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地花鼓音乐形态分析
南县地花鼓音乐形态分析[20191218145341]
内容摘要:湖南南县地花鼓发源于民间,流行于南县区域,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创作、传播的传统歌舞艺术。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其发展与传承受到了高度重视。2011年5月23日正式批为国家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南县地花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调查法、观察法,并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曲目剖析研究。旨在对南县地花鼓的调式结构、乐器使用、队编制等音乐形态方面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并对其传承与保护作出几点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南县地花鼓音乐形态传承发展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南县地花鼓追源溯流 3
(一)南县地花鼓的起源发展 3
(二)南县地花鼓的现状及代表人物 4
三、南县地花鼓的音乐形态分析 6
(一)南县地花鼓的分类 7
1.按表现形式分类 7
2.按地方语言分类 10
3.按乐器使用分类 10
(二)南县地花鼓曲调分析 10
1.南县地花鼓曲调分析 10
2.南县地花鼓一曲多变的艺术特点 14
(三)南县地花鼓乐队编制及乐器使用特点 14
1.南县地花鼓乐队编制 14
2. 南县地花鼓乐器使用特点 15
四、南县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17
(一)南县地花鼓的保护现状 17
(二)乡土音乐文化发展之我见 18
五、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致谢 26
南县地花鼓音乐形态分析
一、引言
南县地花鼓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歌舞艺术,起初它是农闲时的一种主要文娱形式,由于地花鼓曲调欢快活泼,时至今日,每每逢年过节,大街小巷里都会看到地花鼓。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县人,从小就在各种节日里观看过地花鼓的表演,一直对地花鼓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进入大学以后,学习了《中国民族音乐》,在课堂上涉及到了湖南花鼓戏的相关知识,因此我对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将对地花鼓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并定题为《南县地花鼓音乐形态分析》。
作为湖南花鼓戏鼻祖,南县地花鼓在全省地花鼓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显著地位。通过对南县地花鼓发展史的研究,发现南县地花鼓虽然历史悠久但大多数人只知道由其衍生出来的湖南花鼓戏,因此有关南县地花鼓的研究文献和资料甚少。在此我想通过对南县地花鼓音乐形态的研究,让大家对花鼓戏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关于南县地花鼓有限的文献研究中我总结到了,肖月在其《南县地花鼓》一文中写到了: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是在民间山歌、小调、湖歌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有对子花鼓、竹马花鼓和威龙花鼓等多种表演形式,并一一做出了介绍。遇到的挑战:不少人认为地花鼓“旧”、“土”、“俗”,登不上大雅之堂。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地花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玩地花鼓的人逐年减少,有的地花鼓类型也几乎销声匿迹。发展创新:目前南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花鼓的传承和发展,成立了“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举办了两届地花鼓文化艺术节,地花鼓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已培养出400多地花鼓专业演员。
马永森在其《关于南县地花鼓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中讲到了:一、要对南县地花鼓的史料与曲调进行深入挖掘。目前,有关史料认定南县地花鼓起源的时间,是清代嘉庆元年李元六在南县乌嘴开班收徒、教学地花鼓为据。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记载“湖南农村中,唐宋以来就有闹花灯、唱采茶、田歌、山歌”《浏阳县志》“记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闹,自初旬起至夜止”由此得出结论:“说明乾隆年间,这种民间表演形式已有一旦一丑的花鼓戏(俗称地花鼓)。”二、努力提高南县地花鼓的创新能力:南县由附近各县市人民移民组建而成,南县地花鼓在原有的山歌小调基础上与外来文化巧妙融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主要可从内容、形式、表演方面进行创新。三、推动地花鼓与社会的融洽:主要是营造艺术氛围、形成良好的艺术风气、和建立有效的机制。四、大力开展南县地花鼓相关的产品与产业:主要在于相关产品的开发、艺术人才的开发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南县地花鼓》一文对南县地花鼓做出了简单的介绍,并着重讲述了地花鼓的发展史和现今保护状况。而《关于南县地花鼓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一开始就有提及地花鼓的曲调特点,并且从开展、提高、推动三方面提出了对地花鼓的发展建议。两篇文章都着重于地花鼓的发展状况,为地花鼓的推广、创新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评论。但未从音乐方面深入地花鼓为其形态做分析。
为达到更好的研究目的,首先我将对以往的有关地花鼓的文献做一个初步研究,一则将这些研究结论做一个参考,巩固自身对南县地花鼓的了解;二则发现其未涉及的领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出门对当地群众做一个简单的调查,了解其历史渊源及传承现状。最后通过田野考察法,对当地文化站和各戏班进行走访,更深入对南县地花鼓的乐队编制、传承发展、曲艺特点等方面的了解。
与第八代地花鼓传人李健吾先生采访合影
二、南县地花鼓追源溯流
“咸丰十年,长江洪水泛滥,夹大量泥沙倾泻南奔,直灌洞庭。清同治末年,洞庭湖北部淤积若干洲渚,尔后洲渚淤积连片,形成百里沃野,泛称‘南洲’。”也就是今日的南县。南县地花鼓这朵艺术奇葩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盛放。
(一)南县地花鼓的起源发展
南县地处湘鄂两省边陲,洞庭湖区腹地,土壤肥沃,湖塘密布,河渠纵横,水域面积达三分之一以上,素有‘洞庭明珠’的美誉。因此南县渔业发达,沿湖地带农民世代以捕鱼为生。
嘉庆元年,长沙人李元六下洞庭落脚南县乌嘴以打鱼为生。他白天打鱼哼曲,晚上一个人没事做就吹唢呐、拉胡琴,研究曲谱。后来一到正月便组织伙伴一起打着地花鼓挨家挨户送恭喜,歌词里都是些关于新春祝福的话,效果很不错,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春节一过,李元六便应邀收徒,传授唢呐、胡琴、唱曲等技能,分工合作,同时研究创新,组织成了南县人传说的“桃花班”,南县地花鼓也就这么传开了。
作为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南县地花鼓的传承发展道路尤为坎坷。
启蒙——清嘉庆年间,李元六开始在乌嘴招收学徒传授地花鼓技艺。因地花鼓表现的内容以男女爱情居多,受封建礼教的制约。徒弟多为十二、三岁的男性少年,不招女弟子,旦角都是有男童来扮演。形式多为一旦一丑的双人表演,到了春节或农闲时,便带上锣鼓挨家挨户进行表演。
兴旺——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南县区域垸落雏成,周边民众纷纷移民至此,各地艺术文化汇集,并与南县地花鼓有效结合,推陈出优,增加了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等形式。在闹元宵、过端午、庆中秋等节假日打起地花鼓,唱起丰收歌。由一种情结简单的歌舞形式发展成带有故事情节、任务较复杂的小戏曲。
鼎盛——民国初期至解放前后。清末时,南县地花鼓已然发展成了一定规模,各地都有固定戏班。民国元年,地花鼓知名人士王三乐组织了以地花鼓艺人为骨干的“新泰班”到长沙演出,将地花鼓发展成花鼓戏,同时又借助一些技巧如插白等,用来丰富地花鼓的表现技巧,让地花鼓登上了鼎盛。说到这里,笔者在采访南县地花鼓第八代传人李建吾先生的时候说到了一段往事:当年王三乐带领南县地花鼓班子到长沙绿萍书场表演,当时同台的还有一支湖北的专业花鼓队,两队同时演出,现场气氛相当火热,为了挣个高低,两队艺人使出浑身解数,眼看观众都往湖北队聚集了,当时“新泰班”正好演的《刘海砍樵》,王三乐灵机一动,将桌上的印花布扯下来给“胡大姐”当围裙,漏出“狐狸尾巴”在外面,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拍手叫好,此战“新泰班”一举获胜,从此地花鼓打开了长沙的大门。也就是这次创新,使得地花鼓旦角多了一个道具——“印花围裙”。解放后,在土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成立的庆典上地花鼓成为了舞台主打节目,迎来了又一个高峰。
衰退——十年文革期间,地花鼓的表现内容被认为是,被戴上封资修的帽子打入冷宫。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型文化的注入,传统的文艺形式渐渐退出市场,被人遗忘,甚至濒临灭绝。
复兴——21世纪以来,国家开始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南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重点对地花鼓进行挖掘抢救,全面做好宣传工作。对当地乡镇群众进行地花鼓免费培训,现今地花鼓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培养出400多专业演员和多只专业艺术团队。并于2011年成为国家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南县地花鼓的现状及代表人物
南县地花鼓是湖区人民在劳动中创作出来的一种传统歌舞艺术,有着浓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渊源。内容大多以农民的日常劳作和男女情爱为主,与旧时的社会体制相违背,曾一度受到政府的制压与打击,很多技法技巧在当中流失。随后新文化的冲击,地花鼓更是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40多人到现在仅剩的41人, 围龙和竹马花鼓很少有人玩了。“受现代思潮的影响,地花鼓成了南县民间的边缘歌舞艺术。茅草街镇直和村村民刘肯先,今年65岁,年少时学会了玩龙舞狮,打地花鼓、打三棒鼓十月看姐顶蝴蝶、矮子步溜马等民间技艺。如今,他只打三棒鼓了,刘老告诉笔者,表演地花鼓,身边根本找不出一个地花鼓旦角来一同演出。麻河口镇的汤富强老人,18岁学地花鼓,后来进了当地地花鼓戏团德胜班,打地花鼓,唱花鼓戏64年,但现在他身边能打地花鼓的人也只有少数几人。南县地花鼓第七代传人杨梓贵老先生也忧心忡忡地说:“我们老了,打地花鼓也力不从心了,只想多培养几个学地花鼓的年轻人”。”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2005年开始启动南县地花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于2006年6月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继续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终于在2011年5月23日,被正式批为国家二级为物质文化遗产。紧接着南县政府联合文化馆在当地进行地花鼓的宣传和保护工作,收集整理了60多首曲目。设立地花鼓研究小组,广招学徒,开设地花鼓培训课堂,聘请专员免费培训辅导。并且将地花鼓带进了当地中小学课堂。2011年9月,南县举办第一节地花鼓邀请赛,南县一中中学生表演队从众多专业表演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而且还结合群众爱好,将地花鼓名段与广场舞融合,创作了地花鼓广场舞。目前已拥有了400多人专业演员,每个乡镇都有专业的地花鼓班子。并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举办了南县首届和第二届地花鼓邀请赛。邀请周边县、市级几十个花鼓剧团切磋技艺,屡屡夺魁。还制定了“北有东北二人转,南有南县地花鼓”的口号。
内容摘要:湖南南县地花鼓发源于民间,流行于南县区域,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创作、传播的传统歌舞艺术。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其发展与传承受到了高度重视。2011年5月23日正式批为国家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南县地花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调查法、观察法,并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曲目剖析研究。旨在对南县地花鼓的调式结构、乐器使用、队编制等音乐形态方面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并对其传承与保护作出几点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南县地花鼓音乐形态传承发展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南县地花鼓追源溯流 3
(一)南县地花鼓的起源发展 3
(二)南县地花鼓的现状及代表人物 4
三、南县地花鼓的音乐形态分析 6
(一)南县地花鼓的分类 7
1.按表现形式分类 7
2.按地方语言分类 10
3.按乐器使用分类 10
(二)南县地花鼓曲调分析 10
1.南县地花鼓曲调分析 10
2.南县地花鼓一曲多变的艺术特点 14
(三)南县地花鼓乐队编制及乐器使用特点 14
1.南县地花鼓乐队编制 14
2. 南县地花鼓乐器使用特点 15
四、南县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17
(一)南县地花鼓的保护现状 17
(二)乡土音乐文化发展之我见 18
五、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致谢 26
南县地花鼓音乐形态分析
一、引言
南县地花鼓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歌舞艺术,起初它是农闲时的一种主要文娱形式,由于地花鼓曲调欢快活泼,时至今日,每每逢年过节,大街小巷里都会看到地花鼓。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县人,从小就在各种节日里观看过地花鼓的表演,一直对地花鼓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进入大学以后,学习了《中国民族音乐》,在课堂上涉及到了湖南花鼓戏的相关知识,因此我对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将对地花鼓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并定题为《南县地花鼓音乐形态分析》。
作为湖南花鼓戏鼻祖,南县地花鼓在全省地花鼓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显著地位。通过对南县地花鼓发展史的研究,发现南县地花鼓虽然历史悠久但大多数人只知道由其衍生出来的湖南花鼓戏,因此有关南县地花鼓的研究文献和资料甚少。在此我想通过对南县地花鼓音乐形态的研究,让大家对花鼓戏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关于南县地花鼓有限的文献研究中我总结到了,肖月在其《南县地花鼓》一文中写到了: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是在民间山歌、小调、湖歌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有对子花鼓、竹马花鼓和威龙花鼓等多种表演形式,并一一做出了介绍。遇到的挑战:不少人认为地花鼓“旧”、“土”、“俗”,登不上大雅之堂。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地花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玩地花鼓的人逐年减少,有的地花鼓类型也几乎销声匿迹。发展创新:目前南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花鼓的传承和发展,成立了“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举办了两届地花鼓文化艺术节,地花鼓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已培养出400多地花鼓专业演员。
马永森在其《关于南县地花鼓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中讲到了:一、要对南县地花鼓的史料与曲调进行深入挖掘。目前,有关史料认定南县地花鼓起源的时间,是清代嘉庆元年李元六在南县乌嘴开班收徒、教学地花鼓为据。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记载“湖南农村中,唐宋以来就有闹花灯、唱采茶、田歌、山歌”《浏阳县志》“记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闹,自初旬起至夜止”由此得出结论:“说明乾隆年间,这种民间表演形式已有一旦一丑的花鼓戏(俗称地花鼓)。”二、努力提高南县地花鼓的创新能力:南县由附近各县市人民移民组建而成,南县地花鼓在原有的山歌小调基础上与外来文化巧妙融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主要可从内容、形式、表演方面进行创新。三、推动地花鼓与社会的融洽:主要是营造艺术氛围、形成良好的艺术风气、和建立有效的机制。四、大力开展南县地花鼓相关的产品与产业:主要在于相关产品的开发、艺术人才的开发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南县地花鼓》一文对南县地花鼓做出了简单的介绍,并着重讲述了地花鼓的发展史和现今保护状况。而《关于南县地花鼓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一开始就有提及地花鼓的曲调特点,并且从开展、提高、推动三方面提出了对地花鼓的发展建议。两篇文章都着重于地花鼓的发展状况,为地花鼓的推广、创新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评论。但未从音乐方面深入地花鼓为其形态做分析。
为达到更好的研究目的,首先我将对以往的有关地花鼓的文献做一个初步研究,一则将这些研究结论做一个参考,巩固自身对南县地花鼓的了解;二则发现其未涉及的领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出门对当地群众做一个简单的调查,了解其历史渊源及传承现状。最后通过田野考察法,对当地文化站和各戏班进行走访,更深入对南县地花鼓的乐队编制、传承发展、曲艺特点等方面的了解。
与第八代地花鼓传人李健吾先生采访合影
二、南县地花鼓追源溯流
“咸丰十年,长江洪水泛滥,夹大量泥沙倾泻南奔,直灌洞庭。清同治末年,洞庭湖北部淤积若干洲渚,尔后洲渚淤积连片,形成百里沃野,泛称‘南洲’。”也就是今日的南县。南县地花鼓这朵艺术奇葩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盛放。
(一)南县地花鼓的起源发展
南县地处湘鄂两省边陲,洞庭湖区腹地,土壤肥沃,湖塘密布,河渠纵横,水域面积达三分之一以上,素有‘洞庭明珠’的美誉。因此南县渔业发达,沿湖地带农民世代以捕鱼为生。
嘉庆元年,长沙人李元六下洞庭落脚南县乌嘴以打鱼为生。他白天打鱼哼曲,晚上一个人没事做就吹唢呐、拉胡琴,研究曲谱。后来一到正月便组织伙伴一起打着地花鼓挨家挨户送恭喜,歌词里都是些关于新春祝福的话,效果很不错,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春节一过,李元六便应邀收徒,传授唢呐、胡琴、唱曲等技能,分工合作,同时研究创新,组织成了南县人传说的“桃花班”,南县地花鼓也就这么传开了。
作为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南县地花鼓的传承发展道路尤为坎坷。
启蒙——清嘉庆年间,李元六开始在乌嘴招收学徒传授地花鼓技艺。因地花鼓表现的内容以男女爱情居多,受封建礼教的制约。徒弟多为十二、三岁的男性少年,不招女弟子,旦角都是有男童来扮演。形式多为一旦一丑的双人表演,到了春节或农闲时,便带上锣鼓挨家挨户进行表演。
兴旺——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南县区域垸落雏成,周边民众纷纷移民至此,各地艺术文化汇集,并与南县地花鼓有效结合,推陈出优,增加了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等形式。在闹元宵、过端午、庆中秋等节假日打起地花鼓,唱起丰收歌。由一种情结简单的歌舞形式发展成带有故事情节、任务较复杂的小戏曲。
鼎盛——民国初期至解放前后。清末时,南县地花鼓已然发展成了一定规模,各地都有固定戏班。民国元年,地花鼓知名人士王三乐组织了以地花鼓艺人为骨干的“新泰班”到长沙演出,将地花鼓发展成花鼓戏,同时又借助一些技巧如插白等,用来丰富地花鼓的表现技巧,让地花鼓登上了鼎盛。说到这里,笔者在采访南县地花鼓第八代传人李建吾先生的时候说到了一段往事:当年王三乐带领南县地花鼓班子到长沙绿萍书场表演,当时同台的还有一支湖北的专业花鼓队,两队同时演出,现场气氛相当火热,为了挣个高低,两队艺人使出浑身解数,眼看观众都往湖北队聚集了,当时“新泰班”正好演的《刘海砍樵》,王三乐灵机一动,将桌上的印花布扯下来给“胡大姐”当围裙,漏出“狐狸尾巴”在外面,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拍手叫好,此战“新泰班”一举获胜,从此地花鼓打开了长沙的大门。也就是这次创新,使得地花鼓旦角多了一个道具——“印花围裙”。解放后,在土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成立的庆典上地花鼓成为了舞台主打节目,迎来了又一个高峰。
衰退——十年文革期间,地花鼓的表现内容被认为是,被戴上封资修的帽子打入冷宫。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型文化的注入,传统的文艺形式渐渐退出市场,被人遗忘,甚至濒临灭绝。
复兴——21世纪以来,国家开始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南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重点对地花鼓进行挖掘抢救,全面做好宣传工作。对当地乡镇群众进行地花鼓免费培训,现今地花鼓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培养出400多专业演员和多只专业艺术团队。并于2011年成为国家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南县地花鼓的现状及代表人物
南县地花鼓是湖区人民在劳动中创作出来的一种传统歌舞艺术,有着浓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渊源。内容大多以农民的日常劳作和男女情爱为主,与旧时的社会体制相违背,曾一度受到政府的制压与打击,很多技法技巧在当中流失。随后新文化的冲击,地花鼓更是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40多人到现在仅剩的41人, 围龙和竹马花鼓很少有人玩了。“受现代思潮的影响,地花鼓成了南县民间的边缘歌舞艺术。茅草街镇直和村村民刘肯先,今年65岁,年少时学会了玩龙舞狮,打地花鼓、打三棒鼓十月看姐顶蝴蝶、矮子步溜马等民间技艺。如今,他只打三棒鼓了,刘老告诉笔者,表演地花鼓,身边根本找不出一个地花鼓旦角来一同演出。麻河口镇的汤富强老人,18岁学地花鼓,后来进了当地地花鼓戏团德胜班,打地花鼓,唱花鼓戏64年,但现在他身边能打地花鼓的人也只有少数几人。南县地花鼓第七代传人杨梓贵老先生也忧心忡忡地说:“我们老了,打地花鼓也力不从心了,只想多培养几个学地花鼓的年轻人”。”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2005年开始启动南县地花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于2006年6月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继续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终于在2011年5月23日,被正式批为国家二级为物质文化遗产。紧接着南县政府联合文化馆在当地进行地花鼓的宣传和保护工作,收集整理了60多首曲目。设立地花鼓研究小组,广招学徒,开设地花鼓培训课堂,聘请专员免费培训辅导。并且将地花鼓带进了当地中小学课堂。2011年9月,南县举办第一节地花鼓邀请赛,南县一中中学生表演队从众多专业表演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而且还结合群众爱好,将地花鼓名段与广场舞融合,创作了地花鼓广场舞。目前已拥有了400多人专业演员,每个乡镇都有专业的地花鼓班子。并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举办了南县首届和第二届地花鼓邀请赛。邀请周边县、市级几十个花鼓剧团切磋技艺,屡屡夺魁。还制定了“北有东北二人转,南有南县地花鼓”的口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