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域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研究(附件)

摘 要自十八大以后,农村社区治理逐步提上议程,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农村社区治理逐步步入正轨,许多农村社区治理已经初见成效。随着农村社区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社区中资源配置呈现多元化发展。互动仪式链的创始人柯林斯指出,人们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结构要素,对于社会组织来说,微观的互动仪式链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仪式是互动的一整套形式,将社区治理主体联结在一起。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单元,为了推动农村社区治理转型,促进和谐社会的继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的治理水平,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为纽带,推进农村社区互动主体互为主体性,从社区治理主体的有效行为机制、治理规范机制及治理运行和保障机制的角度加强研究,探究仪式互动和情感能量在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作用,探究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摘 要
目 录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二、互动仪式链与社区治理的理论分析
(一)互动仪式链的理论阐释
(二)社区治理的理论阐释
(三)互动仪式链与社区治理的关系阐释
三、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农村社区治理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农村社区的治理现状
(二)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三)农村社区治理不足的原因分析
四、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情感互动,推动社区组织的培育创新
(二)强化仪式参与,优化社区运行机制
(三)整合文化资本,促进社区居民文化认同
(四)加强制度保障,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 谢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逐步取得发展。农村社区发展搭建新平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步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仪式互动和情感能量在社区治理中起着重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推动作用,促进农村社区文化资本融合,提高村民仪式参与,对于把握农村社区发展规律,探索农村社区治理的新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解决我国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推进当前条件下农村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农村社区中资源配置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基于社区治理理论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重构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的角度分析农村社区治理的问题,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助推农村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2.实践意义
城乡社区是社区治理的主体,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社区的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事关社区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农村社区来说,更是起到经济助推作用。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社区治理的运行模式和规范机制尚不健全,探索农村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寻找适合当前农村社区发展的新方向,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合理选择和必然需要。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国外对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研究较早。涂尔干作为微观社会学的代表,结合宗教角度,提出仪式产生于社会群体的生活之中,产生于群体生活的固定规则之中,这些规则使得群体中的不同成员在面对不同社会现象时懂得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戈夫曼从互动的角度出发,认为仪式互动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戈夫曼指出在仪式参与中,仪式制约着参与其中的各个行为者的行为,并赋予参与者不同的符号身份,即个体在仪式的参与之中进行了自我建构。柯林斯结合时代现状,总结戈夫曼和涂尔干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仪式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仪式发生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柯林斯认为情感是互动仪式的核心组成部分,情感能量对仪式互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不同的仪式互动之中参与其中的人们可以通过互动仪式来增进情感。以情感为纽带,将仪式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整套的参与方式,柯林斯指出“互动仪式”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并彼此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柯林斯认为,在仪式互动中,高度的情感纽带形成了以仪式互动为核心的互动参与,使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互动是人们利用不同的情感交流和特定仪式参与形成的。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不同的个体投身于不同的仪式情境之中,人们通过参与这些仪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情感能量是互动的真正驱动力。简单来说,不同的仪式下人们的互动方式不尽相同。通过仪式互动,人们之间加强情感沟通,在社区治理过程参与社区各项工作,共同促进社区发展建设。在社区治理中人们通过仪式互动来增加自身的互为主体性,从而使互动仪式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焦点,从而使社区居民排除外部干扰将社区参与者组织在一起。另一方面,在高度的社会关注下,人们更加注重仪式感,互为主体性使农村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建言献策,积极做社区的管理者和建设者。
其次,国外对农村社区治理的研究起步也较早。各国治理模式虽不尽相同,但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以美国为例,美国幅员辽阔,农村社区治理主要是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政府在治理过程之中不过分约束村民自治,在美国社区治理作为促进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了不同的治理模式,从而使社区治理取得积极的进展。在农村社区,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主要采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在治理过程中不仅以政府为主导地位,村民也由治理主体转变为治理的主导,农村社区管理在多方共同参与下完成。
2.国内研究现状
在理论研究上,国内许多学者从情感能量的角度出发,王鹏认为,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的关键组成因素,在仪式互动之中,一整套的仪式以情感能量作为连接纽带和最终驱动力,将社区治理中的人作为关键因素,通过情感的纽带作用连接起来,情感能量其并非简单的指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高兴或悲伤,而是指长期的、稳定的社会情感,是一种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会互动与获得成员身份的渴求。王鹏认为农村社会资本存在着不同方面的内在张力,这些张力对农村社区治理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成为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处理好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就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发挥仪式互动的主体作用,整合农村资本,积极发挥农村资本张力,切实有效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水平。
此外,在社区治理方面我国起步也较晚。社会学研究方面著名学者郑杭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社区治理逐步成为社区发展的强有力助推作用。这使得社区治理在当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对于农村社区来说,社区治理的水平体现着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社区治理在现代化的转型下出现了许多新的境况,社会学方面许多专家都针对当前社区治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张艳国认为社区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和社区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是以社区的经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的;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水平,促进社区各方面治理水平的提高,必须要从当前社区的发展水平出发;结合经济发展条件下各社区治理能力,从实际治理情况出发,推进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建设和法治化水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2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