,高屋建瓴地指导和解决扶贫工作问题。
从现实方面讲,第一书记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能够促进扶贫开发工作有序进行,使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到位,真正有助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研究方法
本文以柏树崖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深入了解该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现状,认真查找“第一书记”在扶贫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善治理论
善治理论起源于西方,兴起于90年代,善治即良好的治理,是一种社会管理的过程,这种过程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政府与公民合作,共同对公共生活进行管理,是善治理论的本质特征。善治理论的具体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主体方面看,善治模式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公民、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其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发生了变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政府与社会上的各种机构和组织有更多的联系。同时,管理对象的参与成为了善治模式的关键,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等互相合作,共同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第一书记
驻村“第一书记”是地方组织从省、市、县、乡镇机关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强党建、促脱贫的一项措施。以此来推动村级经济的发展,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第一书记的首要工作是扶贫,发展村级经济。驻村第一书记在贫困村要开展建档立卡和贫困户的识别工作,使扶贫更加精准到位。同时,第一书记要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指导协助村两委,引进资金和项目,解决长期的民生问题。
其次是关于农村基层组织的问题,选派第一书记的首要工作是脱贫攻坚,但现实中基层组织涣散,无法有效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面对此种情况,第一书记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好领导班子,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同时,第一书记要健全基层组织的各项制度,改善风气,规范村两委的作风,推进村务公开,落实“四议两公开”,让村民参与决策,实现民主决策。
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墨守成规,因此,不只是物质上的贫瘠,精神上的落后也成为脱贫致富的一大阻碍。因此,思想上的帮扶也是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之一。第一书记要帮助贫困地区的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抓好农村教育工作,破除保守落后的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善治理论与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联系
本文以善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善治理论与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工作密切相关,同时,两者之间的结合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善治理论的目的,而贫困地区人民的利益最大化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的目的,两者出发点相同,因此善治理论可作为第一书记帮扶贫困村的指导理论。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一、前言 2
(一)研究背景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意义 3
(四)研究方法 3
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4
(一)善治理论 4
(二)第一书记 4
(三)善治理论与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联系 5
三、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状况 5
(一)柏树崖村基本情况 5
(二)驻村第一书记的实践成果 5
(三)第一书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四、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对策分析 7
(一)提高对第一书记的认识 7
(二)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加强培训 8
(三)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8
(四)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完善资金保障 9
结 论 9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1
一、前言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扶贫政策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这一扶贫方式,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更有效地促成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任务的实现。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善治理论,我国学者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可平从十个方面概括了善治的要素,包括公正、廉洁、法治、参与、回应、合法性、透明性、有效性、责任性和稳定性这十个方面。同时,俞可平致力于将善治理论本土化,将中国的善治和国外的善治相结合,更好地运用善治理论,从而达到对社会的良好治理。
关于第一书记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谢小芹提出“双轨治理”,双轨治理既包括国家治理又包括基层治理。胡敬娟以新的视角即公平视角,系统分析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探究其对实现农村社会公平的经验与启示。
有些学者就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且对于解决措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许汉泽和李小云对“第一书记”扶贫制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带来的影响。黄家同对第一书记管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第一书记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精细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对策。胡腾根据当前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存在的问题,从多种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以完善现阶段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
作为一种扶贫模式,选派第一书记驻村这一做法开展已经多年,但是现阶段对于驻村第一书记具体的扶贫工作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善治理论进行了概括,法国学者玛丽—克劳斯?斯莫茨总结出善治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法治、有效的行政管理、责任制及政治透明性。她认为,法律必须得到尊重,公民的安全必须依靠法治来进行保障;公共机构要承担起公共职责,对公共开支进行公正和正确的管理;政治领导人的行为要对人民负责;最后一点是政治要具有透明性,信息要及时公开,使人民也能及时了解情况。
国外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较为成熟,国外的反贫困方式包括三种:一是依靠国家,在其中社会保障机制是关键。二是依靠市场,通过利用价值规律,引导人们摆脱贫困。三是充分发挥NGO的作用。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帮扶这一扶贫开发模式,是中国特有的扶贫方式,因此,国外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其成熟的反贫困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研究意义
对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从理论方面讲,将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研究上升为理论经验,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改善党的扶贫开发理论,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理论指导,高屋建瓴地指导和解决扶贫工作问题。
从现实方面讲,第一书记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能够促进扶贫开发工作有序进行,使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到位,真正有助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研究方法
本文以柏树崖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深入了解该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现状,认真查找“第一书记”在扶贫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善治理论
善治理论起源于西方,兴起于90年代,善治即良好的治理,是一种社会管理的过程,这种过程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政府与公民合作,共同对公共生活进行管理,是善治理论的本质特征。善治理论的具体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主体方面看,善治模式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公民、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其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发生了变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政府与社会上的各种机构和组织有更多的联系。同时,管理对象的参与成为了善治模式的关键,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等互相合作,共同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第一书记
驻村“第一书记”是地方组织从省、市、县、乡镇机关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强党建、促脱贫的一项措施。以此来推动村级经济的发展,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第一书记的首要工作是扶贫,发展村级经济。驻村第一书记在贫困村要开展建档立卡和贫困户的识别工作,使扶贫更加精准到位。同时,第一书记要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指导协助村两委,引进资金和项目,解决长期的民生问题。
其次是关于农村基层组织的问题,选派第一书记的首要工作是脱贫攻坚,但现实中基层组织涣散,无法有效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面对此种情况,第一书记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好领导班子,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同时,第一书记要健全基层组织的各项制度,改善风气,规范村两委的作风,推进村务公开,落实“四议两公开”,让村民参与决策,实现民主决策。
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墨守成规,因此,不只是物质上的贫瘠,精神上的落后也成为脱贫致富的一大阻碍。因此,思想上的帮扶也是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之一。第一书记要帮助贫困地区的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抓好农村教育工作,破除保守落后的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善治理论与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联系
本文以善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善治理论与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工作密切相关,同时,两者之间的结合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善治理论的目的,而贫困地区人民的利益最大化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的目的,两者出发点相同,因此善治理论可作为第一书记帮扶贫困村的指导理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