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中的人生之思(附件)【字数:10809】
摘 要 “诗如人生”每个作者的作品都与作者自身有着紧密联系,陶渊明亦如是。故经过整体探索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的诗中大有乾坤,诗中种种亦是心中之思,字字句句皆为人生。陶渊明一生颠沛流离,最终归隐田园,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经历的投影,从早期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到“不堪吏职”直至最后的“采菊东篱下”等诗人涉世、出世的思想。本文志在探索陶渊明诗中所蕴含的人生之思,将深入分析其成因及对作者之后人生的影响。让我们就此走入陶渊明的诗之初,思之终,共品其百味人生。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2
1.1报国梦,壮且厉 2
1.2感世不遇,壮怀不伸 3
第二章 牵挂与嗟叹齐名 5
2.1情深意且绵 5
2.2嗟叹人生苦短,呼吁及时行乐 6
第三章 人与诗的合一 8
3.1性本爱丘山 8
3.2纵浪大化,终归田园 9
3.3超脱生死之思,不慕过往之事 10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引 言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经历了东晋后期和南朝刘宋初期,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就现有研究作品而言,世人多关注其极具代表的田园诗,故常有忽略陶渊明其他作品。但要透析其整个的人生轨迹及其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不能固守一面,本文将从陶渊明诗现存作品集入手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具体分为梦想与现实的碰撞、牵挂与嗟叹齐鸣、人与诗的合一这三个章节论述陶渊明诗中的人生之思。刚开始探索这个论题是因为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情操与不浊于世的人生态度。钦佩着又好奇着,好奇着一位诗坛巨匠的一生,想知道他每首诗背后的思想与情怀。故本文将着力于陶渊明诗作一生的起点至终点,分析一代田园诗人在归田园之前及之后的思想转变与诗路历程。
本文中田园诗的部分将是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其早期与后期田园诗的不同,不同之处与之当时所处环境的关系,分析陶渊明早期作品的惬意与后期的超然物外,与其幼年时期的生长环境的关系。此外本文第一章所讲的少年的壮志也是本文重点研究对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希望通过研究可以让更多人看到陶渊明除了田园诗人光环之外的东西。他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也有着自己的壮志踌躇,他是普通人。但他与当时的普通人的不同选择注定了他又远胜于普通人。
在拜读了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后,仔细分析了他们的多种思想,不禁衍生出许多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虽不算创新,也有甚多不足,仅此也算是个人所得。
第一章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 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我们常常这样来形容自己多舛的人生之路。我们如此,古人亦如此,陶渊明当然也不免与俗。他的一生如我们一般并不是顺风顺水的度过,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着躬耕南亩的淡然不争,卓然于世。当胸怀天下,兼济苍生与壮怀不伸、志不可得相遇,在梦想与现实碰撞的火花下多部承载着思考与拼搏的佳作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1.1报国梦,壮且厉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溢四海,骞翻思远翥。”这是渊明对于其人生之初对前途的思考。少时的陶渊明意气风发,如一般的少年一样有着精忠报国、大济苍生的勃勃壮志,纵使后来几番入仕波折,几经淡化了这一思想,但我们不难从他几部作品中看出他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热情。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正如怀揣梦想的我们一般,他少时的梦想在古时来说可谓是十分的接地气的。古人一生的抱负大概不离的就是有所为、有所成、光耀门楣了。陶渊明初时也是在这样的道路上奋斗过,陶渊明自小在其曾祖父的影响下便读了很多书,大多是儒家经典《六经》。他少年时期的思想与作品也多受其曾祖父陶侃与外祖父孟嘉的影响,二人给了陶渊明关于事功与仁民爱物的思想熏陶。一种思想锻造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如果深究陶渊明的家世,我们就可知其曾祖父陶侃曾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公。陶渊明的祖父也做过太守一职,可以说陶渊明曾经的家族背景还是相当不错的,从此处我们也不难推论出陶渊明初期功业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了。
人生百变,世事无常,我想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感慨陶渊明初期思想夭折似乎有点过于看客,但却也找不到更为合适的语句了。陶渊明降生之时,陶家已家道中落,不复以前的繁华了,家族势力亦已承载不住他的梦想了。生不逢时的他思及曾祖辈的辉煌,不免心生向往,故陶渊明少时建功立业的梦想与抱负可谓多番坎坷,道阻且辛。纵使众多波折与不易,他似乎对其有着迷一样的执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年轻时的陶渊明胸怀兼济天下的大志,从怀抱志向上他可说是能与老杜杜甫“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相媲美的。
陶渊明的壮志我们可以从下首《拟古》(其八)中窥探一二: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唯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此诗中张掖为地名,幽州也是地名,两者分别是古代西北北方边陲之地。一西一北,可见其两地距离跨度之大。提及边陲之地,脑中浮现的场景大多是与战争有关的,就算是休战之年,也必定是荒凉与萧条的色彩。况且陶渊明所属的年代社会动乱不息,藩镇阻兵擅权,常年战争。他渴望去边陲,那么一个荒凉而又危险的地方,目的何为?我想他是心怀百姓的,战争即代表着民不聊生,血与肉的堆砌,他志愿去往硝烟弥漫的地方,志在为民图利,造民之福。那时的陶渊明正值十九岁弱冠之年,血气方刚,那边陲是他的壮怀与逸想,是他壮志报国的雄雄之心,与兼济天下的大义,言语间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热血少年形象跃然纸上,诗中别有一番大济苍生之感。
或许很多人对他的建功立业断定或评判为一时兴起的志趣所趋,也有人说那只是少时的异想天开。那么我们不妨再看这部作品《读史述九章》中(屈贾)说到的“进德修业,将以及时。”从此可以看出他的事业心并不是一时兴起,为世所用的思想是一直都伴随着他。《荣木》也有写:“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他始终牢记孔子教导,忧心到四十岁时仍一无成就,故可看出这个报国梦伴随了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责子》与《命子》中陶渊明甚至后期对此依旧是有所执念的,此处似乎他自身已放下,但受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让他不忘教育子孙时仍不忘叮嘱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责子》中“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与《命子》中“愿尔斯才”都表现出他对儿子辈的殷殷期盼。但《命子》中陶渊明整首诗几乎都在赞颂先人功业,那是一种憧憬与向往,不难读出点艳羡的味道。最后他虽点明这是自己对子孙辈的无限期望,自身因种种原因不能实现理想抱负,希望儿子辈可以走自己走过的路,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吧,但字里行间的意味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他渴盼梦想的另一种私心吧。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2
1.1报国梦,壮且厉 2
1.2感世不遇,壮怀不伸 3
第二章 牵挂与嗟叹齐名 5
2.1情深意且绵 5
2.2嗟叹人生苦短,呼吁及时行乐 6
第三章 人与诗的合一 8
3.1性本爱丘山 8
3.2纵浪大化,终归田园 9
3.3超脱生死之思,不慕过往之事 10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引 言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经历了东晋后期和南朝刘宋初期,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就现有研究作品而言,世人多关注其极具代表的田园诗,故常有忽略陶渊明其他作品。但要透析其整个的人生轨迹及其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不能固守一面,本文将从陶渊明诗现存作品集入手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具体分为梦想与现实的碰撞、牵挂与嗟叹齐鸣、人与诗的合一这三个章节论述陶渊明诗中的人生之思。刚开始探索这个论题是因为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情操与不浊于世的人生态度。钦佩着又好奇着,好奇着一位诗坛巨匠的一生,想知道他每首诗背后的思想与情怀。故本文将着力于陶渊明诗作一生的起点至终点,分析一代田园诗人在归田园之前及之后的思想转变与诗路历程。
本文中田园诗的部分将是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其早期与后期田园诗的不同,不同之处与之当时所处环境的关系,分析陶渊明早期作品的惬意与后期的超然物外,与其幼年时期的生长环境的关系。此外本文第一章所讲的少年的壮志也是本文重点研究对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希望通过研究可以让更多人看到陶渊明除了田园诗人光环之外的东西。他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也有着自己的壮志踌躇,他是普通人。但他与当时的普通人的不同选择注定了他又远胜于普通人。
在拜读了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后,仔细分析了他们的多种思想,不禁衍生出许多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虽不算创新,也有甚多不足,仅此也算是个人所得。
第一章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 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我们常常这样来形容自己多舛的人生之路。我们如此,古人亦如此,陶渊明当然也不免与俗。他的一生如我们一般并不是顺风顺水的度过,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着躬耕南亩的淡然不争,卓然于世。当胸怀天下,兼济苍生与壮怀不伸、志不可得相遇,在梦想与现实碰撞的火花下多部承载着思考与拼搏的佳作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1.1报国梦,壮且厉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溢四海,骞翻思远翥。”这是渊明对于其人生之初对前途的思考。少时的陶渊明意气风发,如一般的少年一样有着精忠报国、大济苍生的勃勃壮志,纵使后来几番入仕波折,几经淡化了这一思想,但我们不难从他几部作品中看出他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热情。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正如怀揣梦想的我们一般,他少时的梦想在古时来说可谓是十分的接地气的。古人一生的抱负大概不离的就是有所为、有所成、光耀门楣了。陶渊明初时也是在这样的道路上奋斗过,陶渊明自小在其曾祖父的影响下便读了很多书,大多是儒家经典《六经》。他少年时期的思想与作品也多受其曾祖父陶侃与外祖父孟嘉的影响,二人给了陶渊明关于事功与仁民爱物的思想熏陶。一种思想锻造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如果深究陶渊明的家世,我们就可知其曾祖父陶侃曾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公。陶渊明的祖父也做过太守一职,可以说陶渊明曾经的家族背景还是相当不错的,从此处我们也不难推论出陶渊明初期功业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了。
人生百变,世事无常,我想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感慨陶渊明初期思想夭折似乎有点过于看客,但却也找不到更为合适的语句了。陶渊明降生之时,陶家已家道中落,不复以前的繁华了,家族势力亦已承载不住他的梦想了。生不逢时的他思及曾祖辈的辉煌,不免心生向往,故陶渊明少时建功立业的梦想与抱负可谓多番坎坷,道阻且辛。纵使众多波折与不易,他似乎对其有着迷一样的执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年轻时的陶渊明胸怀兼济天下的大志,从怀抱志向上他可说是能与老杜杜甫“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相媲美的。
陶渊明的壮志我们可以从下首《拟古》(其八)中窥探一二: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唯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此诗中张掖为地名,幽州也是地名,两者分别是古代西北北方边陲之地。一西一北,可见其两地距离跨度之大。提及边陲之地,脑中浮现的场景大多是与战争有关的,就算是休战之年,也必定是荒凉与萧条的色彩。况且陶渊明所属的年代社会动乱不息,藩镇阻兵擅权,常年战争。他渴望去边陲,那么一个荒凉而又危险的地方,目的何为?我想他是心怀百姓的,战争即代表着民不聊生,血与肉的堆砌,他志愿去往硝烟弥漫的地方,志在为民图利,造民之福。那时的陶渊明正值十九岁弱冠之年,血气方刚,那边陲是他的壮怀与逸想,是他壮志报国的雄雄之心,与兼济天下的大义,言语间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热血少年形象跃然纸上,诗中别有一番大济苍生之感。
或许很多人对他的建功立业断定或评判为一时兴起的志趣所趋,也有人说那只是少时的异想天开。那么我们不妨再看这部作品《读史述九章》中(屈贾)说到的“进德修业,将以及时。”从此可以看出他的事业心并不是一时兴起,为世所用的思想是一直都伴随着他。《荣木》也有写:“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他始终牢记孔子教导,忧心到四十岁时仍一无成就,故可看出这个报国梦伴随了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责子》与《命子》中陶渊明甚至后期对此依旧是有所执念的,此处似乎他自身已放下,但受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让他不忘教育子孙时仍不忘叮嘱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责子》中“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与《命子》中“愿尔斯才”都表现出他对儿子辈的殷殷期盼。但《命子》中陶渊明整首诗几乎都在赞颂先人功业,那是一种憧憬与向往,不难读出点艳羡的味道。最后他虽点明这是自己对子孙辈的无限期望,自身因种种原因不能实现理想抱负,希望儿子辈可以走自己走过的路,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吧,但字里行间的意味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他渴盼梦想的另一种私心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wenmi/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