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藻细胞砷含量和分布的研究

摘要:盐藻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砷在盐藻细胞中含量和分布的研究对更好的利用盐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的亚砷酸盐As(III)和砷酸盐As(V)胁迫盐藻7d,利用甲醇/水(1:1)、1.75%HNO3分别提取盐藻细胞溶解态和残余态中的砷。分析盐藻细胞内砷的含量、形态及其在溶解态和残余态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砷提取效率较好(82% ~98%),溶解态和残余态中砷浓度随胁迫浓度增加而增加;As(III)胁迫下,细胞溶解态和残余态中砷大部分被氧化为低毒的As(V)(57%),无其他形态的砷转化;As(

砷污染水稻土中砷转化功能基因的研究

摘要:水稻是最常见的粮食作物,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地方广泛种植。但由于含砷地下水的灌溉、含砷农药使用以及采矿等原因,造成水稻土中砷污染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实验采用在淹水条件下培养的东南部土样,抽取土壤孔隙水,测定孔隙水中砷的总量与形态,和其中总铁和总锰的含量并将水稻样品地上部研磨浸提用于测定砷形态,水稻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消煮后用于测定砷总量,采集培养土壤,提取土壤DNA,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来定量与砷相关的基因(砷还原酶基因(arrA、arsC)、砷氧化酶基因(aroA-like)、砷甲基化酶

芘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形态分布

摘要: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堆放倾倒、有害废水向土壤中渗透和污水灌溉、大气干/湿沉降等使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日益严重。土壤中的PAHs可通过挥发、扩散、迁移,污染大气和水体,最终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土壤中PAHs污染是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次实验选用芘作为PAHs代表,综述了不同粒径组分中芘的形态分布及有效性,以亚热带地区典型地带性土壤黄棕壤为例,将其分级提取为四个粒径组分,探讨了芘在不同土壤粒径组分中的形态分布。且初步分析了芘在不同土壤粒径中分布差异的原因。最后测得细砂粒中芘的含

芬顿试剂对水中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

摘要: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化石燃料的大量运用以及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等因素,使得水体中多环芳径(PAHs)的污染日趋严重。而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的“三致”效应。本实验利用芬顿试剂氧化法克服了常规处理工艺的缺点,其中能真正将芬顿试剂运用于实际修复工程的大多都是对污染水体中汽油、柴油等石油烃类的去除,而对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修复则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几种常见多环芳烃(PAHs)(芴、菲、荧蒽和芘)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芬顿试剂对水体中芴、菲、荧蒽和芘的氧化

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及其对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采样,江苏省20个典型茶园表层土样和剖面土样的pH、全硒和有效硒,分析了江苏省茶园土壤的酸化趋势和土壤有效硒含量。结果表明,20个典型茶园土壤pH值大部分低于茶树生长最适值范围。但相比于2008-2014年的调查数据,pH4.0-4.5的茶园比例变化约增加8.1%;土壤pH4.5-5.5的茶园从2008-2010年的19.1%上升到2015年的56.3%,说明目前江苏茶园土壤酸化的程度正逐渐降低。而江苏省茶园表层土壤有效硒含量为平均值为21.95μg/kg,所调查的茶园中65.2%的茶园

菊芋净化沿海滩涂养殖废水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摘要:在江苏省盐城大丰试验田用不同浓度的模拟养殖废水对长势均匀的菊芋进行处理,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养殖废水对菊芋长势的影响以及菊芋植株体内对养殖废水中N、P元素的吸收状况。菊芋对不同浓度梯度的养殖废水净化效率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模拟养殖废水中盐浓度提高会影响植株的生物量以及N、P含量的积累,同盐条件下菊芋随着养殖废水中养分(N、P)的增加会使其生物量增加。菊芋对低浓度的N养殖废水的净化效率较高,对于养殖废水中的P净化效率在90%左右有很强的净化作用,菊芋各部位的含水量与实验养殖废水中营养元素的多少无很强的相关

螺旋藻对砷的吸收和代谢的研究

摘要:为研究不同浓度As(Ⅲ)和As(Ⅴ)处理下螺旋藻对砷的吸收和代谢特性,本试验用0~300 μg·L-1As(Ⅲ)或As(Ⅴ)处理螺旋藻,通过对其生物量的测定,阐明不同浓度的As(Ⅲ)、As(Ⅴ)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并通过螺旋藻体内总砷含量和砷形态的测定,阐明螺旋藻对不同形态砷的吸收和代谢。结果表明,相同砷浓度(0~300 μg·L-1)下, As(Ⅴ)对螺旋藻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As(Ⅲ)有促进藻体生物量增加的趋势。50、100 μg·L-1 As(Ⅴ)处理时藻体几乎不吸收As;相同As浓度处理时,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水处理过程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成

摘要:近年来,利用过硫酸盐活化产生SO4-?应用于废水、地下水及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得以应用发展。但是,任何一项新型技术都应对其局限性进行讨论,其中在一定条件下卤离子与腐殖质发生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DPBs)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实验以氯代苯酚为底物代替腐殖质,用Co2+活化过硫酸盐进行反应,改变可能对DBPs产生影响的条件,依托美国环保署氯化消毒副产物检测方法551和552,检测不同实验条件下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浓度变化。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法。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水稻生长和地上部病虫害抗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已有很多研究报道了地上部亚生态系统对地下部的影响,而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地上部的影响能更好地理解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实验,以地上部病虫——植物茎叶——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为主线,基于病虫害诱导下植物体内养分及次级代谢防御信号的响应,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植物地上部生长及病虫害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使植物地上部在受到病虫侵害时体内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量上升,从而导致褐飞虱生物量和白叶枯染病率降低,有效抑制了植食害虫

土壤生物多样性对土壤生物群落和功能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已成为当前人类关注的焦点。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蚯蚓对加热胁迫下(24 h,50 ℃)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胁迫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可溶性碳(DOC)有显著影响(P<0.05)。蚯蚓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MBC的含量。蚯蚓和微生物混施处理的土壤中分离到显著多于单施微生物处理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大肠杆菌,表明蚯蚓活动可以协助外来微生物的迁移、促进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定殖。与对照处理相比,蚯蚓和微生物的混施可以显著增加加热胁迫后土壤

土壤生物群落对水稻生长和地上部抗虫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前,地上与地下生态系统的联动关系已成为陆地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及其生物调控机制,迫切需要整合地上和地下部亚系统进行研究。本实验在相关工作基础上建立一个假说,即线虫群落越复杂,对水稻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对地上部害虫褐飞虱有较强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功能群线虫的添加对水稻生长和地上部褐飞虱的数量的影响各不相同。总体上,捕杂食线虫的添加对水稻地上部生物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植食线虫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长。同时捕杂食线虫降低了水稻地上部茎叶中可溶性糖的含量,但是捕杂食线虫和植食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