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探索

年 月 日 摘 要根据习主席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2016年11月,《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全面的谋划了高校共青团的前进方向和改革路径。作为高校共青团的基本组成单位,团支部,它决定着高校共青团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年的思维和价值选择的改变,传统的团支部工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青年群体,表现为团支部联系青年难度加大、服务青年能力弱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以学院为目标,通过对学院18名团干部和团员进行访谈,得出解决团支部服务青年能力薄弱的主要解决方法,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育人活动为载体,以组织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四维方法,真正做到使团员青年找得到团组织,团组织为了青年团员而存在。
目 录
前 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综述 1
(四)研究方法 3
一、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梳理 5
二、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现状及原因分析 6
(一)现状 6
(二)原因分析 8
三、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的路径对策 9
(一)以青年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 9
(二)以组织建设为核心,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 9
(三)以育人活动为载体,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 9
(四)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访谈提纲 14
致 谢 15
前 言
习主席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这就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展定了调子、指了方向。2016年8月,《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拉开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改革的大幕,同年11月,《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系统全面的谋划了群团改革大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的前进方向和改革路径。作为团员青年的聚集地,高校共青团建设发展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步伐。2019年1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团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基层是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基础, 是共青团工作的主战场。同样,组成高校共青团的基本单位,也是高校里的基层团组织,也就是团支部,它同样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战场,它决定着高校共青团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高校团组织最本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问题的提出
长久以来,高校中的团组织普遍为“校团委学院团总支班级团支部”三级管理体系,这为团组织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提供了坚强的体制保障和有力的制度依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选择的改变,传统的那种垂直式的、行政化的共青团各种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青年群体,反映在高校层面,表现为学生团员意识淡薄、先进性不强,青年参与共青团活动不主动、不积极,共青团组织特别是基层团组织联系青年难度加大、服务青年能力弱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
(二)研究意义
在共青团改革的背景下,深入剖析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探索有效提升路径,对更好地落实共青团改革要求,解决基层团组织在服务青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学院为例,通过访谈了解学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现状,分析成因,最后归纳总结出能力提升路径方法。
(三)研究综述
在对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的相关研究中,论者的视角几近相同,大多数是从剖析外因入手,分析了社会大环境变革下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共青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弊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影响着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宏观上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青年自我意识增强,“有困难找组织”的意识淡化;社会转型时期,世界文化碰撞,价值观呈多元化态势,对党团威信造成了冲击,共青团服务青年的能力弱化;网络的快速渗透也将部分高校青年从现实拉到了虚拟世界,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方式难以跟得上青年。中观上,高校扩招后,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加之团的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团组织建设不完善,使得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服务青年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梳理资料中发现,对高校基层团组织的研究多夹杂在对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的论述中,而相关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为数不多的研究者用数据说明事实,但殊路同归,两种研究方法相互印证,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差强人意,表现形式多样。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不足、民主意识不强、权利与义务被忽视,基层组织工作机制不健全、缺乏制度约束,团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服务青年工作更是少之又少。杨红燕等也通过调查实证阐述了上述观点。对此不容乐观还表现在团员对班级团支部认识模糊,基层团组织对大学生团员管理教育偏于松懈、弱化,团组织活动开展数量下降、影响力不强、整体效果不佳,马慧琴、李冻生则基于江西省三所本科高校的问卷调查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李陈亚则认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和自身优势决定了必须加强组织建设,新时代背景为加强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因此提出了健全高校团组织制度,完善团组织体制建设;加强团队伍建设,强化团员意识,注重团员能力的培养;加强阵地建设,创新团组织建立模式的路径探析。
(四)研究方法
2.访谈法。以学院为访谈范围,通过一对一访谈青年工作者,团支部书记、委员,团员青年等不同群体,收集一手资料,通过获取的分析数据,对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现状及差异进行实证研究。
(1)访谈提纲的设计
访谈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了解访谈对象的相关信息以及对共青团改革的了解程度;其次是访谈对象结合自身体会,对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是访谈对象关于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现状的分析;最后是访谈对象关于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的意见建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