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字数:9748】

魏晋时期的中国政治混乱,堪比欧洲的中世纪时代。宗白华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1】这个时期人物画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了一大批的传世佳作。其中《洛神赋图》成就颇高。近代以来,它也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旁见侧出、见仁见智针对作品的时代、审美品格、绘画理念、用线、等各个不同方面展开研究。本文从三个部分阐述《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第一部分从黑暗混乱的政治时代与外来思想的交融所造就的时代出发,分析时代背景对《洛神赋图》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从意象设计出发,根据作品中人物的传神、山水的稚拙、动物的造型三个方面分析,从作品内容上整体感受作者对画面的经营。第三部分从绘画的风貌出发,根据用线、设色、构图三个方面感受画卷丰富复杂的气氛。魏晋这一特殊的时代铸就了顾恺之,他以不同于前人的艺术语言为后人呈现了他的艺术理解。通过对《洛神赋图》的时代背景、意象设计、艺术特点的分析使我们再次深入的了解顾恺之的绘画理念、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后世绘画产生的影响。
目录
1、引言 1
2、《洛神赋图》的来历 2
2.1 作者简介 2
2.2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 2
2.2.1复杂的社会政治 3
2.2.2 佛教思想的传入 3
3、《洛神赋图》的意象设计 5
3.1 人物传神写照 5
3.2 山水稚拙的美感 6
3.3 动物造型生动 7
4、《洛神赋图》艺术特色 9
4.1 用线如丝 9
4.2 设色沉稳 9
4.3 构图宏阔 10
5、《洛神赋图》对后世的影响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引言
顾恺之所处的时代是本土玄学与外来佛教思想相互交融的时代,这对他的绘画艺术和理论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留下来许多他珍贵的实践经验,对当代、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家、学者们对顾恺之的研究也是几乎没有间断过。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涵的顾恺之——《洛神赋图》佛、道、人思想的美学体现原则。通过对《洛神赋图》结构、色彩、解读其美学价值。从而研究古代哲学思想有。李详林的《顾恺之》一文,不仅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新的注解还把他的作品、理论放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解析。这些研究,使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人物画发展。而我则主要是想要从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出发,从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并从中分析它对当下及后世中国画发展的启示意义。由于资料有限、才疏学浅,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同学指正。
2、《洛神赋图》的来历
2.1 作者简介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东晋南朝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他不仅在诗画方面颇有造诣军事政治上也没有落下,曾担任过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因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家境相对比较富裕,所以从小就饱读诗书,知识渊博。诗、书、画无一不精,其中以绘画最为擅长。也因此还得了“才绝、画绝、痴绝”的称号。素有“画人像之美,张得其肉,顾得其神,妙神无方,以顾为最”[2]相传有个瓦棺寺建成之初需要募捐,可是过了好几个月都没有筹齐善款。顾恺之来到寺中,在寺里的白墙上画了一幅佛教传说的画并将观赏壁画布施的消息放出去,没几天很快就筹集到了钱。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可见一斑。顾恺之画的较多的是人物肖像、佛教、山水等。画人物注重眼睛的刻画,曾说过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唐人对它的画评价很高,张怀瓘评“顾恺之得其神”,为人称道还有他用线如行云流水,紧劲连绵,他画人物服饰所用的线条被称为“高古游丝描”。世人把他和南朝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他的画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称得上是珍品。一般认为《洛神赋图》是宋人摹本。在绘画理论上他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这些绘画理论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绘画理论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2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
《洛神赋》的作者曹植颇有才华,也深受曹操的赏识,但是他:“性而行,不自雕励”[3]所以想立她为太子最终也不得实现。他官场失意,情场却也不太顺利。《洛神赋》便是他有感而发的创作。
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社会中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正向或反向的作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存在自身的规律,但不同历史阶段都会对它产生一定的影响。春秋时期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学术自由才产生了百家争鸣的现象。绘画也是如此。唐朝推行的制度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书法、绘画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所以才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绘画、书法大师、如吴道子、周昉、欧阳询、柳公权等。
所以特定的社会背景会有相应的社会产物,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他播种在那片“土壤”下的收获。
2.2.1复杂的社会政治
动荡、不安、战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名词,官员内部斗争不断,文人自然就没什么好下场,那时被权贵迫害的文人学者比比皆是。这给文人士大夫们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张华在《轻薄篇》中,既对权贵进行了抨击,却又发出:“人生若浮寄,平时忽蹉跎,促促朝露期,荣乐遂几何”的感慨。[4]有能言者甚至觉得统治者是丑恶、虚伪、奸诈、假仁假义因为害怕自己有过失所以干脆不作为。长此以往,士大夫们信念崩塌、礼教纲纪遭到怀疑欧阳建也曾发出:“不涉太行险,谁知斯路难”的感叹。[5]因此“玄学”的产生让文人士大夫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兼济天下的重担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去承担了,只好独善其身。陆机在《叹逝赋》中叹到:“昔每闻长者追计平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或仅存者。余年方四十,而懿亲戚属亡多存寡,曙交密友不半在。或所存曾共游一途,共宴一室,十年之内索然已尽,以是思哀,哀可足矣”[6]士大夫们开始对玄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非常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论点,紧张压抑心情在这都可以得到一定的释放。的所以就导致了他们对政治漠视、疏离的态度。而他们表达自己这种态度的方式不外乎相互交织的四种:一是潜心研究“玄学”,二是及时行乐,三是归隐,四是寄情于山水艺术。
也是这样精神至上、自由至上的社会环境,为魏晋时期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如“二王”、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等名垂千古的人才。其中顾恺之是当时的上流社会人士,接触到的思想都是社会上比较新潮的思想。所以玄学对他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绘画理论中的“形神论”便是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一方面魏晋以前的绘画大多都是为了政治服务的。而从这开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进入绘画自由阶段[7]。在绘画中个人的审美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是我国绘画自由的萌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fzsj/13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