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与塑造新民的关系探析以梁启超之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为例(附件)【字数:13478】
摘 要摘 要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影响了几个时代的国人。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始终怀抱着救国救民之心,不断开发启蒙国人思想的路径,找到以新小说塑造新民的方式。1902年11月创刊的《新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小说杂志,其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小说杂志创刊号的发轫之始,开启了新小说塑造新民的第一步,对“小说界革命”、五四运动的发展及中国现代化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反映了新小说创作的目的,通过小说的社会功用性,得到以小说启蒙民众的启示,对于当今弘扬爱国精神、重视发展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要作用。关键词梁启超;新小说;小说功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目 录
0 引言 5
1.晚清改革思想的传播 6
1.1 改革思想传播的困境 6
1.2新民之路的探索 7
2.《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解读 8
2.1 新小说塑造新民的解析 8
2.2 小说的功用性 9
2.3 以新小说塑造新民的问题 10
3.新小说塑造新民的影响 11
3.1 小说新民的直接社会效果 12
3.2对小说界革命的影响 12
3.3 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4
4.新小说塑造新民的评价和意义 16
4.1 对新小说塑造新民的评价 16
4.2 新小说塑造新民的意义 17
结 论 20
致 谢 21
参考文献 22
新小说与塑造新民的关系探析以梁启超之《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为例
0 引言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朽无能,社会矛盾尖锐复杂。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帝国主义开始入侵中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惊醒,思考要以何种方式来挽救中国的问题。
一开始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人看到西方先进文明性,秉承了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注重研究世界先进文明和各种各样的社会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问题。但他们的思想受到了种种限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得不到国人的共同呼应,无法付诸实践。洋务派继魏源等人之后开始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投入实践,他们认为想要解救民族危机,就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运动迈开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步伐,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办军事学校,建立北洋海军,还发展了中国近代电报业、邮政、矿业、铁路等行业,但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洋务运动不能将中国从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解救出来,中国需要国人学会自己解救自己。之后维新派认为洋务运动失败在于仅仅学习西方器物,不能真正解救中国,真正要学习的还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在维新变法中,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极力提倡变法改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梁启超在他主编的重要思想阵地《时务报》上系统阐述维新变法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最终还是失败了。
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失败还是戊戌变法的失败,都有很多原因,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改革思想民众没有把握,底层民众的参与度低。
1.晚清改革思想的传播
1.1 改革思想传播的困境
在深重的民族危难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严复在《天演论》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阐述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但这些思想仅仅影响到少数知识分子,还有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思想被束缚。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但两次变革都没有发动起底层民众,均以失败告终。作为改革失败见证者之一的梁启超,一边反思变法失败的原因,一边寻找各种解救民族危机的方式。
在维新变法中,作为维新派的一员,梁启超积极著书立说,为变法制造舆论。他们积极介绍国外变法经验,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进行宣传,创办学会、学堂,培养人才等,这些活动使得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达到了微弱的启蒙效果。但这并不能满足变法的需要,变法不仅关系着国家的安危,还影响着每一个国民的生活,国民的思想还被紧紧束缚着,完全不能适应维新变法的举措。
考虑到国民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严重阻碍了人们的视野,梁启超意识到思想启蒙是变法的关键一点。他认为要完成思想启蒙,新民是第一急务,只有塑造没有奴性意识、独立自由的、富于奋斗精神的、要在能维护自己权利的前提下去“爱国”、“利群”、“自尊”、“冒险”的新型国民,才是救国救民的根本所在。如果深受旧思想束缚的民众没有这些新的思想意识,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会举步维艰,传统落后的国人思想会成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桎梏。梁启超的这些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启蒙国人思想,1896年,梁启超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在报刊上发表了《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他还在北京主办了《万国公报》,在澳门筹办《知新报》等。他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提出“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国民的劣根性不除,就如障目之叶阻挡着救亡图存的变革。在报刊中,他极尽所能宣扬变法,改革新民,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在《学校总论》中,梁启超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p17于是,1897年11月,梁启超又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育事业中积极宣传变法,[]主张开启民智。但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难以将新民思想传播开来,长沙时务学堂只是一个很小的范围,虽说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却起不到任何根本性的作用。普通国民对报刊上的文章并不能真正理解,在当时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都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不能采用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形式将新民思想传播开来,新民思想就会局限在一隅之间,最终成为被遗忘的一潭死水。民众的思想如果无法革新,任何改革变法都是没有基础的楼阁,经不起一点点风吹雨打,任何灾难都能将它轻易摧残。
1.2新民之路的探索
经历过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受到了孙中山等革命派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和文艺理论的影响,开始严厉批判旧文学的无用。他从文学的角度开始探索新民之道,认为旧的文学固守传统,迷惑人的心智,加深了对人们的奴性性格的影响。要改变人们的思想,就要全方位的发起运动,指出旧文学对人们的危害之处,猛烈批判了旧文学之害。
在此之前,他也做过一些探索和努力。在日本创办起《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刊物传播其新民思想。这些报刊成了他启蒙国民思想的主要阵地。但这些报刊文章的读者多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普通读者很少。他还积极参与诗界革命,成为诗界革命的重要鼓吹者。他还提倡以新语句,通俗化等新形式来用诗歌改造国民的品质,提倡浅易畅达的“新文体”,说“俗语文体之流行,实文学进步之大关键”。在散文文体等方面也主张平易畅达,让世人能更加接近文字,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先进思想。在流亡日本之后更是直接批判旧小说对国民思想的腐害之深,认为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腐败、落后现象都与旧小说的毒害有关,把旧小说当作“中国群治腐败的总根源”。需要改变种种腐败现象,就要从革新小说开始。
目 录
0 引言 5
1.晚清改革思想的传播 6
1.1 改革思想传播的困境 6
1.2新民之路的探索 7
2.《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解读 8
2.1 新小说塑造新民的解析 8
2.2 小说的功用性 9
2.3 以新小说塑造新民的问题 10
3.新小说塑造新民的影响 11
3.1 小说新民的直接社会效果 12
3.2对小说界革命的影响 12
3.3 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4
4.新小说塑造新民的评价和意义 16
4.1 对新小说塑造新民的评价 16
4.2 新小说塑造新民的意义 17
结 论 20
致 谢 21
参考文献 22
新小说与塑造新民的关系探析以梁启超之《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为例
0 引言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朽无能,社会矛盾尖锐复杂。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帝国主义开始入侵中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惊醒,思考要以何种方式来挽救中国的问题。
一开始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人看到西方先进文明性,秉承了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注重研究世界先进文明和各种各样的社会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问题。但他们的思想受到了种种限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得不到国人的共同呼应,无法付诸实践。洋务派继魏源等人之后开始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投入实践,他们认为想要解救民族危机,就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运动迈开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步伐,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办军事学校,建立北洋海军,还发展了中国近代电报业、邮政、矿业、铁路等行业,但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洋务运动不能将中国从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解救出来,中国需要国人学会自己解救自己。之后维新派认为洋务运动失败在于仅仅学习西方器物,不能真正解救中国,真正要学习的还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在维新变法中,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极力提倡变法改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梁启超在他主编的重要思想阵地《时务报》上系统阐述维新变法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最终还是失败了。
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失败还是戊戌变法的失败,都有很多原因,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改革思想民众没有把握,底层民众的参与度低。
1.晚清改革思想的传播
1.1 改革思想传播的困境
在深重的民族危难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严复在《天演论》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阐述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但这些思想仅仅影响到少数知识分子,还有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思想被束缚。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但两次变革都没有发动起底层民众,均以失败告终。作为改革失败见证者之一的梁启超,一边反思变法失败的原因,一边寻找各种解救民族危机的方式。
在维新变法中,作为维新派的一员,梁启超积极著书立说,为变法制造舆论。他们积极介绍国外变法经验,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进行宣传,创办学会、学堂,培养人才等,这些活动使得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达到了微弱的启蒙效果。但这并不能满足变法的需要,变法不仅关系着国家的安危,还影响着每一个国民的生活,国民的思想还被紧紧束缚着,完全不能适应维新变法的举措。
考虑到国民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严重阻碍了人们的视野,梁启超意识到思想启蒙是变法的关键一点。他认为要完成思想启蒙,新民是第一急务,只有塑造没有奴性意识、独立自由的、富于奋斗精神的、要在能维护自己权利的前提下去“爱国”、“利群”、“自尊”、“冒险”的新型国民,才是救国救民的根本所在。如果深受旧思想束缚的民众没有这些新的思想意识,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会举步维艰,传统落后的国人思想会成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桎梏。梁启超的这些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启蒙国人思想,1896年,梁启超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在报刊上发表了《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他还在北京主办了《万国公报》,在澳门筹办《知新报》等。他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提出“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国民的劣根性不除,就如障目之叶阻挡着救亡图存的变革。在报刊中,他极尽所能宣扬变法,改革新民,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在《学校总论》中,梁启超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p17于是,1897年11月,梁启超又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育事业中积极宣传变法,[]主张开启民智。但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难以将新民思想传播开来,长沙时务学堂只是一个很小的范围,虽说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却起不到任何根本性的作用。普通国民对报刊上的文章并不能真正理解,在当时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都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不能采用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形式将新民思想传播开来,新民思想就会局限在一隅之间,最终成为被遗忘的一潭死水。民众的思想如果无法革新,任何改革变法都是没有基础的楼阁,经不起一点点风吹雨打,任何灾难都能将它轻易摧残。
1.2新民之路的探索
经历过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受到了孙中山等革命派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和文艺理论的影响,开始严厉批判旧文学的无用。他从文学的角度开始探索新民之道,认为旧的文学固守传统,迷惑人的心智,加深了对人们的奴性性格的影响。要改变人们的思想,就要全方位的发起运动,指出旧文学对人们的危害之处,猛烈批判了旧文学之害。
在此之前,他也做过一些探索和努力。在日本创办起《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刊物传播其新民思想。这些报刊成了他启蒙国民思想的主要阵地。但这些报刊文章的读者多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普通读者很少。他还积极参与诗界革命,成为诗界革命的重要鼓吹者。他还提倡以新语句,通俗化等新形式来用诗歌改造国民的品质,提倡浅易畅达的“新文体”,说“俗语文体之流行,实文学进步之大关键”。在散文文体等方面也主张平易畅达,让世人能更加接近文字,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先进思想。在流亡日本之后更是直接批判旧小说对国民思想的腐害之深,认为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腐败、落后现象都与旧小说的毒害有关,把旧小说当作“中国群治腐败的总根源”。需要改变种种腐败现象,就要从革新小说开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