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务公开助推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以市柳埠镇柏树崖村为例(附件)
年 月 日摘 要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是我国基层治理的两个方面。在理论层面,村务公开贯穿于基层自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视角下,村务公开的核心内涵在于对基层自治的回应和补充;精准扶贫作为制度理论基础上的具体扶贫方法,其政策设计中包含管理和治理两方面的逻辑。在实践层面,透过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能够提炼两者的耦合互动关系,据此考量我国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能够导出当前我国精准扶贫所面临的靶向困境。在此基础上,解决精准扶贫的困境必然需要发挥村务公开在基层治理中的催化剂作用,弥补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公开性和民主性缺失,推动精准扶贫按照既定设计走向扶贫实效提升的路径。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s II
一、绪 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2
(三)研究综述 2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4
二、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理论解析 5
(一)村务公开的三个理论维度 5
(二)精准扶贫的两个理论视角 8
(三)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关系分析 9
三、精准扶贫的实证分析 13
(一)精准扶贫的实施现状 13
(二)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14
四、村务公开助推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 16
(一)完善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基层治理框架 16
(二)增强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制度设计的整体性 18
(三)加强村务公开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过程介入 20
参考文献 22
附录一 25
附录二 26
致 谢 27
一、绪 论
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是基层治理方式的两种不同表现,必然在客观上存在内在的关联,探究利用村务公开的固有优势来推动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精准扶贫与村务公开是国家治理层面的深刻反映,是一项系统大工程,探究两者的内容及关系需要首先从理论层面对二者进行深刻分析,较为全面地把握两者的内容,形成对概念的基本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从国家政策和已有的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献理论进行解读,能够把握两者的文本要义、实施背景、研究和实施现状。同时,探析两者的关系必然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两者在当前实施中的互动凝练二者的关系及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进而探索如何发挥村务公开的优势来提高精准识别的精准度,实现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中央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十九大报告针对精准扶贫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就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1987年颁布的《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第一次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等进行了规范。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是基层治理方式的两种不同体现,必然在客观上存在内在的关联。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的反映,是一项系统大工程,把握两者的文本要义、实施背景、研究和实施现状,并从实证层面凝练二者的关系及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进而探索如何发挥村务公开的优势来提高精准识别的精准度,实现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对于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层面,从村务公开的视角探讨精准扶贫,是相关政策分析的创新研究,能够增强目前理论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增强研究的串联性,提高学术的整体性,丰富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相关理论,为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提供资料借鉴和理论基础。
2.实践层面,通过对村务公开下的精准扶贫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推动发挥村务公开的作用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从而辅助各级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扭转我国目前精准扶贫实施存在的被动局面,深入推进村务公开的有效实施,加强基层治理和建设,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研究综述
1.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
自2013年精准扶贫的概念被提出后,学界针对精准扶贫开展了广泛研究。目前国内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概念、工作机制、问题与相关路径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
1)关于内涵概念的研究。何柳提出,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加快扶贫脱贫的步伐,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是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的回应。李鵾认为,精准扶贫是一种扶贫、治贫方式,其形成受到国内外扶贫经验和模式两方面的影响,作为一种方式,是对当前扶贫困境的回应。李春明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学、贫困经济学是扶贫开发的理论范式之一,能够为精准扶贫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即是对扶致贫与脱贫的针对性思考。
2)关于工作机制的研究。郑瑞强提出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对当前扶贫工作的挑战进行总结,提出从供需对接的层面整合扶贫资源,引入适度竞争式的扶贫战略,对贫困型家庭进行区分,聚焦“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创新扶贫治理机制,强调产业扶贫与发展扶持政策相衔接。王国勇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问题出发,提出对精细化管理、精确化资源、精准化扶持的扶贫措施。虞崇胜通过对精准扶贫的政治哲学基础分析,以政治哲学的视角探析精准扶贫的理论预设和理论逻辑,提出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是精准扶贫的最终落脚点,即如何实现农民的内生性脱贫,从而体现精准扶贫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关于问题与相关路径的研究。邓维杰提出目前精准扶贫实效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贫困户的“排斥”,主要包括对贫困人口规模的人为限定形成的规模排斥、漫灌式扶贫对片区外贫困群体的区域排斥、自上而下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对贫困群体的恶意排斥和过失排斥等。高帅从个人能力剥夺视角进行多维贫困测度分析,提出应关注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为此应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当前基本可行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张静从地方扶贫立法的角度提出加强地方扶贫立法的创新,并从识别到户、法治保障、衔接扶贫举措三个方面提升扶贫实效。
2.关于村务公开的研究
自上个世纪我国实施村务公开以来,学界针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机制、意义、存在问题及建议等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目前我国关于村务公开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有: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s II
一、绪 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2
(三)研究综述 2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4
二、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理论解析 5
(一)村务公开的三个理论维度 5
(二)精准扶贫的两个理论视角 8
(三)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关系分析 9
三、精准扶贫的实证分析 13
(一)精准扶贫的实施现状 13
(二)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14
四、村务公开助推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 16
(一)完善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基层治理框架 16
(二)增强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制度设计的整体性 18
(三)加强村务公开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过程介入 20
参考文献 22
附录一 25
附录二 26
致 谢 27
一、绪 论
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是基层治理方式的两种不同表现,必然在客观上存在内在的关联,探究利用村务公开的固有优势来推动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精准扶贫与村务公开是国家治理层面的深刻反映,是一项系统大工程,探究两者的内容及关系需要首先从理论层面对二者进行深刻分析,较为全面地把握两者的内容,形成对概念的基本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从国家政策和已有的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献理论进行解读,能够把握两者的文本要义、实施背景、研究和实施现状。同时,探析两者的关系必然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两者在当前实施中的互动凝练二者的关系及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进而探索如何发挥村务公开的优势来提高精准识别的精准度,实现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中央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十九大报告针对精准扶贫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就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1987年颁布的《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第一次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等进行了规范。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是基层治理方式的两种不同体现,必然在客观上存在内在的关联。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的反映,是一项系统大工程,把握两者的文本要义、实施背景、研究和实施现状,并从实证层面凝练二者的关系及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进而探索如何发挥村务公开的优势来提高精准识别的精准度,实现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对于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层面,从村务公开的视角探讨精准扶贫,是相关政策分析的创新研究,能够增强目前理论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增强研究的串联性,提高学术的整体性,丰富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相关理论,为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提供资料借鉴和理论基础。
2.实践层面,通过对村务公开下的精准扶贫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推动发挥村务公开的作用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从而辅助各级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扭转我国目前精准扶贫实施存在的被动局面,深入推进村务公开的有效实施,加强基层治理和建设,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研究综述
1.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
自2013年精准扶贫的概念被提出后,学界针对精准扶贫开展了广泛研究。目前国内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概念、工作机制、问题与相关路径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
1)关于内涵概念的研究。何柳提出,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加快扶贫脱贫的步伐,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是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的回应。李鵾认为,精准扶贫是一种扶贫、治贫方式,其形成受到国内外扶贫经验和模式两方面的影响,作为一种方式,是对当前扶贫困境的回应。李春明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学、贫困经济学是扶贫开发的理论范式之一,能够为精准扶贫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即是对扶致贫与脱贫的针对性思考。
2)关于工作机制的研究。郑瑞强提出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对当前扶贫工作的挑战进行总结,提出从供需对接的层面整合扶贫资源,引入适度竞争式的扶贫战略,对贫困型家庭进行区分,聚焦“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创新扶贫治理机制,强调产业扶贫与发展扶持政策相衔接。王国勇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问题出发,提出对精细化管理、精确化资源、精准化扶持的扶贫措施。虞崇胜通过对精准扶贫的政治哲学基础分析,以政治哲学的视角探析精准扶贫的理论预设和理论逻辑,提出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是精准扶贫的最终落脚点,即如何实现农民的内生性脱贫,从而体现精准扶贫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关于问题与相关路径的研究。邓维杰提出目前精准扶贫实效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贫困户的“排斥”,主要包括对贫困人口规模的人为限定形成的规模排斥、漫灌式扶贫对片区外贫困群体的区域排斥、自上而下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对贫困群体的恶意排斥和过失排斥等。高帅从个人能力剥夺视角进行多维贫困测度分析,提出应关注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为此应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当前基本可行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张静从地方扶贫立法的角度提出加强地方扶贫立法的创新,并从识别到户、法治保障、衔接扶贫举措三个方面提升扶贫实效。
2.关于村务公开的研究
自上个世纪我国实施村务公开以来,学界针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机制、意义、存在问题及建议等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目前我国关于村务公开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