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引发自由基反应合成含三氟甲基的喹啉酮类化合物

喹啉酮及其衍生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产物中。这类化合物表现出了较广阔的药物、生物活性,尤其是含杂原子较多的杂环喹啉酮类化合物大多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在医药、农药、化工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各种性质的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一种新型、高效且绿色环保的合成路线来合成喹啉酮类化合物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通常三氟甲基的引入可以改变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近年来,关于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无论是极性反应还是自由基反应,都有了较多

农田土壤地下水系统氯霉素类抗生素迁移机制及阻控技术

畜牧业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使得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抗性细菌通过动物粪便进入土壤环境造成污染[1]。农田土壤-地下水系统 (Vadose zone)是一个连续、非均相组成、具有渗透性的体系。现有抗生素污染研究大都集中在其表层和耕作层。对于农田土壤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过程、扩散传播机制以及生态环境风险等项目尚不明确,有待实验进一步探明。本实验以氯霉素类药物(Chloramphenicols,CAPs)为研究目标,通过设立原位土柱探讨了CAPs在农田土壤-地下体系中垂直水平迁移分布规律赋存分布。通过添加生物质炭,利

凹凸棒土环糊精材料的制备

凹凸棒土(ATP),别名坡缕石,是一种层链状含水富镁硅酸盐类的粘土矿物。凹凸棒土特殊的孔道结构使其具有独特的吸附、催化等性能。在凹凸棒土自然形成过程中同晶置换现象普遍存在,凹凸棒土表面会负载有负电荷。为了使凹凸棒土表面的电荷能够平衡,凹凸棒土的表面常吸附有一些的金属阳离子,导致凹凸棒土的表面附着一层水膜,这使得凹凸棒土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通常需要进行相应的改性活化处理,如无机改性、有机改性、复合改性处理等。有机改性后凹凸棒土的表面由完全亲水性转变为一定的疏水性,具有无机和有机双重性,可大大提高附加值,

可见光催化合成二氟甲基香豆素及其衍生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香豆素化合物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植物中。由于他们的许多生理和生物活动,他们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几十年来,天然或合成香豆素化合物在制药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报道,香豆素化合物具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还可用作利尿剂和镇痛药等[1]。由于二氟甲基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例如强吸电子性,亲油性和稳定的氟碳键,将二氟甲基引入小有机分子使得化合物的酸性[2],极性,亲脂性,化学性质以及代谢稳定性产生改变成为可能。因此,将二氟甲基引入化合物已经在药物设计和农药开发中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对二氟甲基化反应开始重视,二氟甲

可见光诱导的高炔丙醇烷基化芳基迁移反应研究

四取代烯烃是分子中的常见结构组成单元,在医药分子、天然产物分子和材料中十分常见。因此,快速、高效、简捷的合成高度官能化的四取代烯烃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工作者为此发展了众多策略。芳基迁移反应是构筑碳碳键的有效手段之一,其机理主要分为碳正离子历程和自由基历程两种,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自由基芳基迁移。近年来,可见光诱导的有机反应以其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的特点,逐渐发展成为有机合成的重要策略。在本论文中,我们实现了可见光诱导的高炔丙醇烷基化/芳基迁移新反应,此反应具有很好的底物范围,能够以好的收率得到含重要官能团(如

吡咯烷二酮的苯氧基苯肼类衍生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

吡咯烷二酮类化合物是一种五元氮杂环化合物,它的生物活性广泛,作用领域很广。因为它的分子结构复杂多变,容易修饰,并且存在很普遍,在各类生物体中都有它的存在。通过对此类化合物的研究,人们发现对此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优化和修饰,便能合成很多生物活性良好的新型化合物,因此常常作为新型农药合成的模板。为了提高合成农药的生物活性,在其结构中引入苯肼基团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苯氧基苯基在农药结构中常常被用到,因为含有苯氧基苯基的化合物通常具有非常高的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农药领域。鉴于此,本课题将苯氧基苯肼基团引入吡咯烷二酮

含咪唑衍生物与同多钼酸盐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

金属有机配合物兼具无机、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在多个领域都有潜在应用前景,因此其合成和性质研究一直是重要课题。本次毕设中的金属有机配合物是在水热条件下,通过调节反应温度、时间、溶剂比及pH值获得其适宜的合成条件,以柔性配体1, 3-二(4-硝基-1H-咪唑基)丙烷、四水合钼酸铵、二水合醋酸铜为原料合成的。所得目标化合物以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红外光谱(IR)表征后,可确定其分子式为C18H20CuMo6N12O27,此外,其空间结构为一价铜离子与柔性配体1, 3-二(4-硝基-1H-咪唑基)丙烷以Cu-C键连

含咪唑衍生物与磷钨酸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

本毕业设计采用水热合成法,选用4-硝基咪唑,成功合成基于1,2-二(4-硝基-1H-咪唑)乙烷、磷钨酸、Cu2+的新型配合物晶体。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类型、pH,探索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与红外光谱分析,得到目标化合物晶体结构。配体1,2-二(4-硝基-1H-咪唑)乙烷由四种不同配位构型的铜离子连接成四种不同的一维链状结构。磷钨酸盐阴离子通过O原子与四种一维链结构的Cu原子相连,形了新颖的由磷钨酸相连的链状结构。将所得配合物制成碳糊电极,在1M H2SO4与0.5M Na2S

含咪唑衍生物铜多酸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附件)

本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合成基于磷钼酸、1,2-二(4-硝基咪唑基)-乙烷及铜的配合物及探究其在电化学方面的性质。晶体的合成采用水热法,在140 ○C,96 h的条件下,利用不同的溶剂合成了两种同构的新型的单晶化合物。通过单晶X-衍射分析,确定两种化合物在空间群上存在差异,该差异可由键长键角加以区分。电化学性质的分析分别以制备碳糊电极及泡沫镍电极的手段进行,对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及电容性能进行探究。在氧化还原性能上,化合物在0.5 M Na2SO4+1 M H2SO4 的水溶液作电解液的条件下展现出良好的氧化还

含香豆素结构的酰胺分子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香豆素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且具有优秀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在医药和农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酰胺类杀菌剂已被用于农业杀菌,其代表性的SDHI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安全、环境友好等特性。由于植物病害加重、抗药性增加等因素,农药市场对新型酰胺杀菌剂需求强烈。本文拟结合香豆素的生物活性与SDHI酰胺类杀菌剂的独特作用机制,制备出新型的含香豆素结构的酰胺分子。以间氨基酚为原料,将氨基保护,再将其在酸性条件下与多种β-酮酯通过Pechmann缩合反应合成香豆素环,再脱保护基得到七种7-氨基香豆素。最后将7-氨基香

土壤中铜和磷固持作用的交互影响

本实验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和KCl溶液解吸法研究了磷酸盐对土壤Cu2+固持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表面吸附磷酸根后,对Cu2+吸附能力显著增加,而Cu2+解吸率显著降低。在外加Cu2+质量浓度相同的条件下,Cu2+吸附量随外加P质量浓度的升高呈波谷形变化。低质量浓度的P(<15 mg·L-1)抑制土壤对Cu2+的吸附,而高质量浓度的P促进土壤对中Cu2+ 和P的固持作用。水稻土在不同铜浓度条件下次级吸附态Cu2+的解吸结果表明,P吸附量随着外加Cu2+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波谷形变化。高浓度的Cu2+ (>1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