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调查研究
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调查研究_以江苏省为例[20200107192733]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居住问题是养老问题的首要问题,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老年人居住意愿及居住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老龄化背景,研究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洞悉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及影响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婚姻状况、现每月收入以及有无房产均对其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产生影响;而性别对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均无显著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居住意愿,关系
目 录
1 引言1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2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3
3 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分析3
3.1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现状3
3.2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影响因素4
4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意愿分析10
4.1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意愿现状10
4.2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10
5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对比分析15
5.1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总体状况对比分析15
5.2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具体状况对比分析16
结论 20
致谢 21
注释 22
参考文献23
附录: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调查问卷25
1 引言
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作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1],而自2000年起,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2027年超过3亿,2044年将达到4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问题逐渐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需要之一,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并且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着密切联系。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渐老化,他们对居住状况的依赖程度将递增,居住状况对他们的意义更为重大,而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又会对他们的居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个老年人能够选择使自己满意的居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意味着老年人会有一个相对幸福的晚年生活。
居住方式的英文名称为living arrangement,在国内外的一些文献中,居住方式也常被称为居住安排,在研究该问题时,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人们的居住地点和同居对象的分析。而居住意愿的英文名称为living preferences或living willingness,主要指人们对居住方式的想法和态度。已有研究发现,与子女同住一直是中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由于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的养老方式[2]。但是近年来,老年人独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且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的实际居住方式和他们的居住意愿存在冲突。老年人的实际居住方式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统的居住意愿也在改变,虽然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仍是以与子女一起居住为主,但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由于不同原因趋向于独立居住[3]。由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之间存在不一致,导致现实的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同时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还可能存在交互影响。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国城乡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与过去传统大家庭居住方式不同,独立居住已经逐渐成为老年人居住安排的主流。随着人们家庭观念的变化和人口迁移流动性的增加,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离开子女,与配偶单独居住生活等[4]。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与他们的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密切相关,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5]。老年人的实际居住方式在发生着变化,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探讨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学历、退休前职业、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有无住房等因素对其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的影响,并对其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作对比分析。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以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学府路社区、清河区上海路社区及健康路社区作为调查点,共抽取120名社区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清浦区学府路社区发放问卷70份,上海路社区发放问卷40份,健康路社区发放问卷10份。本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为85.8%。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变量名称 变量选项 样本数量 比例(%)
性别 男 54 52.4
女 49 47.6
年龄 60-69岁 43 41.7
70-79岁 47 45.6
80岁以上 13 12.6
学历 小学及以下 61 59.2
初中 24 23.3
高中 14 13.6
大学及以上 4 3.9
婚姻状况 未婚 0 0
已婚有配偶 83 80.6
离异 1 1.0
丧偶 19 18.4
身体状况 非常好 15 14.6
比较好 44 42.7
一般 29 28.2
不好 15 14.5
现每月收入 1000元以下 37 35.9
1000-2000元 29 28.2
2001-3000元 24 23.3
3000元以上 13 12.6
有无房产 有 66 64.1
无 37 35.9
合计 103 100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
首先,进行文献检索,搜集并整理国内外与老年人居住方面相关的文献,包括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居住环境,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把这些文献作为研究的参考资料,并对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其次,对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进行操作化定义。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是指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及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居住和生活的各种组合方式,即老年人与哪些人居住和生活在一起[6],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则是指老年人在居住方面的愿望、看法和态度。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结合个人的思考,可以将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划分为独居、仅与配偶同住、与子女同住、与孙辈同住、多代同住(三代及以上)、入住养老机构及其他居住方式等七种类型。
然后,参照李星编制的《老年人居住方式选择调查问卷》,设计淮安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排版印刷,并在淮安市三个社区中抽取不12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进行调查。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之以访谈,以更深入的了解老年人在居住方面内心的真正想法和需要。
最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所有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漏答项目超过2条的问卷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如答案以某种规律出现)的问卷予以剔除,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的现状及两者的吻合度进行研究。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居住问题是养老问题的首要问题,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老年人居住意愿及居住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老龄化背景,研究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洞悉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及影响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婚姻状况、现每月收入以及有无房产均对其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产生影响;而性别对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均无显著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居住意愿,关系
目 录
1 引言1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2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3
3 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分析3
3.1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现状3
3.2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影响因素4
4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意愿分析10
4.1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意愿现状10
4.2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10
5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对比分析15
5.1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总体状况对比分析15
5.2 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具体状况对比分析16
结论 20
致谢 21
注释 22
参考文献23
附录: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调查问卷25
1 引言
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作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1],而自2000年起,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2027年超过3亿,2044年将达到4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问题逐渐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需要之一,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并且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着密切联系。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渐老化,他们对居住状况的依赖程度将递增,居住状况对他们的意义更为重大,而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又会对他们的居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个老年人能够选择使自己满意的居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意味着老年人会有一个相对幸福的晚年生活。
居住方式的英文名称为living arrangement,在国内外的一些文献中,居住方式也常被称为居住安排,在研究该问题时,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人们的居住地点和同居对象的分析。而居住意愿的英文名称为living preferences或living willingness,主要指人们对居住方式的想法和态度。已有研究发现,与子女同住一直是中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由于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的养老方式[2]。但是近年来,老年人独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且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的实际居住方式和他们的居住意愿存在冲突。老年人的实际居住方式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统的居住意愿也在改变,虽然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仍是以与子女一起居住为主,但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由于不同原因趋向于独立居住[3]。由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之间存在不一致,导致现实的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同时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还可能存在交互影响。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国城乡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与过去传统大家庭居住方式不同,独立居住已经逐渐成为老年人居住安排的主流。随着人们家庭观念的变化和人口迁移流动性的增加,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离开子女,与配偶单独居住生活等[4]。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与他们的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密切相关,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5]。老年人的实际居住方式在发生着变化,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探讨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学历、退休前职业、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有无住房等因素对其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的影响,并对其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作对比分析。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以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学府路社区、清河区上海路社区及健康路社区作为调查点,共抽取120名社区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清浦区学府路社区发放问卷70份,上海路社区发放问卷40份,健康路社区发放问卷10份。本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为85.8%。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变量名称 变量选项 样本数量 比例(%)
性别 男 54 52.4
女 49 47.6
年龄 60-69岁 43 41.7
70-79岁 47 45.6
80岁以上 13 12.6
学历 小学及以下 61 59.2
初中 24 23.3
高中 14 13.6
大学及以上 4 3.9
婚姻状况 未婚 0 0
已婚有配偶 83 80.6
离异 1 1.0
丧偶 19 18.4
身体状况 非常好 15 14.6
比较好 44 42.7
一般 29 28.2
不好 15 14.5
现每月收入 1000元以下 37 35.9
1000-2000元 29 28.2
2001-3000元 24 23.3
3000元以上 13 12.6
有无房产 有 66 64.1
无 37 35.9
合计 103 100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
首先,进行文献检索,搜集并整理国内外与老年人居住方面相关的文献,包括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居住环境,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把这些文献作为研究的参考资料,并对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其次,对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进行操作化定义。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是指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及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居住和生活的各种组合方式,即老年人与哪些人居住和生活在一起[6],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则是指老年人在居住方面的愿望、看法和态度。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结合个人的思考,可以将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划分为独居、仅与配偶同住、与子女同住、与孙辈同住、多代同住(三代及以上)、入住养老机构及其他居住方式等七种类型。
然后,参照李星编制的《老年人居住方式选择调查问卷》,设计淮安市社区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排版印刷,并在淮安市三个社区中抽取不12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进行调查。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之以访谈,以更深入的了解老年人在居住方面内心的真正想法和需要。
最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所有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漏答项目超过2条的问卷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如答案以某种规律出现)的问卷予以剔除,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意愿的现状及两者的吻合度进行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