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在空巢老人社区服务中的应用研究_以工农兵社区为例
小组工作在空巢老人社区服务中的应用研究_以工农兵社区为例[20200107192736]
目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与家庭结构的演变使得空巢老人大量增加,部分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困难、缺乏照料、精神孤独等困境。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一方面缺乏来自家庭内部的支持,另一方面绝大部分老人还居住在家中,因此社区支持和服务对空巢老人尤其重要,依托社区养老成为空巢老人的必然选择。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重要思路。本研究以淮安市工农兵社区为例,运用实验调查法及访谈等科学方法,一方面根据空巢老人的需求开展针对丰富空巢老人晚年生活内容和提高老人社会参与能力的小组活动,另一方面对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空巢老人,小组工作,社区服务
目 录
1 引言 1
2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2.1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必要性 2
2.2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可行性 2
3 工农兵社区空巢老人小组工作的介入 3
3.1 工农兵社区空巢老人现状 3
3.2 小组工作项目描述 4
3.3 小组工作项目实施 6
3.4 小组工作项目评估 10
4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4.1 小组工作者自身专业水平的局限性11
4.2 小组活动环节设计不到位11
4.3 社区志愿者和服务人员数量的限制12
4.4 空巢老人对小组工作认可度低12
5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改进的措施 12
5.1 提高小组工作者的综合能力12
5.2 加强小组活动环节的设计 13
5.3 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空巢老人社区服务13
5.4 提高空巢老人对小组工作的认可度 14
结论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18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迅速加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老年人群体中出现了这样一部分特定人群即空巢老人,他们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空巢老人是指年满6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即无子女或者有子女却不居住在相同城市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群体[1]。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 49.7%,大中城市比例已达到 56.1%,其中独居老人占12.1%,与配偶居住占44%[2]。目前,相对于少数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仍然是居家养老。然而,对空巢老人来说,他们和老伴一起居住,或独自居住,显然缺乏足够的家庭照顾、关怀与支持,迫切需要来自家庭外部的支持。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依托社区,充分挖掘与利用社区的资源和力量为空巢老人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以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满足空巢老人的各种需求。
通过小组工作在工农兵社区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介入,对介入的情况及小组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发现和解决小组工作在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中的问题,通过具体的小组活动的开展,了解空巢老人的需求并设计恰当的小组活动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另外,发现小组工作者在针对空巢老人群体进行小组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小组工作者的各项能力进行检验,以进一步提高小组工作者的能力。
小组工作方法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强调通过小组功能去影响小组成员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交流分享,挖掘小组成员的潜能,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空巢老人社区服务中,通过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可以调动空巢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其再适应社会的能力,使老人获得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加强老年人与外界的交流,为弥补家庭成员照料与关怀的不足以及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另外,随着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的迅速发展,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实践,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理论性研究居多,实证性研究很少。本研究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通过对具体的活动过程的研究,发现小组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社区、社会工作者等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推进空巢老人小组工作的本土化应用,还能进一步丰富老年小组工作的实践经验与专业化水平。
2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必要性
2.1.1 小组工作可以有效解决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小组工作就是在专业团队协助和理论指导下,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小组凝聚力,帮助老年人学习他人的经验,调整改变自己的行为,正确面对生活中困难,恢复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促进自己安度晚年的专业服务活动。小组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工作重点、沟通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组织适合空巢老人的小组[3]。小组工作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空巢老人自身所产生的问题,更注重对空巢老人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服务,更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的认知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小组力量去影响小组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减少由于空巢而造成的孤独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交流分享,挖掘小组成员的潜能,协助老人摆脱疏离感和孤独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加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4]。综上所述,小组工作在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空巢老人的优势,让空巢老人通过彼此的经验交流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和自尊。另外,还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应对自己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进行介入很有必要。
2.1.2 空巢老人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严峻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家庭功能不断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很难为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照顾服务。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社区的共同努力之下,为空巢老人提供的社区服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及经验的不足,空巢老人社区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社区养老资金缺乏,使得一些经济能力低下的空巢老人根本无法享受到社区内的各项服务,社区内的养老服务或设施因此造成很大的浪费。第二,社区内服务设施不完善,例如一些老年活动室是针对那些身体基本健康并且喜欢参加社区活动的空巢老人,并不能顾及那些生理或心理有障碍的空巢老人[5]。在此情况下小组工作的介入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进行介入很有必要。
2.2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可行性
2.2.1 小组工作具有专业化的模式
小组工作具有专业化的模式: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和治疗模式。社会目标模式是早期的小组工作模式,它注重自我了解的训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治疗模式是以治疗个人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提供个人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小组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严重的情绪问题、人格问题、行为障碍、精神异常或有社会偏差行为的人开展的小组模式[6]。而交互模式相比社会目标模式更加新颖,同时帮助组员交友互通[7]。小组工作者可以依托小组工作自身的价值和理念,采取不同的模式,协助空巢老人直面现实,在情感、认知等方面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满足一些现实需要,提供他们所需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重新适应社会,整合不同的社会网络资源,完善空巢老人自身的社会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与家庭结构的演变使得空巢老人大量增加,部分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困难、缺乏照料、精神孤独等困境。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一方面缺乏来自家庭内部的支持,另一方面绝大部分老人还居住在家中,因此社区支持和服务对空巢老人尤其重要,依托社区养老成为空巢老人的必然选择。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重要思路。本研究以淮安市工农兵社区为例,运用实验调查法及访谈等科学方法,一方面根据空巢老人的需求开展针对丰富空巢老人晚年生活内容和提高老人社会参与能力的小组活动,另一方面对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空巢老人,小组工作,社区服务
目 录
1 引言 1
2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2.1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必要性 2
2.2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可行性 2
3 工农兵社区空巢老人小组工作的介入 3
3.1 工农兵社区空巢老人现状 3
3.2 小组工作项目描述 4
3.3 小组工作项目实施 6
3.4 小组工作项目评估 10
4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4.1 小组工作者自身专业水平的局限性11
4.2 小组活动环节设计不到位11
4.3 社区志愿者和服务人员数量的限制12
4.4 空巢老人对小组工作认可度低12
5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改进的措施 12
5.1 提高小组工作者的综合能力12
5.2 加强小组活动环节的设计 13
5.3 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空巢老人社区服务13
5.4 提高空巢老人对小组工作的认可度 14
结论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18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迅速加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老年人群体中出现了这样一部分特定人群即空巢老人,他们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空巢老人是指年满6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即无子女或者有子女却不居住在相同城市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群体[1]。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 49.7%,大中城市比例已达到 56.1%,其中独居老人占12.1%,与配偶居住占44%[2]。目前,相对于少数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仍然是居家养老。然而,对空巢老人来说,他们和老伴一起居住,或独自居住,显然缺乏足够的家庭照顾、关怀与支持,迫切需要来自家庭外部的支持。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依托社区,充分挖掘与利用社区的资源和力量为空巢老人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以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满足空巢老人的各种需求。
通过小组工作在工农兵社区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介入,对介入的情况及小组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发现和解决小组工作在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中的问题,通过具体的小组活动的开展,了解空巢老人的需求并设计恰当的小组活动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另外,发现小组工作者在针对空巢老人群体进行小组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小组工作者的各项能力进行检验,以进一步提高小组工作者的能力。
小组工作方法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强调通过小组功能去影响小组成员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交流分享,挖掘小组成员的潜能,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空巢老人社区服务中,通过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可以调动空巢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其再适应社会的能力,使老人获得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加强老年人与外界的交流,为弥补家庭成员照料与关怀的不足以及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另外,随着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的迅速发展,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实践,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理论性研究居多,实证性研究很少。本研究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通过对具体的活动过程的研究,发现小组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社区、社会工作者等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推进空巢老人小组工作的本土化应用,还能进一步丰富老年小组工作的实践经验与专业化水平。
2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必要性
2.1.1 小组工作可以有效解决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小组工作就是在专业团队协助和理论指导下,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小组凝聚力,帮助老年人学习他人的经验,调整改变自己的行为,正确面对生活中困难,恢复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促进自己安度晚年的专业服务活动。小组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工作重点、沟通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组织适合空巢老人的小组[3]。小组工作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空巢老人自身所产生的问题,更注重对空巢老人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服务,更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的认知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小组力量去影响小组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减少由于空巢而造成的孤独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交流分享,挖掘小组成员的潜能,协助老人摆脱疏离感和孤独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加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4]。综上所述,小组工作在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空巢老人的优势,让空巢老人通过彼此的经验交流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和自尊。另外,还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应对自己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进行介入很有必要。
2.1.2 空巢老人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严峻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家庭功能不断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很难为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照顾服务。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社区的共同努力之下,为空巢老人提供的社区服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及经验的不足,空巢老人社区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社区养老资金缺乏,使得一些经济能力低下的空巢老人根本无法享受到社区内的各项服务,社区内的养老服务或设施因此造成很大的浪费。第二,社区内服务设施不完善,例如一些老年活动室是针对那些身体基本健康并且喜欢参加社区活动的空巢老人,并不能顾及那些生理或心理有障碍的空巢老人[5]。在此情况下小组工作的介入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进行介入很有必要。
2.2 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可行性
2.2.1 小组工作具有专业化的模式
小组工作具有专业化的模式: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和治疗模式。社会目标模式是早期的小组工作模式,它注重自我了解的训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治疗模式是以治疗个人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提供个人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小组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严重的情绪问题、人格问题、行为障碍、精神异常或有社会偏差行为的人开展的小组模式[6]。而交互模式相比社会目标模式更加新颖,同时帮助组员交友互通[7]。小组工作者可以依托小组工作自身的价值和理念,采取不同的模式,协助空巢老人直面现实,在情感、认知等方面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满足一些现实需要,提供他们所需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重新适应社会,整合不同的社会网络资源,完善空巢老人自身的社会网络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