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阳腔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江西湖口凰村中学为例【字数:11064】

摘 要本课题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这一艺术特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笔者以凰村中学为例,凰村中学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凰村乡的一所中学,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和青阳腔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青阳腔引入该中学的课堂中,试图发现青阳腔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作用,实现青阳腔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及发展的目的。
目 录
1.引言1
1.1 选题背景1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
1.2.1课题的目的1
1.2.2课题的意义1
1.3 课题研究方案2
2.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2
2.1 历史起源2
2.2 艺术特征3
2.3 相关评价4
3.青阳腔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及发展现状5
3.1青阳腔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5
3.2青阳腔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6
4.青阳腔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途径研究6
4.1 青阳腔教师的培养6
4.2 青阳腔教材的运用7
4.3 青阳腔教学的形式8
4.3.1 课堂教学8
4.3.2 实践教学9
5.青阳腔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不足及解决策略9
5.1 青阳腔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不足9
5.2 对青阳腔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不足提出的解决策略9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在明朝的万历年间进入到昌盛阶段的“青阳腔”是安徽省池州府青阳县的一种地方性戏曲声腔,在南戏四大声腔之后的明代中叶嘉庆年间异军突起,并且迅速散播到附近的省份,然而生命力最健硕的一支在当今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付垅乡一带扎根,经过了国务院的批准,在2006年5月份正式被列入到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江市的一些高校倾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青阳腔的研究及传承与发展的活动更是在研究“青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阳腔”的领军人物—刘春江先生的带领下开展的如日中天,并且取得了显赫的成绩。笔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口人,本身对青阳腔的发扬和传承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此,在青阳腔的研究上愿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的目的
2006年5月份通过国务院批准正式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的“青阳腔”是流传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一种传统戏剧,青阳腔艺术上面继承了明代在江西盛行的弋阳腔干唱,另外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戏曲形式,滚调、锣鼓、脸谱、文戏武唱等艺术特征非常鲜明。青阳腔的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及趣味性较强,非常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翻高台、盘吊杆、跳火圈”等武艺。本课题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这一艺术特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笔者以凰村中学为例,凰村中学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凰村乡的一所中学,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和青阳腔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将青阳腔引入该中学的课堂中,试图发现青阳腔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作用,实现青阳腔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及发展的目的。
1.2.2 课题的意义
校园讲堂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到教室,是传承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和有利的路径,中学课堂面对的主体是文化传播的未来和希望,将青阳腔纳入中学课堂对青阳腔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青阳腔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教育,有利于帮助音乐教师改变课堂的单调性,丰富课堂的形式,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对青阳腔的学习兴趣,感受青阳腔的魅力等。这样的音乐课堂是顺应素质教育的培养需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3 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采用了以下三个方案对此进行研究
(一)文献法
查阅搜集大批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相关研究的资料,进行大批量的阅读, 做好相关笔记,形成论文思路。
(二)访谈法
开展论文研究之前,在青阳腔及其中学教育这一方面对研究湖口县青阳腔的领军人物—刘春江先生进行访谈,了解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三)调查法
深入湖口县凰村中学,了解青阳腔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
2.1 历史起源
在明代嘉靖年间,在江西盛行的弋阳腔流入青阳县,其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融合,冶炼成具有民间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青阳腔”,且广为流传,还创造了一个新的戏曲演唱形式—“滚调”,是一种“腔”与“滚”结合的演唱形式,这种新型的演唱形式对我国的传统戏曲声腔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实现了戏曲声腔上重大的改革性创新。
 青阳腔兴盛于明代清,在四大声腔中别创新格,持续有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戏曲剧本选集广为流传。青阳腔由安徽南部发展到了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等地,甚至在明代万历年间红遍全国,影响了许多中国传统戏曲的形成与发展,且与许多传统的戏曲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有亲密的关系。青阳腔在发源地安徽省青阳县由盛而衰,却生存和发展在了江西省的湖口县,直至1987年,整个湖口县有37个青阳腔剧团。
2.2 艺术特征
(一)滚调
青阳腔的戏曲曲调唱腔—“滚调”唱腔就像小溪的水一样潺潺流动、延绵不绝,这种曲调唱法也称为“流水板”,这种唱法是在青阳腔戏曲表演中,在语句中插入对偶句或者戏曲说唱体,“滚调”作为一种非常新颖且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其声腔的艺术上起到了很强大的作用,它的手法运用,增添了戏曲人物的刻画手段,丰富了其戏曲音乐的结构形式和戏曲的情绪艺术,更强化了其戏曲艺术的演唱表现力。青阳腔中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无疑就是“滚调”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