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轮表面化学镀镍防腐工艺研究(附件)

本实验采用Ni-P化学镀工艺对叶轮(碳钢)表面进行防腐,首先根据叶轮表面抗腐蚀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镀液配方及工艺参数。孔隙是限制镀层耐腐蚀性能发挥的瓶颈,降低镀层孔隙率是本文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化学镀镍-镀铜镍-镀镍交替镀层来解决。镀液的配方,镍含量,化学镀时间,它们直接影响了镀层结合力,致密性的好坏。本次实验利用铁氰化钾检测液测试了镀层的孔隙情况。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碳钢表面单一化学镀镍与化学镀镍-铜镍-镍交替镀层不同的微观形貌,对其微观孔隙进行观察。此外还利用NaCl溶液浸泡镀件对镍层化学耐腐蚀性能进行

吡蚜酮有关杂质的分离鉴定(附件)

本文介绍了94.6%吡蚜酮原药杂质分离及杂质鉴定。首先采用1:1的甲醇-DMF和甲醇-水混合溶剂重结晶提高吡蚜酮杂质的含量,经过重结晶处理,其中两种杂质含量分别提高到23%和27%,其中包含1种主要杂质。其次运用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吡蚜酮杂质,在BIO-RAD中低压层析系统上经过多次进样,最终得到一号杂质0.10 g、二号杂质0.05 g、三号杂质0.02 g。最后运用红外吸收光谱、离子肼质谱两种仪器检测,确定一号杂质的分子量为270且含有羟基、甲基、吡啶环、酰胺的物质;二号杂质分子量为210,三号杂

含磷氯阻燃剂的合成

以季戊四醇、三氯化磷、氯气及环氧乙烷为原料,四氯化钛为催化剂,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阻燃剂,总产率达93.5%。用FT-IR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目标产物及其中间体进行表征,并且对各步反应进行了优化,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物料配比n(季戊四醇):n(三氯化磷):n(氯气):n(环氧乙烷)为1:2.5:2.2:4.2,各步的适宜反应时间依次是2h,3h,4h;适宜的反应温度分别为80℃,23~25℃,80℃,产率达93.5%。关键词 阻燃剂, 合成方法, 影响因素, 产率

年产10万吨离子膜法制烧碱电解工段工艺设计(附件)

本文阐述了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以及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我们以淮安安邦电化有限公司为例介绍了离子膜电解槽生产烧碱的方法,对已经精制的盐水溶液进行电解,及对产品的后续处理,对废气的处理等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而且对电解工段进行了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用AutoCAD将烧碱电解工段的工艺流程图、离子膜电解槽设备图、厂房布置图进行了绘制,并在最后展望了烧碱工艺的发展前景。关键词 烧碱,电解工段,离子膜电解槽,氯气和氢气处理,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

年产19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设计(附件)

用中温中压三段变换的方法,半水煤气首先经过饱和热水塔,在饱和热水塔内气体与塔顶流下的热水逆流接触进行热量与质量传递,使半水煤气体温增湿,出塔气体进入气水分离器分离夹带的液滴,再进入主热换热器、中间换热器和电炉升温,使温度达到320℃左右进入变换炉一段。经一段反应后的变换气在段间补充水分后进入变换炉二段,二段反应后变换气进入中间换热器,达到一定温度后进入三段反应,最终将半水煤气中CO的含量由30.00%降低至3.0%左右,使之符合年产19万吨中温变换工艺设计的要求。本设计从变换理论,工艺计算及设备选型等方面

年产19万吨合成氨合成工段工艺设计(附件)

氨是基本化工产品之一,用途很广。化肥是农业的主要肥料,而其中的氮肥又是农业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化学肥料,其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数量,都居于化肥工业之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设计为年产19万吨合成氨合成工段的设计,目前,国内生产氨方法有很多种,考虑合成工段的工艺和设备问题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氨的合成和分离;二是有利于保护催化剂,尽量延长使用寿命;三是有利于余热回收降低能耗,综合几个方面本设计是本次设计选用中压法(压力为32MPa)合成氨流程,在选型的基础上绘制了带控制

年产28万吨烧碱蒸发工段工艺设计(附件)

隔膜法电解制得到的11% 的碱液,采用三效四体顺流蒸发使碱液浓度达到32%的要求。这个设计通过对整个蒸发过程进行总物料衡算,各设备进出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并进行多次;迭代后达到一定的误差要求后算得各效的传热面积。用物料计算的结果并综合考虑能耗和总费用等问题,对工艺过程进行一定的改进和优化后,再对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进行计算,以达到设计的要求,对辅助设备进行设计选型,选出适合的设备。最后绘制出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见附图。关键字 蒸发器,三效四体顺流,烧碱蒸发

年产30万吨烧碱化盐工段工艺设计(附件)

原盐经皮带运输机送入化盐桶,用各种含盐杂水、洗水及冷凝液进行溶解。饱和粗盐水经过加热后流入反应槽,并加入精制剂烧碱纯碱等,再进入混合槽加入助沉剂,自流入澄清桶,清盐水再通过凯膜过滤器生成一次精制盐水,一次盐水再通过螯合树脂塔的过滤生成二次盐水。饱和的盐水经过加热后进入调节槽,加入盐酸调节PH值,送入进料盐水槽,再用泵经盐水流量计分别送入电解车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从而确定出主要设备的型号、尺寸及数量,最后绘制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设备平面布置图及主要设备图等。关键词  原盐,工艺设计,工艺

年产50万吨精细元明粉生产的工艺设技(附件)

以芒硝为原料生产精制元明粉的几种工艺,以及国内外精制元明粉的市场及生产状况。精制工艺包括化学除杂法、原料优选法、重结晶法。结果表明,精制元明粉的生产过程实质是一个除杂、提纯过程:对于钙离子含量高的原料,可采用化学除杂法;对于氯离子含量高的原料,可采用氯离子富集法、冷冻法或洗涤法;镁离子较难去除,可采用水硝洗涤、冷冻法。本设计采用先进的五效蒸发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先进,成品粒度、白度、PH值等指标居同行业领先水平,符合GB/T6009-2003标准。关键词 芒硝,元明粉,低钙镁,五效蒸发技术

成核剂改性无规共聚聚丙烯结晶形态及热性能的研究

本论文在对聚丙烯、无规共聚聚丙烯的概述和成核剂成核机理综述的基础上,来研究加入成核剂(凹土)对无规共聚聚丙烯进行改性效果。通过混合熔融挤出的方法来制备改性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观察凹土的分散,通过注塑成型制备样条。对改性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做了挤出,注塑工艺的探究讨论,还对结晶性能,热性能也做了研究讨论。得到一些结论:通过对复合材料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发现加入含量较少成核剂(小于0.6%)在无规共聚聚丙烯中分散均一、稳定。通过维卡软化点的测试,发现加入少量的凹土成核剂会提高无规共聚聚丙烯的耐热

核壳结构铜粉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凹凸棒石粘土(以下简称凹土)是一种铝镁硅酸盐矿物,属稀有非金属矿产资源。研究采用淮安盱眙特色资源凹凸棒石黏土棒晶作内核,利用其特殊的晶体结构,用化学镀的方法在凹凸棒石棒晶表面包覆金属铜,制备以凹凸棒石棒晶为内核的凹土-铜核壳结构的超细粉体。研究了制备过程的操作方式、工艺条件、工艺配方等对核壳结构粉体形貌的影响。经提纯、超细化后的凹凸棒石粘土用水分散处理使之分散成平均粒径在20-70nm的凹土棒晶,先用SnCl2溶液对凹土棒晶进行敏化处理,然后采用PdCl2溶液对敏化后的凹土棒晶进行活化处理,最后采用化学镀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