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新闻的发展现状研究(附件)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的兴起下,新闻娱乐化是新闻行业不可逆转的一种必然趋势。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传播机构或新闻传播者为吸引受众,常常在新闻报道中将“硬新闻”软化或加大“软新闻”的比重,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一定程度的新闻软化、娱乐化倾向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加强了新闻的接近性和趣味性,而且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新闻娱乐化,容易误导受众,丧失媒体该有的深度和广度,造成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对此,需要将政府、社会和媒体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遵循新闻规律,使“软新闻”和“硬新闻”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本文从软新闻的产生背景、软新闻的界定、特点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来探讨软新闻的发展现状,揭示随着其发展而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提出解决对策,使软新闻的发展方向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对中国软新闻的发展现状研究也就具有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与研究价值。关键词软新闻;新闻娱乐化;新闻媒体;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软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1
2.1 软新闻的内涵 1
2.2 软新闻的特点 2
3 中国软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3
3.1 软新闻的发展现状 3
3.2 软新闻的发展对媒体的积极影响 4
3.3 软新闻的发展对受众的积极影响 5
4 中国软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 6
4.1 媒介的传播内容庸俗化、同质化 7
4.2 消解媒体的社会功能、降低媒体公信力 7
4.3 对受众思想的侵蚀 8
5 中国软新闻发展现状的解决对策 8
5.1 增强政府的监管 8
5.2 加强媒体的自律 9
5.3 提高受众的监督 11
结语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软新闻兴起于19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当时正值“便士报”时期。这一时期是由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的大众化廉价报纸潮流期,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该报最大的特点是大量刊登以广大市民为读者对象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情味浓厚的软新闻。使报纸不再是只有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能看懂的东西,也深入到广大市民和寻常百姓之中。
相较西方而言,在中国报业史上,软新闻的命运则远没有西方报业史上那么幸运。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历史现实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国报纸的首要和主要任务必须是以实现政治宣传为目的,所以中国报纸一直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软新闻真正的勃兴是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但这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客观规律。
九十年代后期迎来了“软新闻”的新时代,媒介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带来各家媒体激烈的竞争。软新闻以其人情味较浓、轻松活泼的特点被大众喜闻乐见,在媒介带有商业属性的大背景下,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争得受众群,提高自身的商业利润,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各大媒体便会对此类内容的报道不遗余力。并且,新闻媒体或新闻传播者通常以娱乐化的形式处理新闻内容,“硬新闻”往往也软化处理,致使软新闻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其迅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软新闻”的发展现状、传播特点、应对措施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文对“软新闻”发展现状以及其带来的影响结合具体事例做了进一步研究,深刻了解“软新闻”目前的发展状况。面对“软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因此,需要将政府、社会和媒体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
2 软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2.1 软新闻的内涵
国外新闻学者对软新闻的关注和研究的比较早,美国人卡罗尔?里奇在《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中对于软新闻的描述:“软新闻是指向读者提供娱乐和资讯的新闻,强调趣味性和新颖性,时效性不及硬新闻”。[1]该作者主要是从新闻内容及“软新闻”的特点来阐释的。
而我国新闻学者对“软新闻”的内涵界定是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甘惜分教授在其《新闻学大辞典》中对“硬新闻”和“软新闻”做出阐释,作者认为软新闻是指那些新闻内容偏向于娱乐,新闻报道倾向人情冷暖和轻松诙谐的社会时事类报道,报道的此类的新闻内容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受众的感官和阅读兴趣,产生“及时报酬效应”。很显然该作者是按照新闻报道的内容和传播引起的效果进行界定和区分的。[2]
从东西方两家关于“软新闻”的概念来看,软新闻是相对于“硬新闻”而言的,是指新闻内容偏向娱乐,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倾向于报道人情道德和轻松愉快的社会类的新闻报道,它与人们的生活切身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软新闻在报道中不仅向受众提供知识,也使其愉悦身心。作为人们茶余酒后的谈资,它所报道内容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受众的关注,并对受众产生“及时报酬效应”。软新闻报道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是内容上的娱乐化、戏剧化,表达方式上的通俗性、趣味性。
2.2 软新闻的特点
(1)时效性较弱
软新闻强调的是事实的趣味性、接近性和可读性,对时效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它不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可以是前段时间发生的,也可以是某一阶段事件或是某一时期发生的事实。比如,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不仅破坏了我国超过10万平方千米的地,更对灾区人民造成了的严重伤害,而在此后每一年的5月12日,各大媒体或亲历地震的人都会缅怀那场灾难中的人和事,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青年网、南方周末等各大网站或媒体更是纷纷发表文章,或今昔对比,或缅怀过去,或悼念亲人。这样的事实,即使过多少年,还是会有专门报道的新闻,不强调时效性。
(2)娱乐性较强
软新闻的内容多是指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事件中找出有娱乐价值的元素。适度加入人情味,把名人故事、日常琐事、耸人听闻、刺激性犯罪、暴力事件、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的软性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这一类的新闻事实与当前人们生活的切身利益并没有明显的联系,并且此类新闻对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的生产发展没有直接的依存关系,仅是用来供大众普及、了解知识和娱乐消遣的。比如,新浪网2012年1月《娱乐社会》栏目里,有一则赵本山因个人身体原因退出“央视春晚”的新闻,而在之后的几年,赵本山也确实没在春节联欢会中出现过。这类的娱乐性新闻也属于软新闻,明星占据突出的位置,媒体报道此类新闻容易满足人们的明星崇拜、猎奇、窥伺等方面的心理需要。
(3)报道题材范围广
软新闻不是针对部分受众而言的,而是以满足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和阅读兴趣为目的的,并根据受众的反应及时调整新闻传播的内容,因此软新闻必须兼顾多种题材于一身,丰富全面的传播报道新闻。软新闻不仅包括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还包括人情味、温情味的内容,和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比如天气变化、节日报道、明星新闻、社会轶事等都是软新闻的报道范围。这种选题丰富了媒体的报道题材,拓宽了媒体的传播渠道,也促进了软新闻的快速发展。
目 录
1 引言 1
2 软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1
2.1 软新闻的内涵 1
2.2 软新闻的特点 2
3 中国软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3
3.1 软新闻的发展现状 3
3.2 软新闻的发展对媒体的积极影响 4
3.3 软新闻的发展对受众的积极影响 5
4 中国软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 6
4.1 媒介的传播内容庸俗化、同质化 7
4.2 消解媒体的社会功能、降低媒体公信力 7
4.3 对受众思想的侵蚀 8
5 中国软新闻发展现状的解决对策 8
5.1 增强政府的监管 8
5.2 加强媒体的自律 9
5.3 提高受众的监督 11
结语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软新闻兴起于19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当时正值“便士报”时期。这一时期是由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的大众化廉价报纸潮流期,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该报最大的特点是大量刊登以广大市民为读者对象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情味浓厚的软新闻。使报纸不再是只有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能看懂的东西,也深入到广大市民和寻常百姓之中。
相较西方而言,在中国报业史上,软新闻的命运则远没有西方报业史上那么幸运。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历史现实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国报纸的首要和主要任务必须是以实现政治宣传为目的,所以中国报纸一直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软新闻真正的勃兴是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但这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客观规律。
九十年代后期迎来了“软新闻”的新时代,媒介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带来各家媒体激烈的竞争。软新闻以其人情味较浓、轻松活泼的特点被大众喜闻乐见,在媒介带有商业属性的大背景下,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争得受众群,提高自身的商业利润,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各大媒体便会对此类内容的报道不遗余力。并且,新闻媒体或新闻传播者通常以娱乐化的形式处理新闻内容,“硬新闻”往往也软化处理,致使软新闻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其迅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软新闻”的发展现状、传播特点、应对措施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文对“软新闻”发展现状以及其带来的影响结合具体事例做了进一步研究,深刻了解“软新闻”目前的发展状况。面对“软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因此,需要将政府、社会和媒体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
2 软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2.1 软新闻的内涵
国外新闻学者对软新闻的关注和研究的比较早,美国人卡罗尔?里奇在《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中对于软新闻的描述:“软新闻是指向读者提供娱乐和资讯的新闻,强调趣味性和新颖性,时效性不及硬新闻”。[1]该作者主要是从新闻内容及“软新闻”的特点来阐释的。
而我国新闻学者对“软新闻”的内涵界定是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甘惜分教授在其《新闻学大辞典》中对“硬新闻”和“软新闻”做出阐释,作者认为软新闻是指那些新闻内容偏向于娱乐,新闻报道倾向人情冷暖和轻松诙谐的社会时事类报道,报道的此类的新闻内容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受众的感官和阅读兴趣,产生“及时报酬效应”。很显然该作者是按照新闻报道的内容和传播引起的效果进行界定和区分的。[2]
从东西方两家关于“软新闻”的概念来看,软新闻是相对于“硬新闻”而言的,是指新闻内容偏向娱乐,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倾向于报道人情道德和轻松愉快的社会类的新闻报道,它与人们的生活切身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软新闻在报道中不仅向受众提供知识,也使其愉悦身心。作为人们茶余酒后的谈资,它所报道内容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受众的关注,并对受众产生“及时报酬效应”。软新闻报道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是内容上的娱乐化、戏剧化,表达方式上的通俗性、趣味性。
2.2 软新闻的特点
(1)时效性较弱
软新闻强调的是事实的趣味性、接近性和可读性,对时效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它不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可以是前段时间发生的,也可以是某一阶段事件或是某一时期发生的事实。比如,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不仅破坏了我国超过10万平方千米的地,更对灾区人民造成了的严重伤害,而在此后每一年的5月12日,各大媒体或亲历地震的人都会缅怀那场灾难中的人和事,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青年网、南方周末等各大网站或媒体更是纷纷发表文章,或今昔对比,或缅怀过去,或悼念亲人。这样的事实,即使过多少年,还是会有专门报道的新闻,不强调时效性。
(2)娱乐性较强
软新闻的内容多是指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事件中找出有娱乐价值的元素。适度加入人情味,把名人故事、日常琐事、耸人听闻、刺激性犯罪、暴力事件、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的软性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这一类的新闻事实与当前人们生活的切身利益并没有明显的联系,并且此类新闻对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的生产发展没有直接的依存关系,仅是用来供大众普及、了解知识和娱乐消遣的。比如,新浪网2012年1月《娱乐社会》栏目里,有一则赵本山因个人身体原因退出“央视春晚”的新闻,而在之后的几年,赵本山也确实没在春节联欢会中出现过。这类的娱乐性新闻也属于软新闻,明星占据突出的位置,媒体报道此类新闻容易满足人们的明星崇拜、猎奇、窥伺等方面的心理需要。
(3)报道题材范围广
软新闻不是针对部分受众而言的,而是以满足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和阅读兴趣为目的的,并根据受众的反应及时调整新闻传播的内容,因此软新闻必须兼顾多种题材于一身,丰富全面的传播报道新闻。软新闻不仅包括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还包括人情味、温情味的内容,和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比如天气变化、节日报道、明星新闻、社会轶事等都是软新闻的报道范围。这种选题丰富了媒体的报道题材,拓宽了媒体的传播渠道,也促进了软新闻的快速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wenmi/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