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剧《伤逝》子君的唱段看声乐演唱的魅力
以歌剧《伤逝》子君的唱段看声乐演唱的魅力[20191218143552]
内容摘要:中国歌剧由早期西洋歌剧艺术演变而来,在当时受到国内艺术界人士的追捧。随着该艺术形式逐渐在国内广泛传播,且国外的歌剧艺术与国内的音乐艺术互相渗透,进而将歌剧艺术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形式,将其内涵扩展至音乐戏剧的范畴,具有中国民间戏曲音乐和歌舞音乐艺术的意味。中国歌剧是中外戏剧、多种音乐艺术形式相融合的结果。歌剧《伤逝》是国内首部抒情歌剧,无论从音乐结构、人物心理、抒情演绎、声乐艺术张力等角度来看,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堪称我国歌剧艺术界的创新力作。该歌剧采用了西方传统歌剧的表现手法,结合大量咏叹调、重唱、合唱等专业声乐体裁,且歌剧的中间环节伴以西方的奏鸣曲调。最重要的是,歌剧中含有中国传统音乐及民族语言,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绝佳之作。其中,该剧中著名的子君唱段,抒发了大量的人物情感,从声乐演唱的角度深度剖析“爱情三部曲”——《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的内涵,能够发掘其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歌剧《伤逝》唱段声乐演唱
目 录
一、引 言III
二、歌剧《伤逝》的内容及特征概述1
(一)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1
(二)歌剧《伤逝》的艺术魅力1
(1)文学性浓郁 2
(2)戏剧性强烈 2
(3)抒情性优美 2三、歌剧《伤逝》的艺术表现形式3
(一)歌剧《伤逝》的音乐结构3
(二)子君三首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人物角色的表现3(1)夏的咏叹调——《一抹夕阳》 3
(2)秋的咏叹调——《风萧瑟》 4
(3)冬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 4
(三)《伤逝》中子君唱段的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 5
(1)子君唱段的演唱技巧 5
(2)子君唱段的艺术表现 6
四、结 束 语7
参 考 文 献 9
致 谢 11
一、引 言
纵观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文学巨著,从最初的中西方结合的歌舞剧形式到如今创作型的中国歌剧形式,将歌剧艺术的魅力呈现在世代人们的视野。歌剧《伤逝》取材于鲁迅小说,体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中青年人的爱情观与感情生活,刻画了子君的爱情历程,以其浓厚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了歌剧中声乐演唱的魅力。歌剧《伤逝》以西方歌剧传统的创作风格为基调,将我国民族语言文化镶嵌其中,结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主线,形成了中国歌剧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歌剧《伤逝》的内容及特征概述
(一)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
歌剧《伤逝》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于1981年创作而成的一部歌剧作品。它对于国内歌剧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1]。创作该剧的初衷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其剧本是王泉,韩伟先生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是鲁迅先生笔下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这部作品是中国歌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以音乐的名义来祭奠鲁迅笔下于“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讴歌了子君和涓生两个青年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无畏精神,承载着小说中人物的些许彷徨与追寻的精神。于是,《伤逝》歌剧的创作浑然天成。该部歌剧的艺术形式多样化,不仅有西方传统歌剧的影子,也有我国民族语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将《伤逝》文学性、戏剧性、抒情性等特点的充分展示,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呈现给广大观众,尽显声乐的演唱的独特魅力。
(二)歌剧《伤逝》的艺术魅力
整部歌剧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抒情歌曲深切动人,并以其浓郁的文学性、强烈的戏剧性与优美的抒情性等特点抓住观众的视线,感受歌剧的绝美的声乐演唱魅力与充满玄机的舞台演绎过程。
(1)文学性浓郁
小说《伤逝》是鲁迅在较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创作的。文学界著名人士许钦文先生是这样评价该小说的:“追忆悲惨的事情未免感伤,所以标题‘伤逝’,是说伤感与过去的事情的[2]。”小说中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是:脱离社会环境、盲目追求情感自由的思想和行为是主人公子君与涓生之间爱情悲剧的源头。特别是对人物子君的个性的刻画,启示着在当时社会背景中的时代女性的存在价值,其意义更加深远。女性渴望拥有独立的生存空间与获得经济收入的权力。小说《伤逝》中浓郁的文学性是歌剧创作思想的源泉。
(2)戏剧性强烈
戏剧性是歌剧的主要特征,是歌剧艺术舞台张力的突出表现特质。歌剧《伤逝》中蕴含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它将剧中的人物、时间、空间集中在有限的空间范畴内,浓缩了所有的关键情节与重点内容,提炼出主要观点通过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伤逝》是一部极佳的抒情心理歌剧,它开创了该领域的先河,在一段时期内都无剧能及。它运用了声乐演唱过程中歌者丰满的音域并伴以多种表演形式,塑造出人物性格中的矛盾因素,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剧中主人公的命运极具戏剧性,子君和涓生之间的悲欢离合将歌剧表演推向一个有一个高潮,剧情跌宕起伏,充满了看点。
(3)抒情性优美
《伤逝》是一部充满了浪漫风格的歌剧,即便它本身的现实性特征明显。该剧以其丰富美妙的音乐旋律,呈现给观众一幅幅动人的爱情画面,极具想象空间。特别是声乐演唱形式,旋律清新优美,音域圆润自然,给人一种纯粹却又细致的绝美感受。歌剧的作曲者施先生投入了大量精力刻画歌剧艺术本身的咏叹调曲段,尽显歌剧的抒情意味,让节奏随着主人公经历爱情的感受慢慢舒缓下来,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出爱情中意味深长的一面,引人遐想。
三、歌剧《伤逝》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歌剧《伤逝》的音乐结构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对歌剧《伤逝》音乐结构的最好诠释。该剧的作者通过美妙动人的乐曲将剧情呈现出来,刻画出主人公在经历爱情时的种种微妙的情绪,将细微处情感的抒发自然而然的融合在音乐之中。
歌剧《伤逝》冲破了传统歌剧结构的桎梏,将以往歌剧表演中的分幕、场次的结构由春、夏、秋、冬季节的形式取而代之,场景贯穿十分流畅。在音乐的结构上采取“奏鸣曲式”的曲调框架进行规划,以“春、夏”为呈现部分,以“秋、冬”为延展部分,以“双人舞”为剧中情节的过渡,最终以回“春”倒回到整部剧的最初呈现部分[8]。
(二)子君三首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人物角色的表现
歌剧《伤逝》子君唱段分为三部分咏叹调,后人将其评价为“爱情三部曲”,即《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4]。在每一部分中都有其别致的歌剧叙事手法与演唱特点,旨在将歌剧的情节不断推进,展现出主人公子君典型的性格特征。其中,子君形象的塑造是通过涓生的视角来完成的。
子君他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勇敢的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但同时也批评子君的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建立小家庭以后,子君把精力倾注到家务和侍奉家务,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由于其软弱的性格,最后不得不回到那个她曾今背叛的旧家庭中。
(1)夏的咏叹调——《一抹夕阳》
《一抹夕阳》是《伤逝》中的第六首,是子君的浪漫曲,是一首抒情的咏叹调,演唱这首歌时,子君感受到了美好爱情的召唤。它是“夏”中较为婉约的一首咏叹调。该段采用“ABA”式乐曲,刻画出子君向往浪漫爱情、对爱情满怀愉悦的复杂心情[5]。该唱段的出现,仿佛带给我们一幅充满想象的图画,伴以子君站立于窗前的深情,将爱情降临前夕的忐忑不安、充满期待的情绪刻画出来,令人揪心。
乐曲的中段,旋律起伏不定,令该段剧情充满了悬疑之感。最初,音乐以一个八度跳进中声区,带给人一种奋进的动力,表现出主人公坚定要获得自由爱情的决心。接下来,歌剧中的音乐节奏出现了变幻,音节及演唱音域忽高忽低,借以表现主人公子君此时心理激动的情绪,并且极力要安奈这种情绪的表现。同时,随着音区的提高,人们似乎心境也豁然开朗,进入天高任鸟飞的境界。于是,就呈现出波动的心情,以声乐演唱者动人的嗓音将该唱段的情节内涵表达出来,给人一种为之担忧的感受。
在对这一唱段中的声乐演唱风格进行把握时,要仔细体会主人公子君当时所生活着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真实状况。她代表的是新时代的女性思维,冲破了世俗的阻隔,追求自己认可的爱情。无疑,她是勇敢的,但同时,她也是贸然的、脱离实际的。这就需要歌者在对声乐演唱手法的选择时,要通过平缓、甜美的音色将子君文静却又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形象呈现给观众。
(2)秋的咏叹调——《风萧瑟》
秋的咏叹调——《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的第二十四首[6]。是整部剧中戏剧性体现最为明显的桥断之一,也是整部剧中有重要分量的咏叹调,歌曲结构比较松散,该部分的音乐起伏不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波澜。
这个唱段一开始,音乐的伴奏都在右手的高音区展开,渲染这部分剧情的悲凉气氛。进而转入左手和旋,在平稳舒缓的节奏中以较为微弱的声音唱到:“风萧瑟,叶飘落,人生是这样的令人迷惑。”这句较长,旋律运行也比较平稳,表现出子君的茫然与不知所措。所以,能让人充满对未知事件的遐想,这时的舞台背景呈现出一幅较为落寞的景象。“你忽然袭来暴风雨,把那甜蜜的笑声淹没,那斑斓光彩的理想,在你怒吼中剥落。”这一句在节奏上用后半拍起句,音乐上以长短句对应的手法,增加了音乐的紧张度,在演唱上应与上一句有所对比,两个分句音调相同,有着一种向上的爆发力,向人们叙述着子君的爱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鲜花,在遭遇到暴风雨无情的吹打,演唱描述了子君遇到的磨难,音量也要有所增加。该段音乐的尾声,歌者的演唱力度逐渐由激进转为平缓无力,预示着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由热切的追寻变为内心的纠结,最终子君被残酷现实所击败,回到她从前充满迷惘之感的生活中。在此段中,歌者运用多种声乐演唱,将歌剧艺术的表现张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内容摘要:中国歌剧由早期西洋歌剧艺术演变而来,在当时受到国内艺术界人士的追捧。随着该艺术形式逐渐在国内广泛传播,且国外的歌剧艺术与国内的音乐艺术互相渗透,进而将歌剧艺术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形式,将其内涵扩展至音乐戏剧的范畴,具有中国民间戏曲音乐和歌舞音乐艺术的意味。中国歌剧是中外戏剧、多种音乐艺术形式相融合的结果。歌剧《伤逝》是国内首部抒情歌剧,无论从音乐结构、人物心理、抒情演绎、声乐艺术张力等角度来看,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堪称我国歌剧艺术界的创新力作。该歌剧采用了西方传统歌剧的表现手法,结合大量咏叹调、重唱、合唱等专业声乐体裁,且歌剧的中间环节伴以西方的奏鸣曲调。最重要的是,歌剧中含有中国传统音乐及民族语言,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绝佳之作。其中,该剧中著名的子君唱段,抒发了大量的人物情感,从声乐演唱的角度深度剖析“爱情三部曲”——《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的内涵,能够发掘其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歌剧《伤逝》唱段声乐演唱
目 录
一、引 言III
二、歌剧《伤逝》的内容及特征概述1
(一)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1
(二)歌剧《伤逝》的艺术魅力1
(1)文学性浓郁 2
(2)戏剧性强烈 2
(3)抒情性优美 2三、歌剧《伤逝》的艺术表现形式3
(一)歌剧《伤逝》的音乐结构3
(二)子君三首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人物角色的表现3(1)夏的咏叹调——《一抹夕阳》 3
(2)秋的咏叹调——《风萧瑟》 4
(3)冬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 4
(三)《伤逝》中子君唱段的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 5
(1)子君唱段的演唱技巧 5
(2)子君唱段的艺术表现 6
四、结 束 语7
参 考 文 献 9
致 谢 11
一、引 言
纵观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文学巨著,从最初的中西方结合的歌舞剧形式到如今创作型的中国歌剧形式,将歌剧艺术的魅力呈现在世代人们的视野。歌剧《伤逝》取材于鲁迅小说,体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中青年人的爱情观与感情生活,刻画了子君的爱情历程,以其浓厚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了歌剧中声乐演唱的魅力。歌剧《伤逝》以西方歌剧传统的创作风格为基调,将我国民族语言文化镶嵌其中,结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主线,形成了中国歌剧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歌剧《伤逝》的内容及特征概述
(一)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
歌剧《伤逝》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于1981年创作而成的一部歌剧作品。它对于国内歌剧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1]。创作该剧的初衷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其剧本是王泉,韩伟先生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是鲁迅先生笔下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这部作品是中国歌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以音乐的名义来祭奠鲁迅笔下于“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讴歌了子君和涓生两个青年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无畏精神,承载着小说中人物的些许彷徨与追寻的精神。于是,《伤逝》歌剧的创作浑然天成。该部歌剧的艺术形式多样化,不仅有西方传统歌剧的影子,也有我国民族语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将《伤逝》文学性、戏剧性、抒情性等特点的充分展示,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呈现给广大观众,尽显声乐的演唱的独特魅力。
(二)歌剧《伤逝》的艺术魅力
整部歌剧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抒情歌曲深切动人,并以其浓郁的文学性、强烈的戏剧性与优美的抒情性等特点抓住观众的视线,感受歌剧的绝美的声乐演唱魅力与充满玄机的舞台演绎过程。
(1)文学性浓郁
小说《伤逝》是鲁迅在较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创作的。文学界著名人士许钦文先生是这样评价该小说的:“追忆悲惨的事情未免感伤,所以标题‘伤逝’,是说伤感与过去的事情的[2]。”小说中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是:脱离社会环境、盲目追求情感自由的思想和行为是主人公子君与涓生之间爱情悲剧的源头。特别是对人物子君的个性的刻画,启示着在当时社会背景中的时代女性的存在价值,其意义更加深远。女性渴望拥有独立的生存空间与获得经济收入的权力。小说《伤逝》中浓郁的文学性是歌剧创作思想的源泉。
(2)戏剧性强烈
戏剧性是歌剧的主要特征,是歌剧艺术舞台张力的突出表现特质。歌剧《伤逝》中蕴含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它将剧中的人物、时间、空间集中在有限的空间范畴内,浓缩了所有的关键情节与重点内容,提炼出主要观点通过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伤逝》是一部极佳的抒情心理歌剧,它开创了该领域的先河,在一段时期内都无剧能及。它运用了声乐演唱过程中歌者丰满的音域并伴以多种表演形式,塑造出人物性格中的矛盾因素,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剧中主人公的命运极具戏剧性,子君和涓生之间的悲欢离合将歌剧表演推向一个有一个高潮,剧情跌宕起伏,充满了看点。
(3)抒情性优美
《伤逝》是一部充满了浪漫风格的歌剧,即便它本身的现实性特征明显。该剧以其丰富美妙的音乐旋律,呈现给观众一幅幅动人的爱情画面,极具想象空间。特别是声乐演唱形式,旋律清新优美,音域圆润自然,给人一种纯粹却又细致的绝美感受。歌剧的作曲者施先生投入了大量精力刻画歌剧艺术本身的咏叹调曲段,尽显歌剧的抒情意味,让节奏随着主人公经历爱情的感受慢慢舒缓下来,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出爱情中意味深长的一面,引人遐想。
三、歌剧《伤逝》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歌剧《伤逝》的音乐结构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对歌剧《伤逝》音乐结构的最好诠释。该剧的作者通过美妙动人的乐曲将剧情呈现出来,刻画出主人公在经历爱情时的种种微妙的情绪,将细微处情感的抒发自然而然的融合在音乐之中。
歌剧《伤逝》冲破了传统歌剧结构的桎梏,将以往歌剧表演中的分幕、场次的结构由春、夏、秋、冬季节的形式取而代之,场景贯穿十分流畅。在音乐的结构上采取“奏鸣曲式”的曲调框架进行规划,以“春、夏”为呈现部分,以“秋、冬”为延展部分,以“双人舞”为剧中情节的过渡,最终以回“春”倒回到整部剧的最初呈现部分[8]。
(二)子君三首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人物角色的表现
歌剧《伤逝》子君唱段分为三部分咏叹调,后人将其评价为“爱情三部曲”,即《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4]。在每一部分中都有其别致的歌剧叙事手法与演唱特点,旨在将歌剧的情节不断推进,展现出主人公子君典型的性格特征。其中,子君形象的塑造是通过涓生的视角来完成的。
子君他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勇敢的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但同时也批评子君的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建立小家庭以后,子君把精力倾注到家务和侍奉家务,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由于其软弱的性格,最后不得不回到那个她曾今背叛的旧家庭中。
(1)夏的咏叹调——《一抹夕阳》
《一抹夕阳》是《伤逝》中的第六首,是子君的浪漫曲,是一首抒情的咏叹调,演唱这首歌时,子君感受到了美好爱情的召唤。它是“夏”中较为婉约的一首咏叹调。该段采用“ABA”式乐曲,刻画出子君向往浪漫爱情、对爱情满怀愉悦的复杂心情[5]。该唱段的出现,仿佛带给我们一幅充满想象的图画,伴以子君站立于窗前的深情,将爱情降临前夕的忐忑不安、充满期待的情绪刻画出来,令人揪心。
乐曲的中段,旋律起伏不定,令该段剧情充满了悬疑之感。最初,音乐以一个八度跳进中声区,带给人一种奋进的动力,表现出主人公坚定要获得自由爱情的决心。接下来,歌剧中的音乐节奏出现了变幻,音节及演唱音域忽高忽低,借以表现主人公子君此时心理激动的情绪,并且极力要安奈这种情绪的表现。同时,随着音区的提高,人们似乎心境也豁然开朗,进入天高任鸟飞的境界。于是,就呈现出波动的心情,以声乐演唱者动人的嗓音将该唱段的情节内涵表达出来,给人一种为之担忧的感受。
在对这一唱段中的声乐演唱风格进行把握时,要仔细体会主人公子君当时所生活着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真实状况。她代表的是新时代的女性思维,冲破了世俗的阻隔,追求自己认可的爱情。无疑,她是勇敢的,但同时,她也是贸然的、脱离实际的。这就需要歌者在对声乐演唱手法的选择时,要通过平缓、甜美的音色将子君文静却又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形象呈现给观众。
(2)秋的咏叹调——《风萧瑟》
秋的咏叹调——《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的第二十四首[6]。是整部剧中戏剧性体现最为明显的桥断之一,也是整部剧中有重要分量的咏叹调,歌曲结构比较松散,该部分的音乐起伏不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波澜。
这个唱段一开始,音乐的伴奏都在右手的高音区展开,渲染这部分剧情的悲凉气氛。进而转入左手和旋,在平稳舒缓的节奏中以较为微弱的声音唱到:“风萧瑟,叶飘落,人生是这样的令人迷惑。”这句较长,旋律运行也比较平稳,表现出子君的茫然与不知所措。所以,能让人充满对未知事件的遐想,这时的舞台背景呈现出一幅较为落寞的景象。“你忽然袭来暴风雨,把那甜蜜的笑声淹没,那斑斓光彩的理想,在你怒吼中剥落。”这一句在节奏上用后半拍起句,音乐上以长短句对应的手法,增加了音乐的紧张度,在演唱上应与上一句有所对比,两个分句音调相同,有着一种向上的爆发力,向人们叙述着子君的爱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鲜花,在遭遇到暴风雨无情的吹打,演唱描述了子君遇到的磨难,音量也要有所增加。该段音乐的尾声,歌者的演唱力度逐渐由激进转为平缓无力,预示着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由热切的追寻变为内心的纠结,最终子君被残酷现实所击败,回到她从前充满迷惘之感的生活中。在此段中,歌者运用多种声乐演唱,将歌剧艺术的表现张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