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衣箱中蟒袍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字数:12065】

摘 要昆剧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昆曲表演艺术的服装,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针对昆剧大衣箱中的“蟒袍”进行研究,探究戏剧服装所蕴含的内在文化,注重对其传统工艺制作方法的学习并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独特的传承方法,将传统的戏剧文化及其工艺运用到现代服饰中,为戏剧服装业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寻求一条可持续之路。
目 录
引言1
1.苏州昆剧服装产生的时代背景1
1.1昆剧戏衣的渊源1
1.2明清文化对苏州昆剧服饰的影响1
1.3昆剧服装分箱定制的形成2
昆剧衣箱中“蟒袍”的传统结构与尺寸3
2.1蟒袍细致的结构尺寸3
2.1.1男蟒3
(1)十团龙老生蟒3
(2)散团龙小生蟒8
2.1.2女蟒10
(1)老旦蟒11
2.2蟒袍种类的色彩搭配14
2.3蟒袍精致的纹样组合14
2.4蟒袍华贵的面料选用16
非物质社会语态下,“蟒”袍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16
3.1科技时代下戏衣中新的人文情感表现17
3.1.1昆剧衣箱中的蟒袍为人所提供的物质需求17
3.1.2昆剧衣箱中的蟒袍为人所提供的精神需求17
3.2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剧装工艺的协调发展18
3.2.1现代信息技术中剧装设计的融合18
3.2.2现代艺术设计中剧装设计的文化融合19
结语21
参考文献22
致谢23
1.苏州昆剧服装产生的时代背景
“戏衣”又名“剧装”,俗称“行头”,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出时演员们扮演角色所穿着的服饰。戏曲服装历经明清时代的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今日的衣箱规制。要想深入了解戏剧服装工艺的内在文化,就要学习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了解它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以及传承的历史文化内涵。
1.1昆剧戏衣的渊源
昆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是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一种,也被称作“昆山腔”、“昆曲”等。早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大的声腔剧种就是昆曲,它在我国所有的戏曲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魁首。苏州作为昆曲的诞生地,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而昆曲之所以能在三百多种中国戏曲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戏曲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评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百戏之祖”的特殊地位。[1]
要想研究中国戏曲的文化、戏曲的传统,就绕不开昆剧以及昆剧服饰,昆剧服饰是昆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早在清朝早期,昆剧服饰装扮就成为了昆剧艺术较完美的角色塑造方式,随着昆剧及其服饰的发展,昆曲的表演与服饰装扮艺术的重要性逐渐持平,昆剧服饰也成为了昆剧艺术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昆剧传统剧目中人物的服饰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讨戏剧服装所包含的内在文化,对推动昆剧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1.2明清文化对苏州昆剧服饰的影响
昆剧服饰从起源到发展,和明清江南文化、士大夫阶层、市民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因素对昆剧服饰的制作工艺、服饰形制、色彩搭配、图案纹样等均产生巨大影响,不断的丰富精致了昆剧戏衣。在昆剧服饰的发展史中也少不了一些艺术名流的传承与对它的创新,才能流传至今仍然蓬勃发展。例如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改良昆山腔,使昆曲革新发展,成为戏剧种类的主导声腔并激发了江南地区昆曲演出的热潮。同时,明清时期的东南一带繁荣的经济,使文化事业随之昌盛,这就为昆剧服饰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昆剧戏衣大多以明代服饰为原型,保留了许多明代服饰的风貌。例如:昆剧衣箱中盔箱里的硬盔“乌纱帽”,在明代生活中实则为文武官员公服,在昆曲传奇剧中为文官服饰;还有男蟒两侧的侧摆也是依据明代服饰中两侧突出的面料为原型进行设计的。以戏衣的品种来划分,几乎整个官衣产品包括男蟒、改良蟒、女蟒等都是从明代官服演变而来的。[2](如图11)
/
图11明代服装
从制作戏衣所需的面料来看,明代是我国蚕桑丝织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丝绸制造技艺发展迅速,缂丝、刺绣、织金、妆花等工艺水平空前提高,为高水平的服装制作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准备。明清戏衣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制作和穿戴制度,像蟒袍也是明代贵重的服饰,与帝王所穿的龙袍款式相似,只是衣身上所绣的龙少了一爪,龙袍五爪,蟒衣四爪,明代官员无蟒服之制,蟒服是皇帝的特赐品,其在昆剧文化的不断发展中逐渐的转变为戏剧角色所穿着的服装。[2]
1.3昆剧服装分箱定制的形成
戏剧服装过去在戏剧界称之为“行头”,现在则叫“剧装”。昆剧服装历经明清时期的演变发展,形成了今日的衣箱规制,亦称“衣箱制”。
昆剧衣箱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堪称一份非常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昆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随着时代审美情趣的变迁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自我改进、自我创新,使昆剧衣箱体系变得越发的充实、新颖和精致。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昆曲衣箱中的基本特点及其内在的文化特征是没有改变的。
昆剧衣箱制的形成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昆剧衣箱制完备于清朝,它把戏衣分成五类: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另有梳头桌、放置化妆物品,统称“五箱一桌”。戏箱中的大衣箱,放置“文服”类的长袍。二衣箱放置“武服”以及一应短衣。三衣箱放置彩裤、水衣子以及戏鞋。盔箱置一切盔帽。因为戏箱以放置戏衣为主,所以被称为“衣箱”。 严格来说,戏衣款式品种的分类,各戏班子和行头店家都存在差异。[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fzsj/14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