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镇三代同堂的孝道路径探究(附件)【字数:17354】

摘 要摘 要中华文化以“孝”为人最起码的品质。儒家文化认为,孝道包括珍爱生命、尊祖敬宗、善事父母、传宗接代。父母为子女承担责任,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老敬老”、“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广为流传。进入现代后,孝道也就仅指一个家庭中的孝道。现代社会的变迁,使原本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逐渐走向衰落,家庭观念意识和孝道伦理淡薄。近年来的家庭孝道纠纷案层出不穷,不孝之现象普遍。三代同堂极其少见,“4-2-1”家庭结构使青年夫妇压力巨大,孝道传统难以为继。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冲突化解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三世同堂,儿孙绕膝,仍然是无数老人的梦想。关键词三代同堂 ;孝道 ;养老
目 录
0 引言 1
1 核心概念及解析 2
1.1 三代同堂 2
1.2 孝道 2
2 “三代同堂”孝道模式的理论基础 5
2.1 伦理政治的影响 5
2.2 小农经济的影响 6
3 现代城镇“三代同堂”孝道的案例分析 7
3.1 城镇居民生活模式状况简述 7
3.2 城镇居民生活模式的现状及典型案例 8
4 对我国孝道路径的展望 12
4.1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 12
4.2 “亲亲相聚,养老以终”的展望 12
结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现代城镇“三代同堂”的孝道路径探究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满足了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入城市,老人与儿童守村的现象层出不穷;城镇居民社会观念的转变,使人们更愿意在成家立业后选择独立生活,传统三代同堂式幸福美满的大家庭逐渐被取代,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在孤单寂寞中度过;城镇“上班族”压力不断增大,孝敬父母变得有心无力;多数子女只关注老人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日渐忽略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使现代城镇中的传统三代同堂模式消失的更为迅速。由此看来,探讨现代城镇“三代同堂”的孝道路径,让“亲亲相聚、奉老以终”的传统得以延续和传承,在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意义。
孝,乃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儒家文化之核心。在传统社会中,孝道对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城镇中,传统的三代同堂模式逐渐消失,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凄惨,孤独终老,死也无人所知。如此之景象,彻底让人们丧失了生命的意义与对生命的信心。对“三代同堂”之当代形式的研究,可以找到现代化社会中“隔代不隔心、养老、敬老、奉老、爱老”之孝道传统的现实路径。
传统“三代同堂”式的孝道是孝道伦理和家庭美德精神的契合。传统孝道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衰落,原因主要有: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成员的流动及价值观的影响,使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遭受挫折;二、独生子女成家后,两个人要承担四位老人的养老、生活需要及精神慰藉,负担过重;三、家庭成员的两地分居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对家庭养老提出了新的难题;四、现代城镇中各类因素的改变也使传统的三代同堂模式不再真正适应城市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寻找出一个与现代相适应的家庭结构,创建一个新型的家庭生活模式,使我国优良的孝道伦理得以传承。
1 核心概念及解析
1.1 三代同堂
中国的家庭模式被社会学家分为三类:核心家庭,由父辈和未成年的子女两代人构成;主干家庭,由老人、父辈及其子女构成三代人构成;扩大家庭,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扩大家庭曾经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用“子孙满堂”来表达家庭的成功和幸福[1]。但实际情况中,扩大家庭只存在于极少数的世族门阀中,绝大数的家庭都是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的小家庭。而主干家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代同堂”,或称“三世同堂”,是“累世同堂”中的一种形式,由祖辈、父辈、孙辈三代构成。这种家庭形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赡养老人和抚育幼儿两方面。由于此类家庭中的父辈正值中年,处于从事生产劳动旺盛期,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养家糊口的顶梁柱,因而较为具备赡养老人的条件和能力。而对于老人来讲,还可以帮助家庭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在家庭发挥 “余热”。当然,这种家庭形式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存在着复杂的家庭关系,如婆媳、兄弟、姑嫂之间关系的不协调易引发诸多矛盾,不利于家庭的长期发展。就目前城镇状况来讲,家庭居住模式共有四大类: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新型的三代同堂家庭、老人与子女单独生活且距离较远的空巢家庭、子女单独居住的家庭模式。
1.2 孝道
孝,子承爻也,善事父母也[2]。孝,是儒家、道家和墨家共同重视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认为孝道是不仅养老,更是敬老。《老子》中要求“民复孝慈”、《墨子》认为“孝,利亲也。”儒家以孝治天下。儒家认为,孝道是众德之本, 建议统治者提倡孝道,使人民忠君,以巩固统治。宋明时期“绝对父权”的孝道, 出现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权得到加强并达到顶峰,孝道成为对子女的绝对要求,子女在家庭中只有服从和尊敬。“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3]。”古语中的“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方、所习必有业”,以及“父母在,不远游”,反映的都是子女的尽孝之道。不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是极大的罪过,父母可以不严格,但子女不可以不孝。父权的严格、孝道的规范逐渐延伸为对全部老年人的尊敬,老人在家庭中由于年龄和辈份而居人之上,受人侍奉。除此之外,对待父母应当以“色难”为基本,即顺从父母应当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实意,只做表面的功夫是不能被称之为“孝”的,它既要求子女和颜悦色地对待老人,又要求子女能自觉自愿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使老人在心理上也感到愉快欣慰。
“孝”最早出现在西周文献中,主要是指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即通过祭祀逝去的祖先和延续祖先的生命来尽孝。先秦诸子都对“孝”进行了论述。孔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4]”。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5]”。儒家经典《孝经》专门对孝道进行了叙述,比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6]”。认为孝是人的本能和本分,是生来就具有的义务,倡导“以孝治天下”。《孝经》叙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五等之孝”,把“亲亲”为核心的孝推衍为“忠君”、“顺长”的准则,并叙述了居家事亲、为官事君及丧亲居哀等具体孝道规范。与儒家相比,道家则反对立“孝”为行为规范,认为孝是子女的自然情感,仁义的说教反而束缚了孝之自然,主张:“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7]”。墨家也主张事父以孝,但更突出养亲。法家韩非从法治出发讲孝,认为孝只是迫于父亲的威严而不得不做的行为。秦汉之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各个朝代不断强化孝道的地位和作用。两汉、魏晋时期,提倡“父为子纲”,“孝道”作为三纲之一被写进法律。宋朝之后,理学进一步强化了孝道的地位,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8]。”孝道被看作是天理的体现,甚至提倡“愚孝”,孝道成为封建道德的主要规范之一。至近代,有识之士开始对封建礼教(包括压制人性的绝对孝道)进行批判,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入使传统孝道开始转型。但到了现代,为人子女的孝敬仍是亘古不变的法则。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至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心怀感恩、孝敬父母。小到端茶送水,大到养生送终,行孝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日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父母,身体力行地让老人安度晚年。现代社会要发扬传统孝道的精华, 并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剔除传统的封建等级和绝对服从的因素,提倡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双向统一的父子之情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