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政治视野中的知识分子(附件)【字数:21873】

摘 要摘 要学术与政治之关系,这一季羡林眼中的“怪圈”,是纷扰于学界尤其是知识分子间的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典型代表胡适以其理念、实践与社会影响,在中国学术与政治关系史中昭示了知识分子之于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文化视野发展中的独特功能价值。现当代社会生活呈现的全新特征正在对知识分子的知识价值及社会认同产生革命性影响。通过对我国知识分子实现状况的描述性分类与功能性揭示,可以看出,公共理性的重叠共识蕴育了知识分子形成健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方式的科学途径与正确方法。关键词知识分子;知识探求;政治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目 录
0 引言 1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0.3 研究方法与途径 3
1 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3
1.1 历史视野中的学术与政治 3
1.2 理论视野中的学术与政治 3
2 知识分子理念、实践与社会影响:思想肖像中的胡适 5
2.1 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5
2.2 文化革命与学术自由 7
2.3 以发展中国文明为使命 7
3 人文知识的社会场域与时代特色 9
3.1 现代社会生活的全新特征与知识分子的社会影响 9
3.2 社会之转变与知识分子实践的动态关联 11
3.3 知识分子的社会实践目的、实践形式 13
4 多元民主文化中的知识共识 14
4.1 多样化社会价值观念与一元化国家核心价值观整合间的冲突和矛盾 15
4.2 重叠共识在多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功能 16
4.3 知识分子形成健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方式的途径与方法 17
5 知识分子之身份定位与社会功能 18
5.1 增进公共利益的美德技能 18
5.2 提升社会文化的责任素质 19
5.3 推动公共事务的参与实践 20
结论 21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学术与政治视野中的知识分子
0引言
0.1研究目的与意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学术与政治之关系,这一季羡林眼中的“怪圈”,是纷扰于学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夹杂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知识分子之身份殊变、自身功能与社会价值一直是知识分子研究的热门议题,这一议题的核心是专业知识何以影响并成为公共意见。
本文所论述的知识分子,他们并不一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以专业知识为职业的人,而是肩负对社会事务进行理性批判和对公共领域自觉关怀的智识群体。
本课题的学术旨趣在于使政治学研究由关注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个体人格美德拓展为关注知识分子个体如何成为一个好社会成员,试图探究经由“推测、观察、分析和实验不断拓展完善”[1]的专业知识在影响公共意见的同时,作为专业知识生产者的知识分子如何保障其社会功能的,试图对知识分子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点。以学术与政治视野中的知识分子为主题的政治学研究一方面为认识知识分子社会性功能提供微观层面的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宏观层面的智力资源。
0.2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术与政治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源远流长、谱系清晰,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之死可以说是这一议题的一个真实隐喻。相关研究主要聚焦知识分子及其责任的相关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知识分子尤其是以人文为志向的学术与政治问题成为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西方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因此对研究知识分子的理论也有不同。德国知识社会学创始人卡尔曼海姆强调知识分子是自由漂浮的特殊社会阶层;葛兰西强调知识分子是与特定社会阶层及其运动相联系的“有机知识分子”;鲍曼认为现代性条件下的知识分子,他们主要是帮助人们参与真理的社会阐释者;等等。
国外学者的理论各有其特点,他们不仅关注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和社会功能,同时对于人文知识分子的道德性知识研究也很重视。大多西方学者站在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强调民主社会的知识分子应该有正义感,具备公共理性、公益心等美德。
诸如美国学者拉塞尔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将在社会责任感召下,“勇于充当群众引路人”的知识分子称为“公共知识分子”,雅各比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的知识分子称为“最后的知识分子”。在雅各比看来,现代社会发展引起的公共文化缺乏,导致知识分子被教授、高科技知识分子这样的人士所取代。美国法学家理查德A波斯纳《在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一书中强调,就“政治问题面向社会公众写作”的专业知识分子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然而面向公众写作的知识分子则完全有可能沦为靠写作为生的时事评论员,正是在此意义上,哈耶克则直接否定了知识分子的“公共”形象,认为他们在道德方面存有诟病。
在我国,对知识分子的认知由于在社会阶层结构层面上被纳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之范畴,其浓厚的政治属性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理论探讨。伴随着科技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益突出,我国对知识分子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关于知识分子身份定位和社会功能是国内学界的主流研究领域。在这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例如陶东风的《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饶定柯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和《当代科技革命与知识分子》等等[2]。在国内学界,关于知识分子身份定位和社会功能的研究大体可概括为两大观点。第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他们作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动者,推动着国家建设与发展,其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与认可。第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学术体制化的技术化、功利化导向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因其功能的功利化而沦落为斯文扫地的“学术民工”,因种种客观原因,那些有志于关怀社会的知识分子也泯灭在嘈杂的舆论场之中。中国学者许纪霖、陶东风、王岳川、萧功秦等认为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精神、价值理念追求都被阻抑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