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2
1 国内外研究回顾 2
1.1 家庭农场的内涵研究 2
1.2 家庭农场发展可行性的研究 2
1.3 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大小的研究 2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3
2.1 基本概念 3
2.1.2 概念辨析 3
2.2 相关理论 4
2.2.1 规模经济 4
2.2.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4
3 泗洪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 4
3.1 泗洪县概况 4
3.2 泗洪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4
3.2.1 家庭农场基本信息 4
3.2.2 家庭农场土地情况 6
3.2.3 家庭农场经营情况 7
4 江苏省县域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问题分析 8
4.1 制约因素 8
4.1.1 资金不足 8
4.1.2 政策扶持补贴力度不够 8
4.1.3 土地流转难且利用率低 8
4.2 存在问题 8
4.2.1 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8
4.2.2 家庭农场经营方式单调 8
4.2.3 家庭农场农产品缺少品牌效应 9
5 江苏省县域家庭农场发展对策建议 9
5.1 提供发展资金,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 9
5.2 加强政府扶持和提高财政补贴 9
5.3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农场主综合素质 9
5.4 规范土地流转机制 10
5.5 改进家庭农场农产品营销策略 10
6 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江苏省县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泗洪县为例
引言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回顾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家庭农场的内涵研究
家庭农场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国内外官方以及学术界对于它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国外农业部门一般都有较明确的概念,比如美国认为家庭农场就是单纯由家庭成员组成而不存在雇佣关系的法人或合作组织的农场;俄罗斯的《家庭农场法》规定,家庭农场是享有法人权利的独立生产经营主体。
1.2 家庭农场发展可行性的研究
结合目前国情而言,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缺陷日益暴露,已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需求。王春来[4]认为,在现阶段发展家庭农场,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适度的规模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粮食供给的稳定性,有助于实现我国农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王建华,李俏[5]认为初具规模的家庭农场贴近农民生活,更有利于农民接受了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现代经营模式促进了现代农业落地生根,农产品生产与农业多功能发展,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岳正华,杨建利[6]认为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高强,刘同山,孔祥智等[2]认为家庭农场兼备了家庭模式和企业经营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的不足,有利于城镇化发展与美丽乡村的建设。
1.3 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大小的研究
在国外,不少学者赞同适度规模经营。如Hall和LeVeen[7]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农场规模时发现,中等规模相比于其他规模的农场在成本上更节约。Anne Booth & R.M.Sundrum[8]认为农场经营必须有一个适度的经营规模才能取得最高的单位面积产出,过大和过小都不行。在中国,大多数学者也赞同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化,但“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越大,是否效益就越好,家庭农场最合适的规模是多大”,是学术界探讨的和农场主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于家庭农场的规模,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孙中华[9]等不少学者认为应当明确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上限和下限,如郭熙保[10]在《“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一文中提出100至300亩左右的经营耕地面积是适合家庭农场的规模标准。胡桂芳[11]建议国家指导家庭农场认定时,只需要提出适度原则,没有必要确定最低或者最高规模,放宽适当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具体发展规模。袁赛男[12]更偏向于后者的观点,认为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不是绝对的,可以参照农业部对适度规模的划分标准,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现状,产业发展差异,土地资源质量,劳动力水平等因素来确定适度经营规模。朱启臻教授在中国农大的演讲中则提出,家庭农场的规模下限,能养活全家,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即可,上限是生计的标准,上限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家庭成员可经营的最大面积。
家庭农场虽已成为中央及政府、学术界热议的问题,但现有的研究都还停留在概括性、议论性的文章,缺乏从系统的学科角度进行的理论实践研究。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是指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等生产资料以家庭为单位分包给农户经营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和过分单调的生产方式,从起初土地收益权、处置权都归集体所有,到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进行生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家庭农场,是指农户以家庭成员为主劳动力,以土地适度规模化为基础,利用家庭自有生产工具、设备和资金,在宅基地、承包、租用或其他形式占有的土地上,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需求,规模集约商品化经营获得主要收入维持家庭开支的新型农业主体。
2.1.2 概念辨析
(1)家庭农场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比较
而家庭农场的土地则是通过与土地流转户之间通过一定的契约形式租赁承包,经营规模相比较传统农户来说大一些,一般也会有一定数量的临时雇佣劳动力,生产的产品主要以迎合市场需求为主,而非完全的自给自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