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系统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困境及对策分析以长春长生公司疫苗案为例

摘 要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过渡期,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期,更是政府公信力的机遇期。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地被拓宽,而政府发布信息的渠道却十分有限,这种严重的不对称以及信息的有限公开模式使得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带来的公共危机时期更容易滋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定,降低政府公信力,这也促进了我国国内关于包括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研究。本文基于政治系统理论分析框架,以网络群体性事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近期发生的长春长生公司“疫苗案”这一典型案例,尝试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为网络群体性事件顺利解决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进而完善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成果体系。摘 要
目 录
ABSTRACT
一、绪 论 1
(一)选题依据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国内研究综述 1
2.国外研究综述 2
(三)研究方法 2
1.文献分析方法 2
2.案例分析方法 2
3.系统分析方法 2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运用 3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 3
1.概念界定 3
2.本质 3
(二)政治系统论 4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治理困境 6
(一)长春长生公司“疫苗案”的发生机理 6
1.事件概述 6
2.事件背景 6
3.事件演化及舆情分析 7
(二)社会群体中需求和支持输入存在的困境 8
1.有限的需求输入通道与多元化的社会群体表达方式 8
2.社会群体以非理性意识和盲目服从为主导 8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系统中输出存在的困境 9
1.在政府体制中缺乏透明度,导致信息不对称 9
2.网络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政府存在“体制迟钝” 9
(四)网络型群体性事件系统中反馈环路存在的困境 10
1.反馈路径的缺乏,反馈信息数量受限 10
2.反馈路径过长,反馈信息的准确率低 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四、网络型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的系统构建 11
(一)增强政治系统的支持输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11
1.建立多元化的需求输入通道,提升信息容量 11
2.培养和增强社会公共精神,促进表达有序开展 11
(二)完善政治系统的输出方式,及时化解冲突 12
1.建立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 12
2.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冲突的化解机制 12
(三)优化政治系统的反馈环路,保证信息全面准确 12
1.畅通社会信息反馈渠道,构建政府与社会沟通平台 12
2.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谣言应对机制 13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
如今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急速经济增长模式也在加剧着利益冲突的出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通过各种途径表现出来。面对社会冲突或社会压力,以往社会利益群体会采取集会游行和静坐抗议的方式来发泄情绪。不过,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发展促进着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同时社交网络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逐渐成为传递资讯的主要渠道。社会利益群体可以在社交网络及时高效获取信息,并积极谈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此同时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也日渐高涨,社交网络已成为社会群体获取信息及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学者专家把社交网络的出现定义为一个新媒体时代。
可以说,社交网络的出现和蓬勃发展从原有单一格局正逐渐走上多极化的道路上来。不论在互联网中还是在社交网络中,它们都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多元性、虚拟性的特点。社会群体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冲突越来越多,并且诉求以多元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网络中不断分化组合,使得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浓度和强度不断提高,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的互动效应越来越深刻。正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网络谣言开始肆意传播和发酵。欠缺理性思考的社会利益群体往往会受到误导并传播谣言,由此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甚至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破坏社会秩序的安定性和平稳性。所以有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问题越来越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晚,2006 年 11 月《信息化建设》刊登的《网络群体化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一文最早提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社会群体事件中的上升发展趋势,建议政府部门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做好积极应对工作。随后,《瞭望》新闻周刊在 2009 年刊载了一篇名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新题》的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评议,形成热点,拉开了国内学者对网络性群体事件研究的序幕。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过程上,我国学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强调立足于该事件的全过程,在事件前加强意识培养、在事件中加强政府与媒体、社会群体的信息互动、在事件发生后加强舆论的引导与当事人的心理辅导,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机制。李华君、陈先红指出,“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会群体反应和政府回应应该在博弈中取得沟通,公权力话语一旦没把握好,网民甚至社会群体就会认为政府缺乏公信力,从而抵触公权力,导致事件的升华,因此治理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危机传播管理体系,努力争取社会群体和媒体的认同和 支持,并且提高政府执行力,进而使得政府公信力得到提升。”我国对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群体性事件增多,相关专家学者正积极研究这类事件所产生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研究大多是基于网络话语权、网络公民参与等视角。英国学者Michael rijester在《危机公关》中指出了危机处理三原则——组织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组织尽量发布信息、组织全面真实的发布信息,他指出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Robert heath则在《危机管理》中提出危机管理的 4R 模式: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伊娃斯雷姆森和雅各布在《民主网络治理理论》中从条件、运作及对民主政治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治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尽管国外很少明确使用“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但不可否认其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早,对治理理论在事件发展规律、体系机制、国民意识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已基本构建起一套较为成熟的应对体系。此外,国外学者非常注重公民的政治参与研究,并且政府与专家学者的相互支持和配合使得包括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内的预警防范机制已逐步完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借鉴与学习的重点,是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政府及社会群体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能力的突破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5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