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附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政府在对社会的治理模式上有所创新,支持和培育非营利组织发展以分担政府的压力,非营利组织得到了环境的滋养,成长迅速。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其身影。尽管国内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但是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非营利组织的治理能力没有显著提高,其公信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系统的把握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研究成果,运用比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我国非营利组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去分析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同时,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
目 录
一、 绪论1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1
(二) 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
(三) 研究方法3
二、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概述4
(一)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定义4
(二)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作用4
三、 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现状1
(一) 资金不足,筹集困难6
(二) 独立性较差,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不足6
(三) 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较混乱7
(四) 偏离公益性本质,营利性强7
四、 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8
(一) 外部原因8
(二) 内部原因
五、 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与建议8
(一)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发展8
(二) 加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建设8
(三) 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制10
参考文献13
致谢15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起来,非营利组织自身治理能力不足,所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众多问题中公信力缺失的问题最为严重。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别是21世纪以来,非营利组织有关信任危机事件频发,社会公众开始质疑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意义。近年来,在非营利组织上的研究虽然较少,但是已不是以前的毫无参考借鉴的阶段了,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公信力对非营利组织至关重要,公信力的缺失会影响社会和谐,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会成为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因此如何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而现有研究中只有较少一部分是对公信力缺失的系统性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公信力评估方面。
2. 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目前国内关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研究从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国际比较的视野,对非营利组织属性特点与公信力的缺失关联度进行深入探讨,将会补充已有研究的不足,拓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视界,从而建立适合我国本土化的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公信力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信力的缺失这个问题不容小觑,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进行调查,从而概括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公信力缺失的问题的表现,通过分析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得出造成这些表现的原因,知道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提高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帮助非营利组织重新获得公众信任与支持,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开发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模式,促进非营利组织的自我完善。我国致力于打造民主的公民社会,而非营利组织的进步恰好可以配合公民社会的建设。
(二)文献综述
1. 国外关于非营利组织及其公信力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建立了慈善与公共福利委员会,1975年,该委员会发表了《美国的捐赠》(Giving in America),在其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三部门这个概念。第三部门也就是指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非营利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就始于第三部门这个概念的提出。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产生有过三中理论,分别是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
非营利组织发展起来,自然就要关注一些组织自身的问题,国外对公信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外学者对公信力的研究不注重教育和医疗方面,而是针对企业、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只有少数学者研究了医疗、教育等非营利组织的可信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法律比较健全且权威性大,所以用法律去约束非营利组织是最好的选择,政府也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引导,可以使非营利组织有效运营,所以从外部来看,非营利组织运行良好,研究人员自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非营利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上。?
目 录
一、 绪论1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1
(二) 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
(三) 研究方法3
二、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概述4
(一)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定义4
(二)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作用4
三、 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现状1
(一) 资金不足,筹集困难6
(二) 独立性较差,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不足6
(三) 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较混乱7
(四) 偏离公益性本质,营利性强7
四、 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8
(一) 外部原因8
(二) 内部原因
五、 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与建议8
(一)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发展8
(二) 加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建设8
(三) 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制10
参考文献13
致谢15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起来,非营利组织自身治理能力不足,所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众多问题中公信力缺失的问题最为严重。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别是21世纪以来,非营利组织有关信任危机事件频发,社会公众开始质疑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意义。近年来,在非营利组织上的研究虽然较少,但是已不是以前的毫无参考借鉴的阶段了,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公信力对非营利组织至关重要,公信力的缺失会影响社会和谐,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会成为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因此如何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而现有研究中只有较少一部分是对公信力缺失的系统性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公信力评估方面。
2. 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目前国内关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研究从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国际比较的视野,对非营利组织属性特点与公信力的缺失关联度进行深入探讨,将会补充已有研究的不足,拓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视界,从而建立适合我国本土化的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公信力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信力的缺失这个问题不容小觑,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进行调查,从而概括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公信力缺失的问题的表现,通过分析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得出造成这些表现的原因,知道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提高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帮助非营利组织重新获得公众信任与支持,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开发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模式,促进非营利组织的自我完善。我国致力于打造民主的公民社会,而非营利组织的进步恰好可以配合公民社会的建设。
(二)文献综述
1. 国外关于非营利组织及其公信力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建立了慈善与公共福利委员会,1975年,该委员会发表了《美国的捐赠》(Giving in America),在其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三部门这个概念。第三部门也就是指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非营利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就始于第三部门这个概念的提出。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产生有过三中理论,分别是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
非营利组织发展起来,自然就要关注一些组织自身的问题,国外对公信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外学者对公信力的研究不注重教育和医疗方面,而是针对企业、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只有少数学者研究了医疗、教育等非营利组织的可信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法律比较健全且权威性大,所以用法律去约束非营利组织是最好的选择,政府也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引导,可以使非营利组织有效运营,所以从外部来看,非营利组织运行良好,研究人员自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非营利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