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视角下新时期反间谍斗争研究(附件)【字数:17759】
开展反间谍斗争是当代中国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从人类诞生伊始就有了间谍活动;进入新世纪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的纷争更加激烈,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促使各国高度关注经济信息的刺探与保护。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全面检讨国家安全领域现状,冷静分析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从国家安全视角入手,构建与完善国家安全体制,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时代我国面临的新的国家安全挑战。关键词间谍;国家安全;当代;安全机制
目 录
0 引言 1
1 间谍活动的出现与应对措施 1
1.1 间谍活动的出现与危害 1
1.2 我国反间谍理论的提出与实施 3
2 新时期反间谍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 4
2.1 我国发生的典型间谍案件 4
2.2 间谍在我国的猖獗活动 5
2.3 国家积极的应对措施 8
3 新时期反间谍斗争的创新举措 10
3.1 借鉴古今中外经验开展反间谍斗争 10
3.2 发挥政府、社会、公民反间谍积极性 12
3.3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反间谍体系的展望 13
结语 17
致谢 18
附录 19
参考文献 32
国家安全视角下新时期反间谍斗争研究
0引言
间谍和间谍活动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及国家形成后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对中国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情报刺探活动日趋活跃,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国内各种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国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多重渗透。进入信息时代后,间谍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其破坏能力不断增强。发生在美国的“棱镜门”事件以及中国钢铁产业的“力拓经济间谍门”事件折射出隐蔽战线上间谍与反间谍斗争的复杂性。随着网络时代到来,网络间谍的发生概率大幅度提高,如何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将1993年版《国家安全法》修订为《反间谍法》,就是应对当前复杂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反间谍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古今中外的反间谍斗争案例汲取经验用以研究如何做好新时期反间谍工作,维护国家的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1 间谍活动的出现与应对措施
1.1 间谍活动的出现与危害
1.1.1 间谍活动的出现
曾经有人问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每当大战之前,战前那些孤独而又漫长的前夜,他在干什么。威灵顿说,他无法入睡,因为心里总在想一个问题。他在反复问自己:“山背后的情况是什么?”
威灵顿此话就是对谍报工作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最好注解。我们通常讲的情报刺探或者谍报(或是“情报搜集”这个更加委婉的说法),其正式名称就是情报工作。不管名称如何变化,从早期的智人(homo)开始注意临近部落的强弱以及意图的时候,情报工作就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武装斗争——出现的同时,间谍活动就产生了。而参与实施的人员就是谍报人员,即所谓的间谍人员。
间谍活动是从何时开始的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年份与日期。但是考古资料显示,人类文明伊始,就有了早期情报搜集活动的迹象。保存至今的一些4000多年前刻制的泥版,就提及了情报搜集活动。比如,一块苏美尔时期的泥版,记录了一次间谍行动,内容是在巴比伦城内部活动的间谍人员,通过燃烧火把作为这座城市防御情况的递送方式。还有一块美素不达米亚出土的泥版,使用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密码,用来传递苏美尔人的陶瓷配方。这个配方使苏美尔人的制陶业获得巨大优势,是他们最大的商业秘密;这块泥板上面还警告说其他地方的间谍正在寻找这种配方,所以要不惜代价保护好秘密。
现存最早的详细记载描述古代谍报活动的实物来自亚述。亚述是人类社会早期的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这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并且谋求征服控制整个近东地区,以及更加广阔的临近地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亚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军事独裁政权——原始的法西斯形式的政权,只为了征战其他国家。为了服务战争,亚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政府情报组织,它的任务是对未来的进攻目标搜集并提交情报资料,内容从军备情况到所在的城市物资供应。在这个名为“国王的眼睛”的亚述情报组织内部还成立了第一个秘密警察组织,用来控制已经征服的国家,这个警察机构的人员被称为“国王的信使”。
在古代中国,使用“间谍”一词较之西亚是稍晚些时候的事情了,在此之前“间”和“碟”都是有各自的不同意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阅得到“间”字含有夹缝、间隙的意义,如:《史记管晏列传》中“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以及秘密地、悄悄地的含义,如:《战国策赵策三》中“魏王使客将军辛恒衍间入邯郸。”[]而另外一个字“谍”字早在《左传桓公十二年》中就有了:“罗人欲伐之,使伯嘉间之。”[]其中意思就是刺探、侦查的意思。而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谍,军中反间也”,从此就可以看出人们很早就把间谍与军事联系起来了。然而,最早把间谍一词合并使用的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李牧列传》中写到:“谨烽火,多间谍。”[]这里所指的间谍就是进行秘密行动的谍报人员了。
到了近代,对间谍一词是的含义是:指由外国情报机关派遣或指使,窃取、刺探传送机密情报,或进行颠覆、破坏等活动的人员,往往以各种职业的名义为掩护,采取各种方式打入军队、国家机关和其他机要部门进行阴谋活动。
目 录
0 引言 1
1 间谍活动的出现与应对措施 1
1.1 间谍活动的出现与危害 1
1.2 我国反间谍理论的提出与实施 3
2 新时期反间谍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 4
2.1 我国发生的典型间谍案件 4
2.2 间谍在我国的猖獗活动 5
2.3 国家积极的应对措施 8
3 新时期反间谍斗争的创新举措 10
3.1 借鉴古今中外经验开展反间谍斗争 10
3.2 发挥政府、社会、公民反间谍积极性 12
3.3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反间谍体系的展望 13
结语 17
致谢 18
附录 19
参考文献 32
国家安全视角下新时期反间谍斗争研究
0引言
间谍和间谍活动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及国家形成后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对中国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情报刺探活动日趋活跃,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国内各种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国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多重渗透。进入信息时代后,间谍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其破坏能力不断增强。发生在美国的“棱镜门”事件以及中国钢铁产业的“力拓经济间谍门”事件折射出隐蔽战线上间谍与反间谍斗争的复杂性。随着网络时代到来,网络间谍的发生概率大幅度提高,如何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将1993年版《国家安全法》修订为《反间谍法》,就是应对当前复杂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反间谍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古今中外的反间谍斗争案例汲取经验用以研究如何做好新时期反间谍工作,维护国家的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1 间谍活动的出现与应对措施
1.1 间谍活动的出现与危害
1.1.1 间谍活动的出现
曾经有人问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每当大战之前,战前那些孤独而又漫长的前夜,他在干什么。威灵顿说,他无法入睡,因为心里总在想一个问题。他在反复问自己:“山背后的情况是什么?”
威灵顿此话就是对谍报工作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最好注解。我们通常讲的情报刺探或者谍报(或是“情报搜集”这个更加委婉的说法),其正式名称就是情报工作。不管名称如何变化,从早期的智人(homo)开始注意临近部落的强弱以及意图的时候,情报工作就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武装斗争——出现的同时,间谍活动就产生了。而参与实施的人员就是谍报人员,即所谓的间谍人员。
间谍活动是从何时开始的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年份与日期。但是考古资料显示,人类文明伊始,就有了早期情报搜集活动的迹象。保存至今的一些4000多年前刻制的泥版,就提及了情报搜集活动。比如,一块苏美尔时期的泥版,记录了一次间谍行动,内容是在巴比伦城内部活动的间谍人员,通过燃烧火把作为这座城市防御情况的递送方式。还有一块美素不达米亚出土的泥版,使用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密码,用来传递苏美尔人的陶瓷配方。这个配方使苏美尔人的制陶业获得巨大优势,是他们最大的商业秘密;这块泥板上面还警告说其他地方的间谍正在寻找这种配方,所以要不惜代价保护好秘密。
现存最早的详细记载描述古代谍报活动的实物来自亚述。亚述是人类社会早期的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这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并且谋求征服控制整个近东地区,以及更加广阔的临近地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亚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军事独裁政权——原始的法西斯形式的政权,只为了征战其他国家。为了服务战争,亚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政府情报组织,它的任务是对未来的进攻目标搜集并提交情报资料,内容从军备情况到所在的城市物资供应。在这个名为“国王的眼睛”的亚述情报组织内部还成立了第一个秘密警察组织,用来控制已经征服的国家,这个警察机构的人员被称为“国王的信使”。
在古代中国,使用“间谍”一词较之西亚是稍晚些时候的事情了,在此之前“间”和“碟”都是有各自的不同意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阅得到“间”字含有夹缝、间隙的意义,如:《史记管晏列传》中“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以及秘密地、悄悄地的含义,如:《战国策赵策三》中“魏王使客将军辛恒衍间入邯郸。”[]而另外一个字“谍”字早在《左传桓公十二年》中就有了:“罗人欲伐之,使伯嘉间之。”[]其中意思就是刺探、侦查的意思。而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谍,军中反间也”,从此就可以看出人们很早就把间谍与军事联系起来了。然而,最早把间谍一词合并使用的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李牧列传》中写到:“谨烽火,多间谍。”[]这里所指的间谍就是进行秘密行动的谍报人员了。
到了近代,对间谍一词是的含义是:指由外国情报机关派遣或指使,窃取、刺探传送机密情报,或进行颠覆、破坏等活动的人员,往往以各种职业的名义为掩护,采取各种方式打入军队、国家机关和其他机要部门进行阴谋活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