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催化过硫酸钠降解刚果红的研究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1 化学试剂 21.1.2 实验仪器 21. 2 实验装置 21.3 分析方法 31.3.1 样品刚果红浓度的测定 31.3.2 反应过程中各参数的测定 31.3.3 活性中间物质的验证 31.4 实验步骤 32 结果与分析 32. 1 刚果红标准工作曲线的测定 32. 2 对比实验 42.2.1不同生物炭催化效果的比较 42.2.2不同粒径水稻炭催化降解刚果红效果的比较 42

生物被膜的提取及官能组分分析

生物被膜(biofilms,BF)是菌体及其分泌的多聚物积聚而形成的菌落膜样物,是菌体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理解被膜的环境行为,必须对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质的物化属性进行深入探讨。从1978年Costerton开创生物被膜这个概念以来,相关课题就一直处于热门状态。近年来各类污染日益严重,人们防范与治理的意识也逐渐加强,认识到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性。虽然生物被膜会保护致病菌,使其具有抗药性,但其也有积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

用于水中大肠杆菌孔雀石绿和pb2+的无机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附件)

近些年,大肠杆菌、孔雀石绿、Pb2+对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如何高效去除这些污染物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吸附法由于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介绍用于高效去除水中大肠杆菌、孔雀石绿、Pb2+的三种无机磷酸盐系磁性复合纳米材料和Fe3O4亚微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去除特性及机理探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分别用溶剂热和水热法制备Fe3O4亚微米颗粒和三种无机磷酸系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磁性磷酸钡(FB)、磁性磷酸锶(FS)、磁性磷酸锶钡(FSB)并对其形貌进行表征。系统地研究三种磁性复合纳

硅胶协同纳米锌去除水体砷的研究

目前,根据国内外的报道来说,去除砷污染物的措施主要可分类为吸附法(也称混凝法)、直接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反渗透法、生物法等多种方法。本课题研究了单独纳米零价锌、单独纳米硅胶以及纳米硅胶协同纳米锌三种不同体系对砷(As(III))的去除效果,同时探究了纳米锌用量、纳米硅胶用量、As(III)的浓度以及溶液初始pH对于纳米硅胶协同纳米锌去除As(III)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独nZVZ对砷的去除效果有限,因为单独nZVZ在水中易发生团聚和钝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单独nSG对砷几乎无吸附作用。纳米硅胶

纳米硅胶协同锌粉降解偶氮染料刚果红

现如今工业废水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现代印染工业中流失的染料。刚果红染料在生产使用中流失程度大,进入水体后的危害程度也巨大,本实验通过批量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单独锌粉(Zn0)以及纳米硅胶(nSG)协同锌粉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刚果红(CR)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微米锌粉的投加量、体系的初始 pH 值、刚果红的初始浓度等。纳米硅胶在体系中主要承担负载和分散锌粉的作用,在 25 ℃,pH=4 时投加 0.5 g/L 微米锌,2 g/L 纳米硅胶时50 mg/L的刚果红溶液

聚合物纳米颗粒用于电致化学发光检测

电致化学发光(ECL)是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发光相结合的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是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纳米复合材料,尤其是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电致化学发光领域中的应用受到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本论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检测DNA的新型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电致化学发光(ECL)-双极电极(BPE)系统,具有简便、灵敏度高的特点。该体系以铂丝电极作为驱动电极,由ITO电极和具有两个储液池的PDMS组成。首先将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

胺基二氯硅烷与氮杂环卡宾的反应性研究

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含不饱和硅原子的化学研究,引起了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包含硅烯和含硅多重键化合物。我们探究了胺基二氯硅烷与氮杂环卡宾(NHC)的反应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并探究了不同的氮杂环卡宾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硅烯是卡宾的重元素类似物,含有两个孤对电子的高活性中间体。为了探究空间结构对氮杂环卡宾配位的硅烯与氮杂环卡宾反应的影响,我们做了较大位阻的氮杂环卡宾和硅烯的反应。硅烯作为有机硅化合物中重要的中间体,对硅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有机硅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对于定向合成有机硅化合物有重要意义。

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复配产品(可湿性粉剂)质量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与优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操作条件,建立一次性定性定量分析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有效成分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选用以GraceSmart RP C18、5μm为填料的色谱柱、甲醇:乙腈:水=30:40:30(V/V)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在紫外检测波长为240nm条件下,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分别在2.5~80mg/L、2.5~160mg/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此色谱条件下,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复配可湿性粉剂的含量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其他各项指标都符合工艺设计要求。

荧光猝灭法研究生物被膜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被膜(又称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微生物新陈代谢时分泌或细胞裂解释放的一类大分子有机物的总称,由于其拥有絮凝性能、沉降性能、脱水性能和吸附性能等特性,在环境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荧光滴定的方法来研究不同pH值下,Ca离子、Cu离子、Cd离子、Al离子、Zn离子对EPS荧光光谱特征的影响,从实验数据中推测出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pH值对荧光猝灭影响不同,同时对不同离子的影响也不同。此外,由荧光峰的波长变化中可表明不

莠去津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积累

本文以莠去津(atrazine)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的薄层层析和土壤柱淋溶实验,以分析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积累行为。采用了丙酮水=31反复3次从土壤中提取,旋去丙酮后用石油醚萃取残留水相中的药品,旋干完成药品富集,最后用色谱甲醇进行定容,高效液相色谱进样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莠去津在土壤中比移值(Rf)达0.41,其迁移性强;土壤柱实验中农药基本完全随水淋溶,表明其淋溶性强;又因其性质稳定,不易发生降解,在土壤表层易发生积累。本次实验方法科学可行,实验研究结果为评价莠去津对生态环境和非把标生物的潜在威胁提供

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化学氧化修复研究

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化学高级氧化修复技术因其氧化能力强、修复效率高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某化工企业搬迁后遗留的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化学高级氧化实验来降低DEHP的污染。先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出污染土壤中DEHP的全量。再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研究氧化剂种类、氧化剂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污染土样中DEHP降解效率的影响,并对DEHP降解动力学进行拟合,比较不同温度下DEHP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在土壤溶液pH值为8.06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