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济宁滨湖街道为例

年 月 日 摘 要社区规划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构成,合理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城市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城市社区慢慢发展成为区别于以往传统社区的新建社区,主要特点是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逐步增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为政府城市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济宁市滨湖街道为例,从三方面入手,通过实地调查、相关部门访谈及居民调查等途径,结合前期所搜集的相关文献材料,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运用政治学与行政学及社会工作等相关知识,全面分析了济宁市滨湖街道新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使用情况、规划设计以及居民满意程度,发现在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分析了影响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因素如经济因素、居住人口因素等,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理论方面,填补了目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研究相关资料,在实践上,本文有助于新建社区建设、管理,从而推动社区治理能力
目 录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 1
(三)研究意义 2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2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3
(六)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4
一、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5
(一)基本概念及相关内容阐释 5
?(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理论基础 5
二、滨湖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的实证分析 7
(一)滨湖街道概况 7
(二)调查结果 7
(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8
三、针对滨湖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12
(一)设施规划层级与行政管理对接 12
(二)制定与时俱进的设施配置标准 12
(三)设施按功能分类移交相关机构管理 12
(四)加强政府支持协调多方利益 13
四、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一: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17
致谢 21
绪论
社区是社区居民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利益平台。一个完善的社区需要以多种方式加以建设。在社区公共设施配置方面,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居民参与,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中要加强社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全方位满足居民的行为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进一步使居民产生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够建设真正人性化的社区环境,达到人与社区环境的和谐。
(一)研究背景
十三五初期,国家民政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发文、旨在全面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目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所发现的不足之处,争取到十三五后期,能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全面覆盖、分级分类、便利高效。
社区治理与其应与社区人口规模、结构、社区面积等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社区建设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以及缺乏对居民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理性的研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从居民的实践需求出发。区别于建设较早的传统社区,近年来的新建社区越来越注重社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因此,本文从新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入手,通过调查研究现状来进一步分析研究目前新建社区治理水平,进而讨论如何更好的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而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二)研究目的
自十三五以来,社区治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社区工作发展迅速,众多新建社区兴起,相关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不少学者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对新建社区的资料还有所不足,因此,从该角度出发是相关研究的创新之举,利用政治学与社会工作专业背景进行研究分析,并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其它研究提供资料借鉴。本次为研究新建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在,在济宁市滨湖街道展开了实地走访调查,向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与滨湖街道办事处及各社区居委会进行了访谈,对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进行总结分析,归纳了目前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多角度研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对相关政策分析的创新研究,目前理论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增强研究的串联性,提高学术的整体性,丰富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相关理论,为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提供资料借鉴和理论基础。?
2.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分析,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发展,从而使基本的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同时具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以社区内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体内容、专项设施为配套内容、各级服务网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设施规划更加成熟。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戴蒙德是国外初次提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概念的学者。在这之后,众多国外学者开始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规划等方面予以关注。自1980年后,针对设施配置研究开始对配置模式、可达性分析等进行研究。
(1) 针对公共服务设施相关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主要从设施配置的经济发展水平、覆盖范围、管理维护等方面开展研究。Nip D指出,如今有的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系统是专家、学者和规划部门为基础的,公众参与匮乏,因此他建议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的公众参与度。
(2)针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
Suárez-Vega R等由胡夫模型引出比例选择原则,建起了基于 GIS 的优化配置模型。众多学者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相关问题,得出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不断发展、分层的社会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但优化配置模式中需要考虑的多方面变量例如政策及经济发展状况与配置模式在投入使用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目前依然还没有得到解决。
(3) 针对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标准
研究者们从设施的效率、可使用性、布局、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Mc Allister提出,在配置规划中,应当同时兼顾社会公平与设施效率。Tseng M L设计了一个用来评估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运营系统测评后发现,公共服务设施绩效评估系统最为关键的标准是休闲性、覆盖性和简单性。
2.国内文献综述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我国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内众多学者就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划、空间布局、配置标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1) 配置现状研究
通过研究国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所发现的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总结配置经验,从而能够指导公共服务设施后续的规划建设。学者们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区域布局、建设规模、设施分类等方面入手,展开了分析研究。李敏纳等对国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关键特征和发展趋势开展了分析,发现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在不同区域中的差异和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有相应的重合性,不同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差异较大并且还在逐渐增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4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