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僧道研究(附件)
《红楼梦》作为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创作主旨和表现形式上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特色,使得小说颇具宗教感。全书中所描写得形形色色的僧道形象共有三十余人,再现了当时社会上的人间百态,也反映了清代的社会面貌和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对于不同类型僧道的态度和对此寄托的情怀。此外,在情节上,僧道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僧道的每一次出现都推动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僧道在书中贯穿始终。小说中描写的僧道世界也折射出曹雪芹的佛道观,即佛与道是对立统一的。关键词 红楼梦,僧道,形象内涵,社会意义
目 录
1 引言 1
2 《红楼梦》中的僧道形象概述 1
3 《红楼梦》中僧尼研究 2
3.1 僧侣的形象分析 2
3.2 尼姑的形象分析 3
3.3 僧尼所代表的社会意义 6
4 《红楼梦》中道士研究 7
4.1 道士的形象分析 7
4.2 道士所代表的的社会意义 9
5 《红楼梦》的佛道观 10
5.1 宗教的世俗化 10
5.2 佛与道的融合 11
5.3 空色观 12
致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红楼梦》全书描写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上至孽海情天中的仙姑道人,下至人间的权贵皇亲和乡野村妇,无一不生动饱满、活灵活现。其中的尼姑僧道所占笔墨颇多,可见这类形象在情节的推动和主题的升华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课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书中的僧道形象,分析其人物特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佛教和道教发展趋势及作者的佛道观为重点研究内容来作进一步探讨。为更好地体会到曹雪芹的佛道观念、认识到僧道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及进一步了解到当时社会面貌,我们有必要对僧道形象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研究。
2 《红楼梦》中的僧道形象概述
全书中有名有姓的僧道三十余人,有些僧道虽说只出现一次,但作者塑造的僧道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使人读后难忘。总的来说,可将其分成三种不同类型的僧道。[]
第一类,济世渡人、指点迷津的神佛仙道。以贯穿全书且极具神秘色彩的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为代表的僧道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象,其中小说有明确叙述道号或法号的神僧仙道主要有渺渺真人、茫茫大士、痴梦仙姑、空空道人、警幻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木居士、灰侍者。这类僧道皆为太虚幻境或孽海情天中的得道神佛,怀慈悲之心,以度众生。在书中,这些神佛高僧超凡脱俗,以旁观者的姿态普度人间众生,教化执迷不悟之人。此外,在情节的推动上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二类,心肠歹毒、巴结权贵和贪图名利的空门败类,主要是身在空门、心在红尘的尼姑僧道。这类僧道人物形象主要有水月庵的净虚、智通、智能、散花寺的尼僧大了、地藏庵的圆心、天齐庙的道士王一贴、清虚观的张道长和马道婆。此类僧道和俗世人一般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为达到目的可以违背修行者的准则来做违心事、赚不法钱。
第三类,贾府贵族与贾府中的优伶遁入空门的尼僧道士,主要有甄士隐、柳湘莲、贾敬、贾宝玉、贾惜春、妙玉、芳官、蕊官、藕官等。这类僧道尼姑皆从俗世而来,有的是为求长生之道,有的是看破红尘,有的是家族覆灭来寻求栖身之处,有的是生活所迫、形式所逼。这类的僧道尼姑一开始并未最初有出家的打算,更多的是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而遁入空门,借此寻求解脱。从中可反映出大观园中人物的不同命运走向以及当时封建社会中的复杂性。[]
3 《红楼梦》中僧尼研究
3.1 僧侣的形象分析
3.1.1 茫茫大士、癞头和尚:慈悲为怀、点化迷津
第一回中,茫茫大士经过青埂峰时遇到了有补天之材却无补天机会的石头,该石头已通灵性,凡心炽烈,对其吐露不甘,央求着携带下凡经历一番。茫茫大士在小说的第一回出场,是全书中最早出现的人物之一,书中对其形貌并未有详细的笔墨描写,只用了“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这八个字来概括其气质特征,可见其神姿。此外,也正是由于茫茫大士携石下凡历练才留有这“满纸荒唐言”。
在小说中,茫茫大士度化迷津之人,化身为癞头和尚,先后指点甄英莲、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点化甄英莲,即香菱的命运,但被甄士隐无视,认为其是个疯和尚,疯言疯语;点化林黛玉的顽疾,告诫其不要见外戚,然而林黛玉在其母病故之后被其父林如海送入贾府,遇见了贾宝玉,泪水伴随着她由生到死;点化薛宝钗,指点缓解胎毒的药方,人为地给其金锁,也暗示了与贾宝玉并非天生的金玉良缘,可见其最终的归宿只能为独守空房;点化王熙凤,在马道婆的魇魔法下,王熙凤神志不清,扬刀欲伤人,茫茫大士幻化的癞头和尚取下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对着念叨一番,重焕通灵宝玉以佑平安。这时的王熙凤还处于恶事还未满盈,横遭祸事,虽有惊无险,但这也为其命运埋下了伏笔。茫茫大士抑或癞头和尚,无论是仙境的神姿不凡,还是俗世的衣衫褴褛,都以慈悲之心来指点迷津,可见曹雪芹对此人物所代表的出家圣僧的尊敬之情。
3.1.2 散花寺大了:招摇撞骗、贪财重利
第一百零一回大观园月夜感幽魂,王熙凤深夜见鬼致使她夜不能寐,拉着平儿入睡,但思及以往所作所为,内心依旧惶恐不安。散花寺大了在听说大观园闹鬼的风声后,忙不迭得跑到贾府来游说,甚至搬来王大人府上的见鬼事件来佐证散花菩萨的法力无边,可保平安,祛除妖邪,王熙凤经不住诱惑便信了,去了庙里求签,给了香油钱,最终散花寺大了达到了骗布施的目的。此外,贾府到散花寺求生拜佛一事又可增强其寺庙的声望,有了靠山,那么以后散花寺可以在贾府的庇佑下肆意妄为,有持无恐。可见,散花寺尼僧大了已经从修行人转变成曲意逢迎、巴结权贵、信口雌黄、贪图钱财的俗人,大了如同一位在佛门中招摇撞骗的神棍。
3.1.3 贾宝玉:看破红尘、心如止水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历练的化身,天生具有一股清明灵秀的气质,以女儿为尊,也以女儿为其精神寄托,对经济之道却避之不及,是与生俱来的反叛者。在小说的第五回中,警幻仙子受荣宁国公嘱托,带其游览太虚幻境,贾宝玉在略微翻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后,并没有将其联系到身边的姐妹命运,依旧是无知无觉。警幻仙子见其未有所领悟,便邀其听新编的红楼梦十二曲,品着仙酒,也同样是未有所得。在警幻仙子将其妹妹可卿许配给她时,贾宝玉只是体验到男女情欲的美妙,刺激了贾宝玉性意识的觉醒,并没有如警幻仙子所期望的看破红尘,反倒被拉入了迷津之中。不难看出,前期的贾宝玉在贾府衰落前还没有真正地醒悟,只是凸显生来的亲近女子和厌恶经济之道的性格,让外人了解到贾宝玉的离经叛道,这为后期的出家也作了铺垫。“混世魔王”贾宝玉在见证了晴雯病故等丫鬟们的悲惨命运、黛玉去世、贾府没落等一系列的事情后,对污浊不堪的社会的态度已经从抵触到彻底绝望,只能通过出家来寻求解脱。风雨过后的大厦将倾,贾府早已无法庇佑贾宝玉的反叛性格。此外众女儿的悲惨命运也加深了贾宝玉的无力感,这种无力反抗的绝望感只能寄希望于遁入空门后所带来的解脱。贾宝玉最后给贾政的那一跪也算是了断尘缘,再也无真正值得挂念的人或事。真是应了那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目 录
1 引言 1
2 《红楼梦》中的僧道形象概述 1
3 《红楼梦》中僧尼研究 2
3.1 僧侣的形象分析 2
3.2 尼姑的形象分析 3
3.3 僧尼所代表的社会意义 6
4 《红楼梦》中道士研究 7
4.1 道士的形象分析 7
4.2 道士所代表的的社会意义 9
5 《红楼梦》的佛道观 10
5.1 宗教的世俗化 10
5.2 佛与道的融合 11
5.3 空色观 12
致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红楼梦》全书描写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上至孽海情天中的仙姑道人,下至人间的权贵皇亲和乡野村妇,无一不生动饱满、活灵活现。其中的尼姑僧道所占笔墨颇多,可见这类形象在情节的推动和主题的升华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课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书中的僧道形象,分析其人物特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佛教和道教发展趋势及作者的佛道观为重点研究内容来作进一步探讨。为更好地体会到曹雪芹的佛道观念、认识到僧道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及进一步了解到当时社会面貌,我们有必要对僧道形象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研究。
2 《红楼梦》中的僧道形象概述
全书中有名有姓的僧道三十余人,有些僧道虽说只出现一次,但作者塑造的僧道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使人读后难忘。总的来说,可将其分成三种不同类型的僧道。[]
第一类,济世渡人、指点迷津的神佛仙道。以贯穿全书且极具神秘色彩的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为代表的僧道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象,其中小说有明确叙述道号或法号的神僧仙道主要有渺渺真人、茫茫大士、痴梦仙姑、空空道人、警幻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木居士、灰侍者。这类僧道皆为太虚幻境或孽海情天中的得道神佛,怀慈悲之心,以度众生。在书中,这些神佛高僧超凡脱俗,以旁观者的姿态普度人间众生,教化执迷不悟之人。此外,在情节的推动上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二类,心肠歹毒、巴结权贵和贪图名利的空门败类,主要是身在空门、心在红尘的尼姑僧道。这类僧道人物形象主要有水月庵的净虚、智通、智能、散花寺的尼僧大了、地藏庵的圆心、天齐庙的道士王一贴、清虚观的张道长和马道婆。此类僧道和俗世人一般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为达到目的可以违背修行者的准则来做违心事、赚不法钱。
第三类,贾府贵族与贾府中的优伶遁入空门的尼僧道士,主要有甄士隐、柳湘莲、贾敬、贾宝玉、贾惜春、妙玉、芳官、蕊官、藕官等。这类僧道尼姑皆从俗世而来,有的是为求长生之道,有的是看破红尘,有的是家族覆灭来寻求栖身之处,有的是生活所迫、形式所逼。这类的僧道尼姑一开始并未最初有出家的打算,更多的是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而遁入空门,借此寻求解脱。从中可反映出大观园中人物的不同命运走向以及当时封建社会中的复杂性。[]
3 《红楼梦》中僧尼研究
3.1 僧侣的形象分析
3.1.1 茫茫大士、癞头和尚:慈悲为怀、点化迷津
第一回中,茫茫大士经过青埂峰时遇到了有补天之材却无补天机会的石头,该石头已通灵性,凡心炽烈,对其吐露不甘,央求着携带下凡经历一番。茫茫大士在小说的第一回出场,是全书中最早出现的人物之一,书中对其形貌并未有详细的笔墨描写,只用了“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这八个字来概括其气质特征,可见其神姿。此外,也正是由于茫茫大士携石下凡历练才留有这“满纸荒唐言”。
在小说中,茫茫大士度化迷津之人,化身为癞头和尚,先后指点甄英莲、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点化甄英莲,即香菱的命运,但被甄士隐无视,认为其是个疯和尚,疯言疯语;点化林黛玉的顽疾,告诫其不要见外戚,然而林黛玉在其母病故之后被其父林如海送入贾府,遇见了贾宝玉,泪水伴随着她由生到死;点化薛宝钗,指点缓解胎毒的药方,人为地给其金锁,也暗示了与贾宝玉并非天生的金玉良缘,可见其最终的归宿只能为独守空房;点化王熙凤,在马道婆的魇魔法下,王熙凤神志不清,扬刀欲伤人,茫茫大士幻化的癞头和尚取下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对着念叨一番,重焕通灵宝玉以佑平安。这时的王熙凤还处于恶事还未满盈,横遭祸事,虽有惊无险,但这也为其命运埋下了伏笔。茫茫大士抑或癞头和尚,无论是仙境的神姿不凡,还是俗世的衣衫褴褛,都以慈悲之心来指点迷津,可见曹雪芹对此人物所代表的出家圣僧的尊敬之情。
3.1.2 散花寺大了:招摇撞骗、贪财重利
第一百零一回大观园月夜感幽魂,王熙凤深夜见鬼致使她夜不能寐,拉着平儿入睡,但思及以往所作所为,内心依旧惶恐不安。散花寺大了在听说大观园闹鬼的风声后,忙不迭得跑到贾府来游说,甚至搬来王大人府上的见鬼事件来佐证散花菩萨的法力无边,可保平安,祛除妖邪,王熙凤经不住诱惑便信了,去了庙里求签,给了香油钱,最终散花寺大了达到了骗布施的目的。此外,贾府到散花寺求生拜佛一事又可增强其寺庙的声望,有了靠山,那么以后散花寺可以在贾府的庇佑下肆意妄为,有持无恐。可见,散花寺尼僧大了已经从修行人转变成曲意逢迎、巴结权贵、信口雌黄、贪图钱财的俗人,大了如同一位在佛门中招摇撞骗的神棍。
3.1.3 贾宝玉:看破红尘、心如止水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历练的化身,天生具有一股清明灵秀的气质,以女儿为尊,也以女儿为其精神寄托,对经济之道却避之不及,是与生俱来的反叛者。在小说的第五回中,警幻仙子受荣宁国公嘱托,带其游览太虚幻境,贾宝玉在略微翻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后,并没有将其联系到身边的姐妹命运,依旧是无知无觉。警幻仙子见其未有所领悟,便邀其听新编的红楼梦十二曲,品着仙酒,也同样是未有所得。在警幻仙子将其妹妹可卿许配给她时,贾宝玉只是体验到男女情欲的美妙,刺激了贾宝玉性意识的觉醒,并没有如警幻仙子所期望的看破红尘,反倒被拉入了迷津之中。不难看出,前期的贾宝玉在贾府衰落前还没有真正地醒悟,只是凸显生来的亲近女子和厌恶经济之道的性格,让外人了解到贾宝玉的离经叛道,这为后期的出家也作了铺垫。“混世魔王”贾宝玉在见证了晴雯病故等丫鬟们的悲惨命运、黛玉去世、贾府没落等一系列的事情后,对污浊不堪的社会的态度已经从抵触到彻底绝望,只能通过出家来寻求解脱。风雨过后的大厦将倾,贾府早已无法庇佑贾宝玉的反叛性格。此外众女儿的悲惨命运也加深了贾宝玉的无力感,这种无力反抗的绝望感只能寄希望于遁入空门后所带来的解脱。贾宝玉最后给贾政的那一跪也算是了断尘缘,再也无真正值得挂念的人或事。真是应了那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wenmi/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