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村生态宜居的研究以历城区彩石街道为例
摘 要农村生态宜居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建设,我国有几亿农民生活在乡村,并且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自然因素各不相同,也就造就出千差万别的农村状况。当前学术界关于建设生态宜居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第一,对于农村生态宜居中建设生态型政府的研究;第二是关于农村农民的态度研究;第三,关于建设生态宜居具体路径的研究;第四,关于建设农村生态宜居各要素互动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对农村生态宜居建设的路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针对三大路径第一,生态宜居建设的政策路径;第二,建设农村生态宜居的环境路径;第三,生态宜居建设的文化路径。通过分析问题找出产生原因第一,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低,监督体系不完善;第二,村民参与意愿高,实际参与度低;第三,建设模式单一,未能有限利用社会资本;第四,缺乏有效宣传,基层村委会未起到带头作用。由此,提出关于建设农村生态宜居的五个建议措施其一,坚持宏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其二,客观确定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阶段目标;其三,坚持人以人文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其四,基层政府做好保障因地制宜让政策真正落地;其五,鼓励社会资本的加入,多主体合力进行。
目录
绪 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综述 1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
(四)研究意义 4
一、建设农村生态宜居的调研分析 4
(一)调研总体概括 4
(二)调研内容设定 5
(三)调研样本概况 5
二、调研数据分析 6
(一) 农村居民对政策的认知状况 6
(二)对农村环境的调研 6
(三)文化方面 8
三、农村生态宜居建设的路径分析 8
(一)生态宜居建设的政策路径 8
(二)生态宜居建设的环境路径 9
(三)生态宜居建设的文化路径 10
四、实现农村生态宜居的建议 10
(一)坚持宏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 10
(二)客观确定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阶段目标。 11
(三)坚持人以人文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11
(四)基层政府做好保障因地制宜让政策真正落地。 11
(五)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励社会资本的加入,多主体合力进行。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调查问卷 16
致 谢 17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的的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是关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旨在全面协调好农村生态系统的治理,加快推进绿色乡村的发展模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新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美起来从而带动农村居民富起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总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建设农村生态宜居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关键阶段中所必须面对的局面,必须科学解决的问题。对生态宜居的研究,充分考虑到农民是与自然环境互动最为频繁的群体,有利于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如何使农村发展的更好,让农民过得更舒适”是一个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存在的并且必须面对的难题,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具有差距也是在所有国家都存在的问题。但全球经济社会在稳步向前发展,这样的差距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虽然在大部分国家还没有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但越来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迫使着各个国家都在采取措施促进本国第一产业的发展。
各个国家的做法有所侧重,如:
美国的做法是为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按规模寻找不同的出资方。“在美国农村,按照公共服务所需资金的规模等级来确定每个项目的投资主体,规模比较大的项目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投资兴建;中等规模的公共服务则一般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规模不大的项目可以由农户,或政府和农户共同出资建设,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政府来监督和经营管理建成后的工程。”这种多样化的渠道虽然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农民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服务,也达到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多样化的效果,但渠道的多样化也造成了多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效率低下。
日本的做法倾向于政府给予农村宏观建设上的科学规划。“政府是日本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的发起者,政府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宏观的农业公共服务提供,另外还用于突发灾害方面的投入。此外,日本政府还给予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组织和规划上的支持。日本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农村规划与加强产业发展的农业振兴协会,并建立了完备的、覆盖整个农村的农协组织体系。”日本的模式虽然办事效率有所提高,但上层的政策很难直接对基层的农村的日常生活有大的变化。
(3)韩国的做法更强调和突出农民是农村环境改善的主体。政府推动和支持的“新村运动”,但并不包办,更不强迫农民选择项目。每个村具体搞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农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政府制定的项目,并且项目建设也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劳动。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让农民从“新村运动”中见到利益、得到实惠。政府推动引导和农民参与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新村运动’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韩国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实际执行中很难避免政府脱离实际情况的不科学决策以及农民对实际情况的误判引起的资源浪费,而官员缺乏监督资源的倾斜也无从遏止。
2.国内研究
我国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生态宜居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改造中发挥的作用。“国家逐渐注重生态型政府的建设,现实社会经济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也迫切需要建设生态型政府。生态型政府是一个理念、职能、管理体制都生态化的政府,是以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而构建的,以生态优先为理念的政府。随着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观念、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政府生态化管理仍然很薄弱,建设生态型政府尤显重要与迫切。”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是我国特有的优势,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基层政府建设成生态型政府,引领农村的生态建设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关于农村农民对于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理念的态度以及实践。“生态宜居乡村具备良好的空间居住、生产发展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环境条件,达到物质和精神协调、内在统一的局面,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需求,具有较高生活幸福指数。”生态宜居乡村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系统中各个要素,发挥其各个要素的功能。生态宜居乡村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态度,重视农民所发挥的作用,协调好农村各个要素,把最美好的部分留给农民。
目录
绪 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综述 1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
(四)研究意义 4
一、建设农村生态宜居的调研分析 4
(一)调研总体概括 4
(二)调研内容设定 5
(三)调研样本概况 5
二、调研数据分析 6
(一) 农村居民对政策的认知状况 6
(二)对农村环境的调研 6
(三)文化方面 8
三、农村生态宜居建设的路径分析 8
(一)生态宜居建设的政策路径 8
(二)生态宜居建设的环境路径 9
(三)生态宜居建设的文化路径 10
四、实现农村生态宜居的建议 10
(一)坚持宏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 10
(二)客观确定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阶段目标。 11
(三)坚持人以人文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11
(四)基层政府做好保障因地制宜让政策真正落地。 11
(五)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励社会资本的加入,多主体合力进行。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调查问卷 16
致 谢 17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的的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是关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旨在全面协调好农村生态系统的治理,加快推进绿色乡村的发展模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新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美起来从而带动农村居民富起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总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建设农村生态宜居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关键阶段中所必须面对的局面,必须科学解决的问题。对生态宜居的研究,充分考虑到农民是与自然环境互动最为频繁的群体,有利于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如何使农村发展的更好,让农民过得更舒适”是一个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存在的并且必须面对的难题,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具有差距也是在所有国家都存在的问题。但全球经济社会在稳步向前发展,这样的差距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虽然在大部分国家还没有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但越来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迫使着各个国家都在采取措施促进本国第一产业的发展。
各个国家的做法有所侧重,如:
美国的做法是为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按规模寻找不同的出资方。“在美国农村,按照公共服务所需资金的规模等级来确定每个项目的投资主体,规模比较大的项目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投资兴建;中等规模的公共服务则一般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规模不大的项目可以由农户,或政府和农户共同出资建设,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政府来监督和经营管理建成后的工程。”这种多样化的渠道虽然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农民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服务,也达到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多样化的效果,但渠道的多样化也造成了多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效率低下。
日本的做法倾向于政府给予农村宏观建设上的科学规划。“政府是日本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的发起者,政府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宏观的农业公共服务提供,另外还用于突发灾害方面的投入。此外,日本政府还给予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组织和规划上的支持。日本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农村规划与加强产业发展的农业振兴协会,并建立了完备的、覆盖整个农村的农协组织体系。”日本的模式虽然办事效率有所提高,但上层的政策很难直接对基层的农村的日常生活有大的变化。
(3)韩国的做法更强调和突出农民是农村环境改善的主体。政府推动和支持的“新村运动”,但并不包办,更不强迫农民选择项目。每个村具体搞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农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政府制定的项目,并且项目建设也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劳动。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让农民从“新村运动”中见到利益、得到实惠。政府推动引导和农民参与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新村运动’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韩国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实际执行中很难避免政府脱离实际情况的不科学决策以及农民对实际情况的误判引起的资源浪费,而官员缺乏监督资源的倾斜也无从遏止。
2.国内研究
我国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生态宜居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改造中发挥的作用。“国家逐渐注重生态型政府的建设,现实社会经济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也迫切需要建设生态型政府。生态型政府是一个理念、职能、管理体制都生态化的政府,是以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而构建的,以生态优先为理念的政府。随着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观念、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政府生态化管理仍然很薄弱,建设生态型政府尤显重要与迫切。”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是我国特有的优势,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基层政府建设成生态型政府,引领农村的生态建设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关于农村农民对于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理念的态度以及实践。“生态宜居乡村具备良好的空间居住、生产发展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环境条件,达到物质和精神协调、内在统一的局面,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需求,具有较高生活幸福指数。”生态宜居乡村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系统中各个要素,发挥其各个要素的功能。生态宜居乡村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态度,重视农民所发挥的作用,协调好农村各个要素,把最美好的部分留给农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