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顺县砂坝镇土家族哭嫁歌音乐分析和文化阐释
湖南省永顺县砂坝镇土家族哭嫁歌音乐分析和文化阐释[20191218144046]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哭嫁歌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民族婚俗文化过程中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湖南湘西永顺县砂坝镇的哭嫁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本文探究了砂坝镇婚礼过程中哭嫁歌出现的环节,哭嫁歌唱词和音乐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歌是当地女性对自己身份地位的重要宣扬,哭嫁歌的音乐结构松散,句式稳定。本文还针对哭嫁歌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哭嫁歌风格艺术特征结构
目 录
一、绪论 1
(一)课题来源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3
1.研究现状 3
2.研究方法 4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与分布 4
(一)历史 4
1.民间口传 4
2.典籍记载 5
(二)分布 5
1.土家族哭嫁歌全国各地分布 6
2.土家族哭嫁歌在湖南分布 6
3.湖南省永顺县砂坝镇哭嫁歌的概况 7
三、永顺县砂坝镇哭嫁歌的应用场合 8
(一)帮忙酒 9
1.女方 9
2.男方 10
(二)戴花酒 10
1.女方 11
2.男方 12
(三)正酒 13
1.女方 13
2.男方 14
四、砂坝镇哭嫁歌的内容 15
(一)唱词 15
1.女对父母 15
2.女对兄嫂姊妹 17
3.女骂媒人 20
(二)曲调 21
1.砂坝镇哭嫁歌旋律的音高特点 22
2.砂坝镇哭嫁歌旋律的节奏特点 23
3.砂坝镇哭嫁歌的结构特点 25
4.砂坝镇哭嫁歌旋律的审美趣味 26
五、砂坝哭嫁歌的意义探析 27
(一)女性角度 27
(二)历史价值 28
六、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 29
(一)政府的作用 29
(二)民间的力量 30
(三)措施与政策建议 30
七、结束语 31
参考文献 32
附录1湖南省永顺县砂坝镇婚礼流程 33
附录2与砂坝镇土家族哭嫁歌相关的照片 39
致 谢 41
一、绪论
(一)课题来源
我是一民少数民族姑娘,从小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湘西。湘西属于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而我则生活湘西的一个小镇上—砂坝镇。虽然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区域,但是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一点都不了解,也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大四了,开始思考自己论文题目了,我心里想,何不研究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让别人更加的了解我的家乡。我思索了很久,决定研究关于我们砂坝镇土家族的哭嫁歌。
在寒假,我利用空余时间与我们镇上的大学生联谊会会长彭英家走访了我们镇上的一些老人,这次的走访让我深受震撼,原来我生活的小镇它有这么多悠久的历史。从彭继秀老人口中得知了我们镇上最原始的流传的婚礼习俗以及哭嫁的相关背景。我们还采访了严家旺老人,他已经84高寿了,他年轻的时候是我们土家族婚礼的“司仪”,从他讲诉中我看到了我们最初婚礼的样子,那种忙碌的喜悦。
从走访后我发现永顺县砂坝镇的哭嫁歌并没有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这一片的研究属于空白。所以永顺县砂坝镇的哭嫁歌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当时我们也去了县城查询相关的资料信息,原来我们土家族哭嫁歌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查看过其它地区如:湖北土家族哭嫁歌的现状和它的一些发展,那么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的土家族哭嫁歌又是怎样的一个现状呢?哭嫁歌是以歌唱的形式来传播,它的音乐特点和内在的文化都是相关联的,并且在传播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这一深入研究的困难,正因为这样我才更要研究这一内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湖南湘西土家族历史文化悠久,据历史记载,秦汉时已有土家人活动的痕迹,其后,土家人以骁勇善战而著称。至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加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这里有劳动歌(挖土歌 采茶歌 划船号子 农民生产歌等);仪式歌(摆手舞 哭嫁歌 拦门歌 送茶歌 上梁歌 祝寿歌等);情歌(毛毛小路尽是岩 恋姐莫恋河那边);生活歌(十月怀胎 媳妇苦 穷人苦 可怜歌等)。其中哭嫁歌历史悠久,至今在湘西、鄂西等土家族分布的地区广泛传存,并且很荣幸的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
永顺是湘西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这里有老司城,湘西土家族数代统治者(土司)都将永顺设为政治中心。因此,永顺在湘西土家族中地位极高。砂坝是永顺重要的集镇,据砂坝镇地方文史工作者覃远贵介绍,相传土司有一员大将,在砂坝建立了三洞,相当于三个行政辖区,自此以后,砂坝开始繁荣。
哭嫁歌,是在新娘出嫁时唱的歌曲,小时候喜欢喝喜酒,每当看到美丽幸福的新娘子在出嫁前天和家人朋友抱着哭,那是就想:为什么结婚这么高兴的事儿要哭呢?少数民族很介意在喜庆的日子流眼泪,可为什么结婚的时候要这样哭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深奥的东西?
带着这样的疑惑,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后,我认为该研究起码有两点意义:
一、研究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这可以让人们更加的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对于土家族哭嫁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很有必要。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哭嫁似乎少了很多。有些甚至不哭了。难道这一习俗就这样没了?哭嫁歌的歌谱文字记载很少,都是听别人唱,这样口口相传的。现在新婚的新娘子不再是哭嫁了,而更多的是自己的小姐妹陪伴,或者直接去酒店办婚礼,那么哭嫁也随着这样的形式似乎在慢慢的消失。因此,研究哭嫁也有保存我们民族记忆的作用。
二、研究永顺县哭嫁歌,可以更为深入地探究土家族的民族特性,而砂坝镇的哭嫁歌在当前有关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文献中尚未出现,具有补白意义。
因此,本研究,一方面试图弄清楚永顺县砂坝镇嫁歌的音乐形态,即唱了什么?怎么唱的问题,也试图讲述一些追溯哭嫁歌生产的文化背景问题,即“为什么”唱的问题。 结合与其它地区的哭嫁歌音乐形态和文化背景的比较,寻找永顺县砂坝镇哭嫁歌在音乐上和文化生成的背景上的独特之处。
(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1.研究现状
土家族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带有浓郁的土家风味。国内外对于土家族哭嫁歌的记载和研究还是很少的。
与本课题相关的、有关湖南的哭嫁歌文献有:地方出土的“永顺县民间文学三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故事集成、谜语集成)中的“歌谣集成”,它主要记载了关于我们永顺县民间的“歌谣”,还附属了少部分歌谣的曲谱。湖南吉首大学张茜西的《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及传承》(科技风,2010年11月)一文主要涉及四部分内容:一 音乐结构和歌唱形式 二 旋律结构和变化 三 歌词结构和内容 四 腔调特点及声音运用。它是从哭嫁歌的旋律的结构和变化、歌词结构和内容、还有传承和做好传承来研究,这也清晰的展示了我们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与本课题间接相关的,如湖北地区哭嫁歌的文献有:
余霞的《鄂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主体心里分析》(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期),这篇文字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研究哭嫁歌,表达他们情感宣泄背后的心理基础;余霞和钟年的《女性文化角色心理与生命史》(湖北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这篇文章从一 女性角色与女性文化; 二 仪式中的角色心理; 三 社会文化变迁与女性生命史等三方面进行研究。该文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哭嫁歌的历史与文化,这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女性的地位变化;社会制度的变革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应变化,它们要求建立与新的秩序相适应的新角色规范体系,女性的角色身份没有变,但其内涵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另外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哭嫁歌的文献有:彭林绪的《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一大特色文化,而这篇文章从土家族这一特色婚姻来描写哭嫁歌,他写到:一 历史的血缘 二 土司时期的骨种婚姻 三 改土归流以后的婚俗封建化 四 婚姻科学化与法制化。从而也可看出从封建时期的婚姻到现在社会主义的婚姻仪式变化。也从中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知,湖南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特别是永顺县哭嫁歌的研究文献还是很欠缺。但是“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湖南永顺县独特历史和文化与其它地区的哭嫁歌是截然不同的,砂坝哭嫁歌具有它特有与其它地区不一样的文化和音乐形式,因此需要继续研究。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哭嫁歌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民族婚俗文化过程中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湖南湘西永顺县砂坝镇的哭嫁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本文探究了砂坝镇婚礼过程中哭嫁歌出现的环节,哭嫁歌唱词和音乐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歌是当地女性对自己身份地位的重要宣扬,哭嫁歌的音乐结构松散,句式稳定。本文还针对哭嫁歌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哭嫁歌风格艺术特征结构
目 录
一、绪论 1
(一)课题来源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3
1.研究现状 3
2.研究方法 4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与分布 4
(一)历史 4
1.民间口传 4
2.典籍记载 5
(二)分布 5
1.土家族哭嫁歌全国各地分布 6
2.土家族哭嫁歌在湖南分布 6
3.湖南省永顺县砂坝镇哭嫁歌的概况 7
三、永顺县砂坝镇哭嫁歌的应用场合 8
(一)帮忙酒 9
1.女方 9
2.男方 10
(二)戴花酒 10
1.女方 11
2.男方 12
(三)正酒 13
1.女方 13
2.男方 14
四、砂坝镇哭嫁歌的内容 15
(一)唱词 15
1.女对父母 15
2.女对兄嫂姊妹 17
3.女骂媒人 20
(二)曲调 21
1.砂坝镇哭嫁歌旋律的音高特点 22
2.砂坝镇哭嫁歌旋律的节奏特点 23
3.砂坝镇哭嫁歌的结构特点 25
4.砂坝镇哭嫁歌旋律的审美趣味 26
五、砂坝哭嫁歌的意义探析 27
(一)女性角度 27
(二)历史价值 28
六、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 29
(一)政府的作用 29
(二)民间的力量 30
(三)措施与政策建议 30
七、结束语 31
参考文献 32
附录1湖南省永顺县砂坝镇婚礼流程 33
附录2与砂坝镇土家族哭嫁歌相关的照片 39
致 谢 41
一、绪论
(一)课题来源
我是一民少数民族姑娘,从小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湘西。湘西属于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而我则生活湘西的一个小镇上—砂坝镇。虽然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区域,但是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一点都不了解,也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大四了,开始思考自己论文题目了,我心里想,何不研究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让别人更加的了解我的家乡。我思索了很久,决定研究关于我们砂坝镇土家族的哭嫁歌。
在寒假,我利用空余时间与我们镇上的大学生联谊会会长彭英家走访了我们镇上的一些老人,这次的走访让我深受震撼,原来我生活的小镇它有这么多悠久的历史。从彭继秀老人口中得知了我们镇上最原始的流传的婚礼习俗以及哭嫁的相关背景。我们还采访了严家旺老人,他已经84高寿了,他年轻的时候是我们土家族婚礼的“司仪”,从他讲诉中我看到了我们最初婚礼的样子,那种忙碌的喜悦。
从走访后我发现永顺县砂坝镇的哭嫁歌并没有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这一片的研究属于空白。所以永顺县砂坝镇的哭嫁歌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当时我们也去了县城查询相关的资料信息,原来我们土家族哭嫁歌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查看过其它地区如:湖北土家族哭嫁歌的现状和它的一些发展,那么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的土家族哭嫁歌又是怎样的一个现状呢?哭嫁歌是以歌唱的形式来传播,它的音乐特点和内在的文化都是相关联的,并且在传播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这一深入研究的困难,正因为这样我才更要研究这一内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湖南湘西土家族历史文化悠久,据历史记载,秦汉时已有土家人活动的痕迹,其后,土家人以骁勇善战而著称。至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加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这里有劳动歌(挖土歌 采茶歌 划船号子 农民生产歌等);仪式歌(摆手舞 哭嫁歌 拦门歌 送茶歌 上梁歌 祝寿歌等);情歌(毛毛小路尽是岩 恋姐莫恋河那边);生活歌(十月怀胎 媳妇苦 穷人苦 可怜歌等)。其中哭嫁歌历史悠久,至今在湘西、鄂西等土家族分布的地区广泛传存,并且很荣幸的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
永顺是湘西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这里有老司城,湘西土家族数代统治者(土司)都将永顺设为政治中心。因此,永顺在湘西土家族中地位极高。砂坝是永顺重要的集镇,据砂坝镇地方文史工作者覃远贵介绍,相传土司有一员大将,在砂坝建立了三洞,相当于三个行政辖区,自此以后,砂坝开始繁荣。
哭嫁歌,是在新娘出嫁时唱的歌曲,小时候喜欢喝喜酒,每当看到美丽幸福的新娘子在出嫁前天和家人朋友抱着哭,那是就想:为什么结婚这么高兴的事儿要哭呢?少数民族很介意在喜庆的日子流眼泪,可为什么结婚的时候要这样哭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深奥的东西?
带着这样的疑惑,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后,我认为该研究起码有两点意义:
一、研究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这可以让人们更加的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对于土家族哭嫁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很有必要。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哭嫁似乎少了很多。有些甚至不哭了。难道这一习俗就这样没了?哭嫁歌的歌谱文字记载很少,都是听别人唱,这样口口相传的。现在新婚的新娘子不再是哭嫁了,而更多的是自己的小姐妹陪伴,或者直接去酒店办婚礼,那么哭嫁也随着这样的形式似乎在慢慢的消失。因此,研究哭嫁也有保存我们民族记忆的作用。
二、研究永顺县哭嫁歌,可以更为深入地探究土家族的民族特性,而砂坝镇的哭嫁歌在当前有关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文献中尚未出现,具有补白意义。
因此,本研究,一方面试图弄清楚永顺县砂坝镇嫁歌的音乐形态,即唱了什么?怎么唱的问题,也试图讲述一些追溯哭嫁歌生产的文化背景问题,即“为什么”唱的问题。 结合与其它地区的哭嫁歌音乐形态和文化背景的比较,寻找永顺县砂坝镇哭嫁歌在音乐上和文化生成的背景上的独特之处。
(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1.研究现状
土家族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带有浓郁的土家风味。国内外对于土家族哭嫁歌的记载和研究还是很少的。
与本课题相关的、有关湖南的哭嫁歌文献有:地方出土的“永顺县民间文学三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故事集成、谜语集成)中的“歌谣集成”,它主要记载了关于我们永顺县民间的“歌谣”,还附属了少部分歌谣的曲谱。湖南吉首大学张茜西的《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及传承》(科技风,2010年11月)一文主要涉及四部分内容:一 音乐结构和歌唱形式 二 旋律结构和变化 三 歌词结构和内容 四 腔调特点及声音运用。它是从哭嫁歌的旋律的结构和变化、歌词结构和内容、还有传承和做好传承来研究,这也清晰的展示了我们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与本课题间接相关的,如湖北地区哭嫁歌的文献有:
余霞的《鄂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主体心里分析》(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期),这篇文字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研究哭嫁歌,表达他们情感宣泄背后的心理基础;余霞和钟年的《女性文化角色心理与生命史》(湖北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这篇文章从一 女性角色与女性文化; 二 仪式中的角色心理; 三 社会文化变迁与女性生命史等三方面进行研究。该文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哭嫁歌的历史与文化,这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女性的地位变化;社会制度的变革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应变化,它们要求建立与新的秩序相适应的新角色规范体系,女性的角色身份没有变,但其内涵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另外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哭嫁歌的文献有:彭林绪的《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一大特色文化,而这篇文章从土家族这一特色婚姻来描写哭嫁歌,他写到:一 历史的血缘 二 土司时期的骨种婚姻 三 改土归流以后的婚俗封建化 四 婚姻科学化与法制化。从而也可看出从封建时期的婚姻到现在社会主义的婚姻仪式变化。也从中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知,湖南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特别是永顺县哭嫁歌的研究文献还是很欠缺。但是“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湖南永顺县独特历史和文化与其它地区的哭嫁歌是截然不同的,砂坝哭嫁歌具有它特有与其它地区不一样的文化和音乐形式,因此需要继续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