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与美声唱法融合的现象研究以综艺声入人心为例【字数:12206】
本论文以综艺节目《声入人心》为载体,论述流行歌曲融入美声唱法这一演唱形式的发展,变化与存在的价值。文章总体分为三大部分,首先,分别阐述流行歌曲与美声的历史脉络以及特征;其次,以综艺《声入人心》为载体,深入探究其表演形式,寻找美声与流行歌曲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这种音乐现象对演唱形式的创新启示。本文的主体部分将传统美声演唱技巧与流行歌曲特征进行了仔细分析,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美声演唱和流行歌并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可以互相融合发展的。
目 录
1.美声唱法的概述 5
1.1美声唱法的简介 5
1.2美声唱法的特点 6
1.3美声唱法在国内传播的现状及原因 6
2.流行歌曲的概述 7
2.1流行歌曲的简介 7
2.2流行歌曲的特点 8
3.《声入人心》中,美声唱法与流行歌曲的有机融合 9
3.1《声入人心》节目介绍 9
3.2 《声入人心》现象分析 10
3.2.1节目收视、反响 10
3.2.2节目调查报告 10
3.2.3节目带来的影响 11
3.3《声入人心》中,美声唱法与流行歌曲结合的实例 12
3.3.1 《那个男人》简介 12
3.3.2 歌曲中美声技巧的运用 13
4.美声唱法融入到流行歌曲的现实意义 14
4.1欣赏意义 14
4.2教学意义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1.美声唱法的概述
1.1美声唱法的简介
美声唱法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美声唱法的生命力达到了巅峰状态。这是一种通过对人体结构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得出的发声方法。它的音色优美、自如、松弛,仿佛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它能够赋予音乐作品更加强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将歌曲的情感丰富的演绎出来。美声唱法发展到如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全世界诸多从事与声乐相关的工作者都在这期间努力寻求更加科学完善的发声方法,为宣扬美声艺术而努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这样拥有着雄厚历史底蕴的歌唱方法逐渐完善,并走向大众,实则为世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艺术文化中的瑰宝。
1.2美声唱法的特点
从演唱效果上来说,美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混声唱法,音域宽广统一。美声拥有独特的艺术音响效果,其重要原因是歌者能完美运用混声,也就是将真假声有机结合进行歌唱。学会混声唱法也是歌手拥有宽广音域的前提条件。歌唱时,歌手要保持良好的气息,训练好声区的转换,做到自然流畅,以便统一各个声区。通过训练,许多美声手的音域能够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一些花腔女高音和更优秀的歌手能够达到三个八度,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演唱者在歌唱时,能够根据旋律走向随心所欲的控制高低音,并且音质稳定、音色优美,这就是经过混声训练的成果。二、音色具有金属感,极具穿透力。优秀的歌手能够自如的掌控音量和力度。而歌声音量由声带振动的强弱所控制。声带位于喉头中心位置,因此歌唱时必须将喉头打开,硬软颚提起,让它处于正确的歌唱状态。人们在主动的控制声带振动,发出优美的音色。声音之后会经过共鸣腔体来放大音量,最后在头腔处发出,产生强有力的穿透力。好的美声歌手在演唱时不需要用到话筒也能让观众听清歌手声振玉林般的歌声,被其强大的演唱功力所折服。三、共鸣强大,气势磅礴。当人们欣赏美声现场歌唱时,会发现声音饱满、圆润,比其他唱法更有质感。这就在于它的唱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共鸣腔体的运用非常讲究。演唱者要在歌唱时将所有的共鸣腔体有机结合,变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应对不同声区的转换。在美声唱法中,唱高音时主要以头腔共鸣为主;唱中音时主要以口腔共鸣为主;唱低音时主要以胸腔共鸣为主。这样就能获得非常丰满的音质,在一些高水平的表演中,美声演唱家与大型管弦乐队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能造就气势磅礴的视听效果,令观众们叹为观止。
1.3美声唱法在国内传播的现状及原因
在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和美声作品开始正式的传入我国,除了一些“海归”派和通过外籍去传教的人们能够欣赏外国歌曲,其他中国本土百姓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并不懂得欣赏得来这种从异国他乡传来的艺术形式,因此美声遭到了一些“冷眼”对待。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我国经济开始不断发展,我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加上在国外留学的音乐家们回到中国,比如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给美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美声唱法也首次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的娱乐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音乐在大众娱乐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古典唱法随着时代发展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发声方法,并创作了许多以中国人为主的美声作品,它们作为美声唱法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载体,帮助美声更好的进入大众视野。
尽管如此,在传播上仍然被许多因素限制。
在关于音乐类型在中国市场受欢迎程度的调查中显示:通俗唱法的受欢迎度为66%,民族唱法的受欢迎度为28%,而美声唱法的受欢迎度仅仅只有6%,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美声专业的学生和音乐家们。由此可以得知,美声的受欢迎程度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成正比。即使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年代,娱乐文化百花齐放、大放异彩,音乐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但美声的传播率和受众率仍然很低。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发展时间较相对较短。美声在欧洲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但进入我国的时间只有一百多年。我国对于美声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但因为发展时间不长,受众体基数不大,所以造成发展速度偏慢,对美声进入大众视野造成了一些阻碍。二、历史背景文化的差异。中国与意大利相距甚远,首先两国之间的母语习惯存在巨大差距,中国人无法听懂外语,自然也难以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所以中国人对纯正的美声作品印象“曲高和寡”。其次两国人民的艺术审美也存在偏差,中国人相对来说更加喜欢灵巧、细腻、婉转的歌曲,但美声作品听上去浑厚、结实。三、美声唱法的专业性较高,难度较大。学习美声需要长时间在专业人士的科学指导,不如流行音乐朗朗上口,张口即来。四、新媒体时代,娱乐内容百花齐放,以美声为主的形式内容却鲜少出现在屏幕上。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进中,人类工作之余的放松方式多是以新媒体观看为主,在内容的选择上非常广泛,而美声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却缺乏了符合当今时代的娱乐感,难以吸引观众。通过分析思考,笔者认为前两点都是美声本身的历史因素,难以在短时间范围内解决。因此传统音乐传播上如何在新媒体潮流下创新、改进本身显得尤为重要。
目 录
1.美声唱法的概述 5
1.1美声唱法的简介 5
1.2美声唱法的特点 6
1.3美声唱法在国内传播的现状及原因 6
2.流行歌曲的概述 7
2.1流行歌曲的简介 7
2.2流行歌曲的特点 8
3.《声入人心》中,美声唱法与流行歌曲的有机融合 9
3.1《声入人心》节目介绍 9
3.2 《声入人心》现象分析 10
3.2.1节目收视、反响 10
3.2.2节目调查报告 10
3.2.3节目带来的影响 11
3.3《声入人心》中,美声唱法与流行歌曲结合的实例 12
3.3.1 《那个男人》简介 12
3.3.2 歌曲中美声技巧的运用 13
4.美声唱法融入到流行歌曲的现实意义 14
4.1欣赏意义 14
4.2教学意义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1.美声唱法的概述
1.1美声唱法的简介
美声唱法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美声唱法的生命力达到了巅峰状态。这是一种通过对人体结构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得出的发声方法。它的音色优美、自如、松弛,仿佛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它能够赋予音乐作品更加强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将歌曲的情感丰富的演绎出来。美声唱法发展到如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全世界诸多从事与声乐相关的工作者都在这期间努力寻求更加科学完善的发声方法,为宣扬美声艺术而努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这样拥有着雄厚历史底蕴的歌唱方法逐渐完善,并走向大众,实则为世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艺术文化中的瑰宝。
1.2美声唱法的特点
从演唱效果上来说,美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混声唱法,音域宽广统一。美声拥有独特的艺术音响效果,其重要原因是歌者能完美运用混声,也就是将真假声有机结合进行歌唱。学会混声唱法也是歌手拥有宽广音域的前提条件。歌唱时,歌手要保持良好的气息,训练好声区的转换,做到自然流畅,以便统一各个声区。通过训练,许多美声手的音域能够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一些花腔女高音和更优秀的歌手能够达到三个八度,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演唱者在歌唱时,能够根据旋律走向随心所欲的控制高低音,并且音质稳定、音色优美,这就是经过混声训练的成果。二、音色具有金属感,极具穿透力。优秀的歌手能够自如的掌控音量和力度。而歌声音量由声带振动的强弱所控制。声带位于喉头中心位置,因此歌唱时必须将喉头打开,硬软颚提起,让它处于正确的歌唱状态。人们在主动的控制声带振动,发出优美的音色。声音之后会经过共鸣腔体来放大音量,最后在头腔处发出,产生强有力的穿透力。好的美声歌手在演唱时不需要用到话筒也能让观众听清歌手声振玉林般的歌声,被其强大的演唱功力所折服。三、共鸣强大,气势磅礴。当人们欣赏美声现场歌唱时,会发现声音饱满、圆润,比其他唱法更有质感。这就在于它的唱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共鸣腔体的运用非常讲究。演唱者要在歌唱时将所有的共鸣腔体有机结合,变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应对不同声区的转换。在美声唱法中,唱高音时主要以头腔共鸣为主;唱中音时主要以口腔共鸣为主;唱低音时主要以胸腔共鸣为主。这样就能获得非常丰满的音质,在一些高水平的表演中,美声演唱家与大型管弦乐队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能造就气势磅礴的视听效果,令观众们叹为观止。
1.3美声唱法在国内传播的现状及原因
在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和美声作品开始正式的传入我国,除了一些“海归”派和通过外籍去传教的人们能够欣赏外国歌曲,其他中国本土百姓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并不懂得欣赏得来这种从异国他乡传来的艺术形式,因此美声遭到了一些“冷眼”对待。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我国经济开始不断发展,我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加上在国外留学的音乐家们回到中国,比如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给美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美声唱法也首次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的娱乐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音乐在大众娱乐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古典唱法随着时代发展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发声方法,并创作了许多以中国人为主的美声作品,它们作为美声唱法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载体,帮助美声更好的进入大众视野。
尽管如此,在传播上仍然被许多因素限制。
在关于音乐类型在中国市场受欢迎程度的调查中显示:通俗唱法的受欢迎度为66%,民族唱法的受欢迎度为28%,而美声唱法的受欢迎度仅仅只有6%,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美声专业的学生和音乐家们。由此可以得知,美声的受欢迎程度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成正比。即使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年代,娱乐文化百花齐放、大放异彩,音乐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但美声的传播率和受众率仍然很低。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发展时间较相对较短。美声在欧洲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但进入我国的时间只有一百多年。我国对于美声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但因为发展时间不长,受众体基数不大,所以造成发展速度偏慢,对美声进入大众视野造成了一些阻碍。二、历史背景文化的差异。中国与意大利相距甚远,首先两国之间的母语习惯存在巨大差距,中国人无法听懂外语,自然也难以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所以中国人对纯正的美声作品印象“曲高和寡”。其次两国人民的艺术审美也存在偏差,中国人相对来说更加喜欢灵巧、细腻、婉转的歌曲,但美声作品听上去浑厚、结实。三、美声唱法的专业性较高,难度较大。学习美声需要长时间在专业人士的科学指导,不如流行音乐朗朗上口,张口即来。四、新媒体时代,娱乐内容百花齐放,以美声为主的形式内容却鲜少出现在屏幕上。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进中,人类工作之余的放松方式多是以新媒体观看为主,在内容的选择上非常广泛,而美声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却缺乏了符合当今时代的娱乐感,难以吸引观众。通过分析思考,笔者认为前两点都是美声本身的历史因素,难以在短时间范围内解决。因此传统音乐传播上如何在新媒体潮流下创新、改进本身显得尤为重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