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养廉银制度及其对中国廉政建设的启示(附件)

摘 要本文研究的是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启示。随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如何去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成为当务之急,廉政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雍正时期,由于当时官员腐败严重,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官员的俸禄水平不高,所以雍正帝推出了养廉银制度,它以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给付为主要内容,该制度的实行整顿了吏治,遏制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充实了国库,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是封建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养廉银制度难以长期维持,最终以失败结局。所以在当代廉政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强化权力之间的制约,同时要加强立法,依法治国,将国家置于法制的轨道上,使权力在制度和监督下运行。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养廉银制度与廉政建设 3
(一 )养廉银制度的实施进程 3
(二 )养廉银制度的成效及局限性 4
(三)养廉银制度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启示 5
结 论 8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惩治贪污腐败,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不容动摇的政治立场。纵观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的其他地方,由于统治者的贪腐,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执政党放任腐败现象蔓延而不管不顾,腐败现象必将愈加严重,发展到最后只有亡党亡国一个下场。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探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理解我国历史廉政文化传统,考察中国古代反腐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可以给我们许多的启发,便于我们利用历史经验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进程。”官僚腐败的根源是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它严重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整顿官员,通过支付高薪的方式来遏制腐败,尽管这些措施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通过对养廉银制度的研究和初步分析,联系我国的反腐现状,希望能为我国的廉政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养廉银制度的研究很多,但是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分析养廉银制度,得到更多有益启示。在国外关于养廉银制度的研究专著中,研究成果最丰硕的就是日本学者佐伯富先生,他所撰写的《清代雍正朝的养廉银研究》对养廉银制度的历史沿革,制度建立后的实施情况、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有许多独特的见地。在著作中指出“养廉银的财政的主要来源是耗羡”,这些论点是基本符合实际的。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系教授曾小萍所写的《州县官的银两:十八世纪中国清代的财政合理化改革》。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雍正时期的以火耗归公为标志和主要内容的财政改革。书中对于火耗归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认为“因为吸收了的陈规以及农业、关税收入,增加了养廉的应用,由此使得火耗归公有了成功的可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养廉银制度的研究,有冯元魁的《论清朝养廉银制度》,冯尔康所著的《雍正传》等。以上学者多认为,清朝实行养廉银制度对整顿吏治、改善财政状况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认为养廉银制度的弊端在于组织不系统,存在分配不公平的状况。进入 新世纪以来,对养廉银制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有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如陈永成所著的《论清代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及其借鉴》,陈光焱《清代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启示》等文章也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如经济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介绍了实施养廉银制度的社会现实、实施进程及整顿吏治的影响。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以清代养廉银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代的社会状况,历史背景,雍正帝的传记及养廉银制度等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养廉银制度的功过得失的分析,结合我国当代廉政建设的现状,为我国廉政建设的发展完善提供借鉴。
2.理论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政治改革家”的雍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关于反腐提出了诸多成效显著的举措,从官吏任用、考核、清查钱粮、实施养廉银政策等方面,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本文以养廉银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从养廉银制度实施的背景、主要措施及内容、所取得的成果及局限性几个方面进行评述,达到进一步认识养廉银制度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及经验教训的目的。
3.实践意义
腐败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与考验如何遏制腐败现象,并与腐败现象进行积极有效的斗争,增强廉政建设的指导性与科学性,成为反腐败进程中的重点。当今社会遇到的很多事情皆可以在古代找到类似的例子,很多的历史事件也可以为现在提供借鉴。”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史为鉴”为我国廉政建设提供了新路径。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更为切近现代,在历史推进上具有心理契合性,清代后期吏治腐败致使山河破碎,将雍正时期的反腐举措之一的养廉银制度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养廉银制度的成败得失的分析,并对当代社会的廉政建设进行科学探索。
二、养廉银制度与廉政建设
(一 )养廉银制度的实施进程
1.养廉银制度的社会背景
(1)清朝国库空虚,地方财政亏空严重,财政状况堪忧
在雍正继位前,康熙中后期国库亏空严重,财政状况愈演愈烈,亏空越来越严重,以致“库帯亏细,日不暇给”的局面,康熙对此也表示“直隶各省钱粮亏空甚多,应作何立法,使亏空之弊永远清理”并征询在京重臣和各地督抚意见,但终究因执行不力,监察无效,又阻力重重而不了了之,各省藩库钱粮亏空“或多至数十万”,“或是侵是挪,总无完补”。
(2)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自清朝建立以来,发生了多起官员巨额贪污的大案,例如,康熙五十四年十月,太原府知府被告发贪污勒索贪脏三十万两有余。康熙四十九年六月的户部堂司官等百余人贪污四十四万两。雍正五年八月,苏克济被弹劾“在山西巡抚任内,亏空、侵蚀银两达四百多万两之多,而其诈骗富户、题官受贿及一切婪脏之事,尚不在次数之内”。由于官员贪腐,导致民怨沸腾,百姓为了活路,爆发了多次起义。
(3)各级官员的俸禄水平不高,难以维持官府的开支
雍正初年时,时任浙江巡抚的李卫曾向皇帝进奏,说他到浙江任上时,除了以前家里以前就有的一些东西,其余所有消耗都是从原籍运来,包括日常支出总花费近万两,陈述其无财力支撑用度。李卫作为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廉吏,其俸禄尚且难以维持日常,其他官员自不必说。从这可以看出官员的收入是难以维持其日常生活开销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21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