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现阶段,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热点。开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在把握规模化经营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分析,指出当前影响江苏农村地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因素。同时,运用实际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出发试图测算出江苏省农村土地经营的最适规模。最后,针对规模化经营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加强土地流转市场运作、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创新公共服务机制等三个方面促进江苏农村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1 绪论 2
1.1 研究背景、意义 2
1.2 文献综述 2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
2.1 基本概念及内涵 3
2.2 相关理论 3
2.2.1 规模报酬 3
2.2.2 规模经济 3
3 江苏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现状 3
3.1 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需求迫切 3
3.2 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但仍存在发展空间 4
3.3 户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4
3.4 农村中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 5
3.5 农村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提高,但增加缓慢 5
4 江苏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6
4.1 有利因素分析 6
4.1.1 机械化发展为规模经营提供技术支持 6
4.1.2 农地流转的规范化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6
4.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规模化经营增添活力 6
4.2 限制因素分析 7
4.2.1 土地流转市场仍不完善 7
4.2.2 服务引导机制不健全 7
4.2.3 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8
5 江苏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证研究 8
5.1 直观外部评价法 8
5.2 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入参照法 8
6 江苏发展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对策 10
6.1 加快建立高效运作的土地流转市场 10
6.2 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机制 11
6.3 创新公共服务机制 11
7 结论 11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江苏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引言
1 绪论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物质基础,农村土地的生产经营是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和发展农业的方向性选择[1],是解决长期存在于我国的“三农”问题的有效办法。
1.1 研究背景、意义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该意见旨在通过引导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推进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探索有序流转农村土地的有效办法,鼓励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自此,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渐成为各界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关注热点。
近年来,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工业结构变革的同时,也使得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原本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已不适合当前劳务经济繁荣的江苏。目前,江苏省各地都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出许多好的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追求土地流转速度、经营主体融资渠道不畅、工商资本与农民争地等。因此,对江苏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发展现代化农业、改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保障江苏全省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世界各国在农业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国外对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偏重于对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不同组合情况下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或规模效益的研究。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则更多地是从各地规模经营的实践经验出发,剖析现阶段我国规模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度规模、规模经营的模式选择和效率研究。
我国学者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探讨,最早是集中在界定其涵义和探索其必要性的问题上。周长海指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业生产单位在适当面积的农村土地上的经营,也就是说经营规模是可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的土地面积[2]。宋亚平认为不切实际单纯效仿美国的模式,其效益不一定具有优势[3]。也有学者结合国外的有关研究,尤其是欧洲国家普遍采取的农场经营模式,对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农业生产中有许多规模不经济,而且即便有规模经济,也很可能是由于政府的补贴与贷款支持[45]。
许多学者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土地规模经营的现实问题。李红指出农民认识不足、农地流转动力不足、产业链结不紧密是农地规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倪锦丽则认为农民“恋土”情结和沉重的耕地负担是限制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6]。另外一些学者也指出市场机制缺失是阻碍因素。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分别需要依托一个健全的农地市场和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推行的适度规模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较低的市场组织化程度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和土地的无序流转[7]。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学术界也对适度规模、规模经营的模式选择和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王倩提出规模经营的评测指标主要包括自然、经济、资本投入、经济者掌握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这四个方面[8]。Kalirajan 等人以农户谷物生产数据为依据,分析指出可以通过土地整合来提高粮食产量[9]。董秀茹等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得出劳动生产效率和农地的经营规模呈现正向变动。除了对规模经营的量化标准的探索,还有对经营模式的选择[10]。耿玉春、吕莉则明确经营模式的选择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兼顾宏观和微观效益,依法自愿”的原则[11]。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及内涵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即是指在特定地区,以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适度集中并扩大土地的生产规模,使得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从而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要适度规模化,二是要规模效益化。
适度规模化的重点在于“集中”和“度”的限制。“集中”是指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支持等形式将相互分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度”的限制则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情况,确定特定地区土地“集中”的最佳规模,引导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在有限范围的合理配置,以便于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效益则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目的所在。规模效益就是指土地规模扩大后新增的经济效益,农民之所以愿意扩大土地的生产规模,是因为随着土地的集中、规模的扩大,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但规模并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如果达到一定的程度,继续盲目增加生产规模,可能出现规模报酬的减少,造成利益下降,甚至亏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