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宜居城市评价的研究

:本文在国内外宜居性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无锡市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无锡市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五个子目标层以及26个指标,将无锡市的指标与标准值进行比较。通过专家评价法得到了各个评价层的权重,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无锡市进行了宜居性评价。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分析和体系的构建,丰富完善宜居城市研究评价理论,通过分析得到结论,找到无锡市在宜居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今后无锡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文献回顾 2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
2.1 宜居城市概念 2
2.2 宜居城市内涵 2
3 宜居性评价体系构建 3
3.1 构建原则 3
3.2 指标选取方法 3
3.3 具体指标及权重 4
4 宜居城市评价——以无锡市为例 5
4.1 城市概况 5
4.1.1 自然地理概况 5
4.1.2 经济概况 5
4.2 无锡市宜居性评价 5
4.2.1 具体指标选取 5
4.2.2 最终结果 6
4.2.3 数据分析 6
4.3 提高无锡市宜居性的对策及建议 7
4.3.1 加强城市间经济合作 7
4.3.2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7
4.3.3 完善城市公共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7
4.3.4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7
4.3.5 建设特色文化 7
4.3.6 加强环境的保护 8
5 结语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附录 10
表1 宜居性评价体系 .......................................................4
表2 无锡市宜居性评价指标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
表3 无锡市宜居性评价结果 .................................................6
关于生态宜居城市评价的研究
引言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国民经济的显著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一系列生态问题也显露了出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减少、交通拥挤、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成为城市建设新的指标。本文采用的是定量定性分析法,首先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人们对于城市生活更注重哪些因素,通过分析和归纳,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无锡市的宜居性进行评价,为无锡市的居性建设提供针对性的意见,为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评价结果有助于改善城市整体环境,从而吸引游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各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集聚,提高城市竞争力。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了宜居城市基础理论和方法。宜居性评价对于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指导发展方向、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马斯摩尔提出了“乌托邦”这一城市概念,这钟城市只是基于一种宗教的想象,并没有得到实施,但是其大胆的想法为后人提供了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到了17世纪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的方案,其主要的思想是财产公有制,19世纪初欧文主张建立“新协和村”,早期的城市建设是主要考虑到了以人为本。现代具有实践意义的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首次质疑城市的宜居性,呼吁改善人居环境,倡导建设宜居城市。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城市建设要体现建康、安全、舒适、便利。20世纪70年代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每个方面进行研究,建设的重点是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性发展不断延伸,人们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更加追求居住质量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2002年PEnvas提出城市的“宜居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适宜居住、二是要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70年代到21世纪,宜居城市的建设重点由最初的以人为本到后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理念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未来城市的发展要求。
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关于生态城市问题等我提出最早是在1984年,马世骏和王如松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理论,从最初单一的环境保护提高到以人为本的复合生态建设[5]。1990年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使城市人工与自然相结合,将城市建成大型园林,营造城市与山水交错的人居环境。1996年黄光宇等提出了系统的生态城市概念,是基于生态学原理,使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的人类居住区。为了对城市进行宜居性评价,国内学者纷纷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大都是针对城市选取适宜的指标,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到相应的结论。陶伟、田银生认为城市应该增强人居环境的意识,考虑到老年人、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将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想借个,建立起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姚亦锋、朱鹏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选取了社交、安全、尊重、生理、自我实现等5个方面的需求指标,构建了依据城市评价体系。陈浮、陈海燕采取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市城市人居满意度进行分析,从人居环境安全、建筑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景观、社区环境等5个方面进行构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宜居城市概念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该适宜人们居住,而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城市”,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当今的研究是从各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城市的宜居性,考虑到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宜居城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已经超出了居住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笔者认为,“宜居城市”首先应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进而使人们享受生活的居住地,归纳起来就是“安居、乐居、逸居”。宜居城市必须将居住、休憩、娱乐、文化生活、、交通、公共服务、社会环境等各个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社会的功能能够平衡发展,最终达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相协调的局面。
2.2 宜居城市内涵
宜居城市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聚集地,宜居城市是市场活动的载体。经济是城市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保障。经济的繁荣可以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使人们有所劳,避免城市贫民窟的出现。
宜居城市是社会和谐的城市。良好的政治局面、治安条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的社会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这种和谐是多方面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2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