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更加多元、细分,旅游消费愈来愈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旅游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旅游景区的开发、运营直接影响着所在地旅游市场的繁荣。仿古建筑因其独特的吸引力和文化承载力被愈来愈多的旅游景区所采用来增加自身特色,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本文以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有代表性的古城南京为例,结合目前较为成功的以仿古建筑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景区案例,分析、探寻仿古建筑在旅游景区中应用的一般方法,通过讨论国内景区大量的仿古建筑建设热潮,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后城镇化阶段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 1
1□研究区域概况2
1.1□城市旅游形象的整合2
1.1.1□魅力古都2
1.1.2□现代绿都2
1.2□旅游产品条线的多元化 2
1.2.1□自然风光旅游的多元化2
1.2.2□人文旅游产品的精细化2
1.2.3□现代人文旅游雏形的显现3
2□仿古建筑在南京市旅游景区中的应用现状、3
2.1□承担旅游景区的景观性功能3
2.1.1□古建筑景观的修复与保护3
2.1.2□仿古景观小品3
2.2□作为旅游景区内业态的载体4
2.2.1□全封闭式旅游景区商业业态的载体4
2.2.2□开放式仿古商业街区4
2.2.3□承载科教文化的职能5
3□现阶段旅游景区中仿古建筑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5
3.1□建筑形式应用模式单一、形象千篇一律5
3.2□商业气息过重、文化价值丧失6
3.3□忽略对建筑细节的把控6
4□仿古建筑在旅游景区应用的对策 7
4.1□开辟多元化的应用路径7
4.1.1□大力发扬传达科教、文化的职能7
4.1.2 尝试跨行业的合作开发7
4.2□融合体验的营造手法8
4.3□尊重古建筑的文化属性8
5□结语 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谢9
参考文献9 南京仿古建筑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引言
目前,旅游景区作为一个地区特定的封闭或半封闭区域,有着与外界明显的差异化景观与职能特征,将仿古建筑的应用有针对性的缩小在旅游景区中来研究,前人鲜有建树。本文以旅游景区的职能为切入点,从旅游产品受用者的视角,探讨仿古建筑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运营中所要承担的职能以及消费者期望达到的效果,从而有效避免现阶段我国各地旅游产业大行仿古之风所带来的审美疲劳和特色缺失,为日后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促进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
1 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作为中国的六朝古都之一,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城市图腾,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来愈追求精神上的消费与享受。南京作为全国较早进行旅游产业开发的城市,随着我国旅游行业逐步国际化、规范化,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愈加完善和规范,并且不断创新,寻求旅游产业收益在后城市化阶段旅游市场新常态下的稳定增长。
1.1城市旅游形象的整合
旅游产业作为南京第三产业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广泛受用的现代新兴服务行业,尤其是在新一轮国家“十三五”规划时期,将是南京旅游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黄金时期。2014年南京顺利举办第二界国际青年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预示着南京旅游不可逆转的国际化发展态势。
1.1.1魅力古都
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取名建业,拉开了群雄逐鹿、豪杰割据的三国时代,也翻开了南京驰名中外的城市篇章。南京同样也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从《南京条约》的签订到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接着是推到中国两千多年的辛亥革命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政权的南京国民政府,然后是震惊中外的抗日战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再到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和内战的结束。
因此,南京的古都旅游形象按时代大体分为古代文化风貌如“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明朝旧都”,代表景点有六朝博物馆、明城墙旅游风光带、中国科举博物馆等等和近现代革命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民国文化”,代表景点有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等等
1.1.2现代绿都
南京因其独有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历史、政治因素,城市的总体规划一直尊崇着环境友好,生态持续的理念。城市绿化率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全市有大大小小十余处山林地带,并且有秦淮河、长江等湿地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闻名中外的中山路梧桐大道、滨江风光带、秦淮风光带等等。
南京将“绿色城市”、“生态旅游”的城市旅游形象植入进其旅游景区的开发中,打造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产品,并且倡导现代都市人群走进自然、活力运动的生活理念,规划并修建了许多休憩、养生的景区如青奥主题公园、老山骑行公园、紫金山绿道等等,打造“世界轮滑之都”、“世界骑行之都”。
1.2旅游产品条线的多元化
1.2.1自然风光旅游的多元化
南京素以“山、水、城、林”著称,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南京市近年来在全市域范围内的旅游总体规划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四带五片”的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主城—新城—环城—郊区县”中心辐射、轴向发展格局,全面构建大旅游发展框架。建设主城以紫金山、玄武湖结合的中央公园为核心,带动秦淮河风光带、长江滨江风光带的自然风光旅游条线,在郊县打造以六合、高淳、溧水、江宁东山为核心的区县自然风光旅游条线。
1.2.2人文旅游产品的精细化
作为古都,南京的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在“十二五”发展期间,南京市大力整合本市的人文旅游资源,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打造出更加精细的旅游产品条线,填补了以往南京人文旅游市场资源的空白。整合推出了大明文化民俗风情游、十里秦淮风情游、宗教文化游、民国风情游、文博科技游、休闲娱乐游、名人典故游、生态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摆脱单一旅游景区的点对点孤立的游览,而是根据不同的人文因素,整合整个南京的旅游资源,将一系列的旅游景点相串联,给游客更加全面的了解南京某一方面历史人文风情风貌。
1.3现代人文旅游雏形的显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也随之对旅游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京市近年来高度重视旅游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探索与尝试,按照建设“智慧南京”的总体要求,推进南京“智慧旅游”的发展和推广。
依托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考虑旅游行业本身所存在的特性,打造一个连接政府、企业、游客三者的信息共享的智能路径,进而完善“南京虚拟旅游可视化平台”、“DMS”系统、“南京旅游网”等一系列的智能旅游管理平台,为游客提供更加新鲜和更高参与度的体验式旅游服务,促进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沟通交流,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具有互联网属性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管理、营销、宣传系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2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