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作品技术探析__以琵琶曲《春蚕》为例
刘德海作品技术探析__以琵琶曲《春蚕》为例[20191218143559]
内容摘要:琵琶在历史上经历了四个辉煌期,分别是唐朝、明清时期、近现代、当代。琵琶的演奏技巧、音乐语言、作曲手法、旋律特点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在进步,对于琵琶艺术的审美也不断在变迁,著名的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集百家之长,刻苦钻研与创新,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期间,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古曲新意”的琵琶音乐作品,迎合了新一代受众的审美需求。本文从刘德海先生创作的琵琶作品《春蚕》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作品技巧的详尽分析,以此论证琵琶作品创作要坚持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必要性与积极意义,进而对刘德海“古曲新意”创作之路与欣赏群体培养两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演奏好刘德海作品的基础上,又能够为琵琶事业的发展尽些自己的微薄之力。本文写作中将采用收集、选择、整理、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对所论述问题进行探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琵琶作品《春蚕》技术创作民族
目 录
1.绪 论 5
1.1.琵琶作品分类观览 5
1.2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6
2. 琵琶作品《春蚕》简介 7
2.1创作背景 7
2.1.1曲作者的艺术追求 7
2.1.2多元化的音乐背景 8
2.2艺术地位 8
3. 琵琶曲《春蚕》的音乐特点 9
3.1乐曲结构 9
3.2调式调性 9
3.3旋律特点 9
4. 琵琶曲《春蚕》的技术分析 10
4.1右手演奏技术的分析 10
4.1.1挑扣轮 10
4.1.2摭与分的灵活运用 16
4.1.3勾搭和摇指的运用 16
4.2左手演奏技术的分析 14
4.2.1左拨右弹 14
4.2.2滑音的巧用 14
4.3创新技术的运用 15
4.3.1弱奏的运用 15
4.3.2上弦音的运用 16
4.3.3山口外拨弦 17
5.刘德海作品创作的两点启示 17
5.1刘德海的“古曲新意”创作之路启示 18
5.2欣赏群体培养启示 18
结束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语 ·····································································22
刘德海作品技术探析——以琵琶曲《春蚕》为例
1.绪 论
1.1.琵琶作品分类观览
琵琶,是我国最令人赞叹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艺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经历了形制的改变、音域的探索、技巧的创新、演奏形式和曲目的变化等问题,都走向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成熟而且全面的阶段。它吸引了众多文学家与艺术家来研究它、赞美它,其中描写琵琶的诗句数不胜数,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艺术上的优秀演奏者与作曲者也是颇多,以刘德海为代表等。纵观琵琶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表现形式和技术演奏、历史由来和社会因素等相关问题,我试着将琵琶曲目的创作过程大致分成了两类,具体如下:
(1)传统风格曲目和以其为本创作的曲目
所谓传统风格曲目是指历史久远的,即于现代和当代之前的社会历史传承下来的所有作品,我们广泛的也可以讲是中华民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世人流传下来的所有不朽之作。在早期时期,琵琶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以中国本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为中心,鲜明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在琵琶旋律和节奏、结构和调性等些许音乐要素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比如曲目《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阳春白雪》、《昭君出塞》等。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转变。作曲家们发现了琵琶创作方面的缺陷,决定以传统风格曲目为本进行创作,从而走向了创作之路。那么这段时期创作的琵琶作品 ,始终保持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关系,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琵琶创作中的烙印。这段历史引来不少文学家来研究,著名的李景侠教授曾夸赞这类作品为“源自传统的新风格”。总的来说,这段时期的琵琶作品可概括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创性曲目,比如曲目《新翻羽调绿腰》和《彝族舞曲》等;第二部分是编创性曲目,即对传统音乐实行跨门类编创,比如曲目《游园》和《朝元歌》等。这段时期的琵琶作品一方面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旋律优美这个特点,另一方面在调式调性、结构与形式等方面体现出新颖这个特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琵琶作品已经符合了中国大众长久积淀的审美定式思维,以至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满足了现代一辈人的审美情趣。
(2)新时代曲目
新时代曲目只要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发生的一个音乐时期,许多人也称之为“新潮时代”或“新潮风格”。这个时期的琵琶作品在创作理念上大不同于以往传统音乐和现代派音乐的创作,这段时期的琵琶作品创作也多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独特的地方在于用现代派的创作手法来表现民间音乐素材。二十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社会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方式、艺术价值取向、整个社会文化等一系列问题都在这个时期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这个时期的琵琶作品风格已经大有所转变,特点鲜明、独特。它的音响常常是反常态的、调式调性是多变的、曲式结构式是不规整的、旋律线也愈发新奇等等。这个时期的琵琶作品在整体创作上跳出了传统作曲手法的局限思维,而是更加的追求自由与灵活的创作手法,情感内容上愈发注重表现曲作者自身的个性特点与内心对人生或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其次,作曲技法融合了中国与西洋与一体,呈现出鲜明的中西合璧势态。比如: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创作的《春蚕》以及
1.2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目前国内对中国近现代民族乐器创作的曲目研究颇多,也正日益走向成熟,重要的是许多人对走中国民族乐器创作“民族化”之路的看法都持肯定的态度,许多琵琶作品都用富有琵琶特色的精湛技巧向我们展示了琵琶艺术的魅力,旋律美、音色美、线条美等深深烙在我们的脑海。但是著名大师刘德海先生又为琵琶创作领域做了极大地贡献,他遵循“追求祖宗之活精神,不守祖宗至死法则”的艺术真谛,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本文将对其作品《春蚕》进行深入剖析,寻求其技巧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之处,一方面以便自己更好地去演奏作品,另一方面感悟刘德海大师的艺术追求理念与真谛,自己能够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尽些微薄之力。
2. 琵琶作品《春蚕》简介
2.1创作背景
琵琶作品《春蚕》是作者刘德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的一首优秀且具有深刻研究价值的器乐曲。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因世界各国文化冲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紧接着西方音乐不断传入中国,导致了人们的审美趣味渐趋多元化。这时的作曲家们迎来了挑战与思考,他们意识到传统的琵琶曲以及移植或被改编的琵琶作品已经不再能够完全满足许多人的审美需求,就在作曲家们陷入创作困难时,恰好迎来了80年代中期琵琶创作领域的快速发展期,其中对琵琶创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当属刘德海先生。刘德海最先意识到振兴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他的想法一方面是体现在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相结合,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将传统音乐意蕴与现代演奏技法相结合。他创作了优秀的琵琶套曲“人生篇”,《春蚕》就是其中优秀乐曲之一。刘德海大师的艺术修养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已经有了很好的沉淀,他不再遵循传统琵琶曲的演奏技法,,而是决心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音响和新的技法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春蚕》很好地体现了刘德海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
2.1.1曲作者的艺术追求
刘德海是中国民族音乐界集演奏、创作、理论、教学于一身屈指可数的艺术家。自幼就学习二胡、琵琶、笛子等众多民族乐器,同时思想上还受到过江南丝竹和戏曲,如:越剧、沪剧、评弹以及曲艺音乐的熏陶与影响,接着又不断去学习梆子、京剧、秦腔、皮影戏和北方曲艺等相关音乐,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他十分热爱与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并以此为基石,赋予其时代的气息。作品在时间维度上经历了过去,再跳至现在,直至跨越到未来;在空间维度上借用了中国、再跳至东方,直至跨越到世界,作者利用长远的思维方式与眼光对所有的琵琶作品进行观察、探析、比较与综合、研究,从而能够提取出有用于现在与未来的精神价值。
纵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刘德海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优秀琵琶作品。这阶段的作品告别了以往的传统音乐风格,而是玩出了新意,展示了新的琵琶技巧与音乐思想内容,更多的是追求自由。让我们看出了刘德海先生对人生的品味与追求,是为了“心富”,而不为功利,表现出的是对生活和自然充满热爱,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琵琶曲《春蚕》是刘德海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的作品,此时的刘德海处于中年时期,性格上已经大大偏向于从容、淡定,愈发变得内敛、平和和含蓄,在艺术修养上也有很好的沉淀,他决心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音响和新的技法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
内容摘要:琵琶在历史上经历了四个辉煌期,分别是唐朝、明清时期、近现代、当代。琵琶的演奏技巧、音乐语言、作曲手法、旋律特点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在进步,对于琵琶艺术的审美也不断在变迁,著名的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集百家之长,刻苦钻研与创新,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期间,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古曲新意”的琵琶音乐作品,迎合了新一代受众的审美需求。本文从刘德海先生创作的琵琶作品《春蚕》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作品技巧的详尽分析,以此论证琵琶作品创作要坚持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必要性与积极意义,进而对刘德海“古曲新意”创作之路与欣赏群体培养两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演奏好刘德海作品的基础上,又能够为琵琶事业的发展尽些自己的微薄之力。本文写作中将采用收集、选择、整理、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对所论述问题进行探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琵琶作品《春蚕》技术创作民族
目 录
1.绪 论 5
1.1.琵琶作品分类观览 5
1.2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6
2. 琵琶作品《春蚕》简介 7
2.1创作背景 7
2.1.1曲作者的艺术追求 7
2.1.2多元化的音乐背景 8
2.2艺术地位 8
3. 琵琶曲《春蚕》的音乐特点 9
3.1乐曲结构 9
3.2调式调性 9
3.3旋律特点 9
4. 琵琶曲《春蚕》的技术分析 10
4.1右手演奏技术的分析 10
4.1.1挑扣轮 10
4.1.2摭与分的灵活运用 16
4.1.3勾搭和摇指的运用 16
4.2左手演奏技术的分析 14
4.2.1左拨右弹 14
4.2.2滑音的巧用 14
4.3创新技术的运用 15
4.3.1弱奏的运用 15
4.3.2上弦音的运用 16
4.3.3山口外拨弦 17
5.刘德海作品创作的两点启示 17
5.1刘德海的“古曲新意”创作之路启示 18
5.2欣赏群体培养启示 18
结束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语 ·····································································22
刘德海作品技术探析——以琵琶曲《春蚕》为例
1.绪 论
1.1.琵琶作品分类观览
琵琶,是我国最令人赞叹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艺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经历了形制的改变、音域的探索、技巧的创新、演奏形式和曲目的变化等问题,都走向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成熟而且全面的阶段。它吸引了众多文学家与艺术家来研究它、赞美它,其中描写琵琶的诗句数不胜数,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艺术上的优秀演奏者与作曲者也是颇多,以刘德海为代表等。纵观琵琶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表现形式和技术演奏、历史由来和社会因素等相关问题,我试着将琵琶曲目的创作过程大致分成了两类,具体如下:
(1)传统风格曲目和以其为本创作的曲目
所谓传统风格曲目是指历史久远的,即于现代和当代之前的社会历史传承下来的所有作品,我们广泛的也可以讲是中华民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世人流传下来的所有不朽之作。在早期时期,琵琶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以中国本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为中心,鲜明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在琵琶旋律和节奏、结构和调性等些许音乐要素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比如曲目《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阳春白雪》、《昭君出塞》等。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转变。作曲家们发现了琵琶创作方面的缺陷,决定以传统风格曲目为本进行创作,从而走向了创作之路。那么这段时期创作的琵琶作品 ,始终保持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关系,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琵琶创作中的烙印。这段历史引来不少文学家来研究,著名的李景侠教授曾夸赞这类作品为“源自传统的新风格”。总的来说,这段时期的琵琶作品可概括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创性曲目,比如曲目《新翻羽调绿腰》和《彝族舞曲》等;第二部分是编创性曲目,即对传统音乐实行跨门类编创,比如曲目《游园》和《朝元歌》等。这段时期的琵琶作品一方面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旋律优美这个特点,另一方面在调式调性、结构与形式等方面体现出新颖这个特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琵琶作品已经符合了中国大众长久积淀的审美定式思维,以至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满足了现代一辈人的审美情趣。
(2)新时代曲目
新时代曲目只要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发生的一个音乐时期,许多人也称之为“新潮时代”或“新潮风格”。这个时期的琵琶作品在创作理念上大不同于以往传统音乐和现代派音乐的创作,这段时期的琵琶作品创作也多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独特的地方在于用现代派的创作手法来表现民间音乐素材。二十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社会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方式、艺术价值取向、整个社会文化等一系列问题都在这个时期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这个时期的琵琶作品风格已经大有所转变,特点鲜明、独特。它的音响常常是反常态的、调式调性是多变的、曲式结构式是不规整的、旋律线也愈发新奇等等。这个时期的琵琶作品在整体创作上跳出了传统作曲手法的局限思维,而是更加的追求自由与灵活的创作手法,情感内容上愈发注重表现曲作者自身的个性特点与内心对人生或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其次,作曲技法融合了中国与西洋与一体,呈现出鲜明的中西合璧势态。比如: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创作的《春蚕》以及
1.2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目前国内对中国近现代民族乐器创作的曲目研究颇多,也正日益走向成熟,重要的是许多人对走中国民族乐器创作“民族化”之路的看法都持肯定的态度,许多琵琶作品都用富有琵琶特色的精湛技巧向我们展示了琵琶艺术的魅力,旋律美、音色美、线条美等深深烙在我们的脑海。但是著名大师刘德海先生又为琵琶创作领域做了极大地贡献,他遵循“追求祖宗之活精神,不守祖宗至死法则”的艺术真谛,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本文将对其作品《春蚕》进行深入剖析,寻求其技巧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之处,一方面以便自己更好地去演奏作品,另一方面感悟刘德海大师的艺术追求理念与真谛,自己能够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尽些微薄之力。
2. 琵琶作品《春蚕》简介
2.1创作背景
琵琶作品《春蚕》是作者刘德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的一首优秀且具有深刻研究价值的器乐曲。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因世界各国文化冲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紧接着西方音乐不断传入中国,导致了人们的审美趣味渐趋多元化。这时的作曲家们迎来了挑战与思考,他们意识到传统的琵琶曲以及移植或被改编的琵琶作品已经不再能够完全满足许多人的审美需求,就在作曲家们陷入创作困难时,恰好迎来了80年代中期琵琶创作领域的快速发展期,其中对琵琶创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当属刘德海先生。刘德海最先意识到振兴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他的想法一方面是体现在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相结合,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将传统音乐意蕴与现代演奏技法相结合。他创作了优秀的琵琶套曲“人生篇”,《春蚕》就是其中优秀乐曲之一。刘德海大师的艺术修养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已经有了很好的沉淀,他不再遵循传统琵琶曲的演奏技法,,而是决心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音响和新的技法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春蚕》很好地体现了刘德海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
2.1.1曲作者的艺术追求
刘德海是中国民族音乐界集演奏、创作、理论、教学于一身屈指可数的艺术家。自幼就学习二胡、琵琶、笛子等众多民族乐器,同时思想上还受到过江南丝竹和戏曲,如:越剧、沪剧、评弹以及曲艺音乐的熏陶与影响,接着又不断去学习梆子、京剧、秦腔、皮影戏和北方曲艺等相关音乐,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他十分热爱与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并以此为基石,赋予其时代的气息。作品在时间维度上经历了过去,再跳至现在,直至跨越到未来;在空间维度上借用了中国、再跳至东方,直至跨越到世界,作者利用长远的思维方式与眼光对所有的琵琶作品进行观察、探析、比较与综合、研究,从而能够提取出有用于现在与未来的精神价值。
纵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刘德海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优秀琵琶作品。这阶段的作品告别了以往的传统音乐风格,而是玩出了新意,展示了新的琵琶技巧与音乐思想内容,更多的是追求自由。让我们看出了刘德海先生对人生的品味与追求,是为了“心富”,而不为功利,表现出的是对生活和自然充满热爱,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琵琶曲《春蚕》是刘德海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的作品,此时的刘德海处于中年时期,性格上已经大大偏向于从容、淡定,愈发变得内敛、平和和含蓄,在艺术修养上也有很好的沉淀,他决心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音响和新的技法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