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巴城宣卷及其曲调研究
昆山巴城宣卷及其曲调研究[20191218145210]
摘 要
宣卷属地方曲艺一种,它最早开始为一人唱,伴奏乐器仅有木鱼,多演唱“古老调”,后被世人称为“木鱼宣卷”,现在已经少有了。后发展成为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应和,六至八人或更多人伴奏的形式或者与乐队合作的形式,被称为“丝弦宣卷”,通过说、噱、弹、唱的方式表演,“古老宣卷”由于只有一个人唱,略显单调,所以现在多演唱“文明宣卷”。巴城宣卷调主要有《南方调》、《四季调》、《长沙调》、《短调》、等,根据演出的形式不同,来演唱不同的调,有时也根据主人家的意思来。巴城的《长沙调》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节奏比较明显很有力。
这些曲调大多都清脆爽朗、缓急得当、声调平和。宣卷调简明流畅,易于上口,演唱时,艺人可翻阅卷本,照本宣科,无需记诵背读之劳。而巴城宣卷在汲取吴歌的养料中不断完善,巴城宣卷采用了吴歌的白描手法,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它通过简短的唱词,描绘出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的生动形态。宣卷艺人大多是农民,半艺半耕,其中不少还是当地的山歌手。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宣卷巴城宣卷宣卷曲调民间曲艺
目 录
一、绪论1
(一)研究常熟宣卷曲调的意义和目的1
(二)研究来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1
(三)昆山巴城地理位置2
二、昆山巴城宣卷的渊源3
三、昆山巴城宣卷的类型5
四、昆山巴城宣卷的仪式及脚本 6
(一)昆山巴城宣卷的仪式6
(二)昆山巴城宣卷的脚本10
(三)昆山巴城民间宣卷艺人12
五、昆山巴城宣卷的主要曲调14
(一)南方调14
(二)巴城调15
(三)东乡调15
(四)短调16
(五)长沙调16
(六)夯调17
六、昆山巴城宣卷的传承与发展17
(一)昆山巴城宣卷的现状18
(二)昆山巴城宣卷的传承与发展18
七、结语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一、绪论
宣卷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佛教民间曲艺,它以释教音乐(即佛教)的曲调为依靠,以木鱼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内容既有宣唱佛教等宗教宝典,还有宣唱民间历史故事,多以惩恶扬善,睦邻友好,祈求国泰民安为主题,宣卷的脚本称为宝卷,多为民间艺人手抄珍藏,国家也有许多的石印本,如苏州市博物馆收藏有224种,张家港图书馆收集各种“老爷卷”、“凡卷”共计160余本。由于宣卷地域分布较广、内容极为丰富,笔者欲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宣卷进行全面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只好选择“巴城宣卷”这一个小的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吸引更多的资深研究者去探讨、研究。
(一)研究巴城宣卷曲调的意义和目的
研究巴城宣卷可以为当地文化体育站对巴城宣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提供有效的资料,对巴城宣卷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巴城宣卷极其具有巴城当地的特色,深受农村群众的喜爱,并且可以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巴城宣卷历史渊源,但巴城属于昆曲发源地,地方对昆曲尤为重视,因此忽略了宣卷的传承与保护。对巴城宣卷进行研究的人也少之又少。由于继承人的稀缺,现存艺人又多为老艺人,巴城宣卷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岌岌可危。本文通过对巴城宣卷历史文化渊源、生存现状的考察,再通过进一步对巴城宣卷曲调的研究,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音乐文化。宣卷是中国民间曲艺,更是释教音乐在现今世界的遗响。加强巴城宣卷的研究,目的还在于抛砖引玉,唤起人们对宣卷这块民间曲艺瑰宝的更多关注。
(二)研究来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研究来源:
由于笔者对湘西等地的一些古老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宣卷”,宣卷艺人。而在去年国庆节的时候,我随着家人去了湘西,看到湘西的原著居民进行庆祝活动,让笔者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宣卷”,湘西称之为“讲经”或“坐堂会”,讲经人左手木鱼,右手经书,后有人拿着二胡与响铃与之伴奏,一敲三响,讲经人口念祝词对所请人家进行祈福,回校后想探究江南水乡等地是否也有类似于“讲经”“坐堂会”之类的习俗,经过询问了解到史琳老师对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故跟随史琳老师去昆山市的巴城镇了解。
2.研究思路:
第一,通过老师的帮助,对收集到的关于宣卷研究的资料进行研究,对宣卷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二,到巴城进行实地考察,走访,收集相关的资料,脚本。
第三,由于巴城宣卷曲调研究属于空白,没有现成资料可参考,必须到宣卷艺人处进行录音,对宣卷现场进行拍摄,进一步提高对巴城宣卷的认识。
第四,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宣卷的历史文化渊源,关注“巴城宣卷”的资料。
第五,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双重互证”,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并进行二度调研,走访老艺人,核对自己的记述和结论是否正确。
最后,提交史老师进行修改。
3.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文献分析法
(3)对比分析法
(4)归纳总结法
(三)昆山巴城地理位置
历史上的昆山固然沿革关系较为简单、单一,地域周遭比较狭小,但却是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要塞,“张昭、陆逊皆封娄候,今县东北三百里有村曰娄县,盖古县治也”。
昆山,以前称之为娄县、娄治,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介于上海与苏州之间。北到东北相连于常熟、太仓两市,南至东南接壤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西与吴江、苏州交界。现在的昆山东西最大直线距离33公里,南北48公里,总面积921.3平方公里。
古代的昆山名字更改过很多次,但是最终昆山二字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一直用到现在。
昆山巴城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拥有众多的沼泽型湖泊,主要湖泊有阳澄湖、巴城湖等,湖区的水草资源非常丰富,水生生物品种众。巴城是闻名遐迩的阳澄湖大闸蟹的故乡。
二、昆山巴城宣卷的渊源
当代中国研究宣卷的最权威专家车锡伦先生认为:“宝卷产生于宋元时期”。但是中国最早研究宣卷的当为近代著名学者“古史辩派”的发起人顾颉刚先生。他在《歌谣周刊》上撰文指出:“宝卷的起源非常古老”。继顾颉刚先生之后,对宣卷研究最有影响的是近代另一位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1938年,他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认为:“宣卷起源于佛教”,“所讲唱的,也是以因果报应还有佛道的故事为主”。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宣卷研究,多是从文学的角度(即宣卷的脚本“宝卷”)进行研究,对宣卷曲调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笔者希望对宣卷曲调做一些研究,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结论。由于巴城也为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地方对昆曲尤为重视,因而忽略了宣卷的传承与保护。对巴城宣卷进行研究的人也少之又少。
最早“宣卷”开始为一人唱,伴奏乐器仅有木鱼,多演唱“古老调”,后被世人称为“木鱼宣卷”,现在已经少有了。后发展成为一人主唱,二至三人人应和,六至八人或更多人伴奏的形式或者与乐队合作的形式,通过说、噱、弹、唱的方式表演,多演唱“文明宣卷”,这种有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的,被称为“丝弦宣卷”。
一本在元末明初修订的《昆山郡志》书里,有一段关于一个和尚的记载,文中“释老”一章说到:
“僧子元,本姓茅。母柴氏,梦僧,自称华光生孤,投延祥通讲主。出家为僧后,闻鸦声悟道,追绍晋(慧)远法师,白莲宗教,劝修净业。淳兴丁酉,得罪,编置江州。久之,得释,州为具闻,召入德寿宫讲说,称旨赐余幱口,号‘慈照导师’。辛丑,示寂于岬川乡倪普建家茶毗后。华亭金吾里吴觉昌以骨建塔,赐名‘最圣’ 。
和尚茅子元,南宋吴郡人,母亲柴氏,曾经梦到一个和尚,自称为华光,投胎到主人家。茅子元出家当和尚之后,一天突然鸦声而因此悟得正道,后称为晋(慧)远法师,建立了白莲宗,借此来传播佛教的宗旨。在这段文章的记载里,我们大致地了解到了晋(慧)远法师的生平,比如他的身世之离奇,如何悟道,如何修成正果等等。因为他建立了白莲忏堂,所以改变了过去净土的宗松散结社组织特点,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派。给中国的宗教史、文化史、社会史,甚至政治历史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繁华,也有灾害。
这在宋、元时期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白莲教成为了佛教世俗化的标志,从而使宝卷、宣卷应运而生。从这里可以看出,昆山这个地方的宣卷艺术也是比较有渊源的。
巴城宣卷其实就是用昆山巴城方言来宣讲的宝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佛卷”指的是讲唱各种神道故事的宝卷,比如佛教的佛菩萨,道教的尊神。比如:《土地宝卷》、《龙皇宝卷》、《灶界宝卷》等。“小卷”指的是依据弹词、民间传说以及其他的民间演唱文艺题材改编的宝卷。如:《唐僧宝卷》、《六娘宝卷》、《六月雪宝卷等》。还有就是在各种仪式上所使用的宝卷,其中也有一些讲传说的故事。如:《请佛》、《十王宝卷》、《七七宝卷》等。
巴城宣卷调仅有三四种,一般有《南方调》、《四季调》等,根据演出的形式不同,来演唱不同的调,有时也根据主人家的意思来,这些曲调大多都简洁明朗、声调平和、缓急得当。宣卷调简洁流畅,朗朗上口,演唱的时候,艺人可以翻阅脚本,对着脚本直接宣唱,并不需要背下来。而巴城宣卷在汲取吴歌的养料中不断完善,巴城宣卷采用了吴歌的白描手法,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巴城宣卷通过简短简洁的唱词,深切的描绘出典型的环境和人物形象的生动形态。宣卷艺人大多都是农民,半农半艺,他们之中许多人还是当地的山歌手。
摘 要
宣卷属地方曲艺一种,它最早开始为一人唱,伴奏乐器仅有木鱼,多演唱“古老调”,后被世人称为“木鱼宣卷”,现在已经少有了。后发展成为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应和,六至八人或更多人伴奏的形式或者与乐队合作的形式,被称为“丝弦宣卷”,通过说、噱、弹、唱的方式表演,“古老宣卷”由于只有一个人唱,略显单调,所以现在多演唱“文明宣卷”。巴城宣卷调主要有《南方调》、《四季调》、《长沙调》、《短调》、等,根据演出的形式不同,来演唱不同的调,有时也根据主人家的意思来。巴城的《长沙调》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节奏比较明显很有力。
这些曲调大多都清脆爽朗、缓急得当、声调平和。宣卷调简明流畅,易于上口,演唱时,艺人可翻阅卷本,照本宣科,无需记诵背读之劳。而巴城宣卷在汲取吴歌的养料中不断完善,巴城宣卷采用了吴歌的白描手法,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它通过简短的唱词,描绘出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的生动形态。宣卷艺人大多是农民,半艺半耕,其中不少还是当地的山歌手。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宣卷巴城宣卷宣卷曲调民间曲艺
目 录
一、绪论1
(一)研究常熟宣卷曲调的意义和目的1
(二)研究来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1
(三)昆山巴城地理位置2
二、昆山巴城宣卷的渊源3
三、昆山巴城宣卷的类型5
四、昆山巴城宣卷的仪式及脚本 6
(一)昆山巴城宣卷的仪式6
(二)昆山巴城宣卷的脚本10
(三)昆山巴城民间宣卷艺人12
五、昆山巴城宣卷的主要曲调14
(一)南方调14
(二)巴城调15
(三)东乡调15
(四)短调16
(五)长沙调16
(六)夯调17
六、昆山巴城宣卷的传承与发展17
(一)昆山巴城宣卷的现状18
(二)昆山巴城宣卷的传承与发展18
七、结语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一、绪论
宣卷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佛教民间曲艺,它以释教音乐(即佛教)的曲调为依靠,以木鱼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内容既有宣唱佛教等宗教宝典,还有宣唱民间历史故事,多以惩恶扬善,睦邻友好,祈求国泰民安为主题,宣卷的脚本称为宝卷,多为民间艺人手抄珍藏,国家也有许多的石印本,如苏州市博物馆收藏有224种,张家港图书馆收集各种“老爷卷”、“凡卷”共计160余本。由于宣卷地域分布较广、内容极为丰富,笔者欲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宣卷进行全面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只好选择“巴城宣卷”这一个小的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吸引更多的资深研究者去探讨、研究。
(一)研究巴城宣卷曲调的意义和目的
研究巴城宣卷可以为当地文化体育站对巴城宣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提供有效的资料,对巴城宣卷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巴城宣卷极其具有巴城当地的特色,深受农村群众的喜爱,并且可以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巴城宣卷历史渊源,但巴城属于昆曲发源地,地方对昆曲尤为重视,因此忽略了宣卷的传承与保护。对巴城宣卷进行研究的人也少之又少。由于继承人的稀缺,现存艺人又多为老艺人,巴城宣卷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岌岌可危。本文通过对巴城宣卷历史文化渊源、生存现状的考察,再通过进一步对巴城宣卷曲调的研究,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音乐文化。宣卷是中国民间曲艺,更是释教音乐在现今世界的遗响。加强巴城宣卷的研究,目的还在于抛砖引玉,唤起人们对宣卷这块民间曲艺瑰宝的更多关注。
(二)研究来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研究来源:
由于笔者对湘西等地的一些古老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宣卷”,宣卷艺人。而在去年国庆节的时候,我随着家人去了湘西,看到湘西的原著居民进行庆祝活动,让笔者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宣卷”,湘西称之为“讲经”或“坐堂会”,讲经人左手木鱼,右手经书,后有人拿着二胡与响铃与之伴奏,一敲三响,讲经人口念祝词对所请人家进行祈福,回校后想探究江南水乡等地是否也有类似于“讲经”“坐堂会”之类的习俗,经过询问了解到史琳老师对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故跟随史琳老师去昆山市的巴城镇了解。
2.研究思路:
第一,通过老师的帮助,对收集到的关于宣卷研究的资料进行研究,对宣卷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二,到巴城进行实地考察,走访,收集相关的资料,脚本。
第三,由于巴城宣卷曲调研究属于空白,没有现成资料可参考,必须到宣卷艺人处进行录音,对宣卷现场进行拍摄,进一步提高对巴城宣卷的认识。
第四,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宣卷的历史文化渊源,关注“巴城宣卷”的资料。
第五,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双重互证”,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并进行二度调研,走访老艺人,核对自己的记述和结论是否正确。
最后,提交史老师进行修改。
3.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文献分析法
(3)对比分析法
(4)归纳总结法
(三)昆山巴城地理位置
历史上的昆山固然沿革关系较为简单、单一,地域周遭比较狭小,但却是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要塞,“张昭、陆逊皆封娄候,今县东北三百里有村曰娄县,盖古县治也”。
昆山,以前称之为娄县、娄治,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介于上海与苏州之间。北到东北相连于常熟、太仓两市,南至东南接壤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西与吴江、苏州交界。现在的昆山东西最大直线距离33公里,南北48公里,总面积921.3平方公里。
古代的昆山名字更改过很多次,但是最终昆山二字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一直用到现在。
昆山巴城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拥有众多的沼泽型湖泊,主要湖泊有阳澄湖、巴城湖等,湖区的水草资源非常丰富,水生生物品种众。巴城是闻名遐迩的阳澄湖大闸蟹的故乡。
二、昆山巴城宣卷的渊源
当代中国研究宣卷的最权威专家车锡伦先生认为:“宝卷产生于宋元时期”。但是中国最早研究宣卷的当为近代著名学者“古史辩派”的发起人顾颉刚先生。他在《歌谣周刊》上撰文指出:“宝卷的起源非常古老”。继顾颉刚先生之后,对宣卷研究最有影响的是近代另一位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1938年,他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认为:“宣卷起源于佛教”,“所讲唱的,也是以因果报应还有佛道的故事为主”。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宣卷研究,多是从文学的角度(即宣卷的脚本“宝卷”)进行研究,对宣卷曲调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笔者希望对宣卷曲调做一些研究,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结论。由于巴城也为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地方对昆曲尤为重视,因而忽略了宣卷的传承与保护。对巴城宣卷进行研究的人也少之又少。
最早“宣卷”开始为一人唱,伴奏乐器仅有木鱼,多演唱“古老调”,后被世人称为“木鱼宣卷”,现在已经少有了。后发展成为一人主唱,二至三人人应和,六至八人或更多人伴奏的形式或者与乐队合作的形式,通过说、噱、弹、唱的方式表演,多演唱“文明宣卷”,这种有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的,被称为“丝弦宣卷”。
一本在元末明初修订的《昆山郡志》书里,有一段关于一个和尚的记载,文中“释老”一章说到:
“僧子元,本姓茅。母柴氏,梦僧,自称华光生孤,投延祥通讲主。出家为僧后,闻鸦声悟道,追绍晋(慧)远法师,白莲宗教,劝修净业。淳兴丁酉,得罪,编置江州。久之,得释,州为具闻,召入德寿宫讲说,称旨赐余幱口,号‘慈照导师’。辛丑,示寂于岬川乡倪普建家茶毗后。华亭金吾里吴觉昌以骨建塔,赐名‘最圣’ 。
和尚茅子元,南宋吴郡人,母亲柴氏,曾经梦到一个和尚,自称为华光,投胎到主人家。茅子元出家当和尚之后,一天突然鸦声而因此悟得正道,后称为晋(慧)远法师,建立了白莲宗,借此来传播佛教的宗旨。在这段文章的记载里,我们大致地了解到了晋(慧)远法师的生平,比如他的身世之离奇,如何悟道,如何修成正果等等。因为他建立了白莲忏堂,所以改变了过去净土的宗松散结社组织特点,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派。给中国的宗教史、文化史、社会史,甚至政治历史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繁华,也有灾害。
这在宋、元时期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白莲教成为了佛教世俗化的标志,从而使宝卷、宣卷应运而生。从这里可以看出,昆山这个地方的宣卷艺术也是比较有渊源的。
巴城宣卷其实就是用昆山巴城方言来宣讲的宝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佛卷”指的是讲唱各种神道故事的宝卷,比如佛教的佛菩萨,道教的尊神。比如:《土地宝卷》、《龙皇宝卷》、《灶界宝卷》等。“小卷”指的是依据弹词、民间传说以及其他的民间演唱文艺题材改编的宝卷。如:《唐僧宝卷》、《六娘宝卷》、《六月雪宝卷等》。还有就是在各种仪式上所使用的宝卷,其中也有一些讲传说的故事。如:《请佛》、《十王宝卷》、《七七宝卷》等。
巴城宣卷调仅有三四种,一般有《南方调》、《四季调》等,根据演出的形式不同,来演唱不同的调,有时也根据主人家的意思来,这些曲调大多都简洁明朗、声调平和、缓急得当。宣卷调简洁流畅,朗朗上口,演唱的时候,艺人可以翻阅脚本,对着脚本直接宣唱,并不需要背下来。而巴城宣卷在汲取吴歌的养料中不断完善,巴城宣卷采用了吴歌的白描手法,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巴城宣卷通过简短简洁的唱词,深切的描绘出典型的环境和人物形象的生动形态。宣卷艺人大多都是农民,半农半艺,他们之中许多人还是当地的山歌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