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浮士德中的魔鬼形象(附件)【字数:10507】
摘 要《浮士德》中的魔鬼名叫靡菲斯特,这个形象的原型来自北欧传说和基督教传说。按理来说这个魔鬼形象是绝对不会存在任何善念的,但他的主观作恶在客观上却都形成了善的结果,使得浮士德的灵魂最后得以升华进入天堂。而这个形象代表的也绝非他的表层意义那么简单,这个魔鬼形象也能映射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形象,黑暗的人就是魔鬼,而这个形象的存在,不仅仅是揭露罪恶,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对立统一主仆关系中的魔鬼形象 1
1.1主仆关系 1
1.2对立统一关系 2
第二章 魔鬼形象的多重代表性 4
2.1诱惑者 4
2.2罪恶制造者和揭露者 4
2.3哲学家 5
第三章 魔鬼形象的价值意义 7
3.1个人意义 7
3.2社会意义 7
3.3精神意义 8
结束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引 言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是歌德的代表作,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而靡菲斯特是造就浮士德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形象并非是一般的反面角色,在他身上有着浓厚的辩证思想,也映射了很多社会形象,目前学界对于靡菲斯特的研究有从他恶的方面分析的,也有从他善的方便分析的,也有从他的可悲性方面分析的。而本篇论文,将透过靡菲斯特这个形象而看到多种人物原型入手。从各个方面剖析靡菲斯特这个人物所能代表的人物类型,并一一分析他们的特点和同靡菲斯特之间的关系,以及诗人想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立统一主仆关系中的魔鬼形象
魔鬼靡菲斯特因和上帝打赌而找到浮士德,与浮士德进行灵魂的交易,随后以仆人的身份围绕着浮士德,无时无刻不在诱惑浮士德,企图让他感到满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际上魔鬼才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然而,正是不间断的诱惑使得浮士德学会了永不满足,不断向前,进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最后灵魂不但没有被靡菲斯特收走下地狱,而是被天使接去了天堂。从主观上来说,靡菲斯特是绝对不会存在善的念头的,而他最终的目的也绝非如此,但从客观上来说,确实是他促成了浮士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后灵魂的升华。
1.1主仆关系
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主仆关系是由一则契约而确立的,浮士德和靡菲斯特二人分别签订了契约,靡菲斯特带浮士德游历世间百态,并以魔力帮助浮士德完成一般凡人不可能完成的事,作为交换,靡菲斯特要求浮士德以自己的灵魂作为抵押,在浮士德的欲望达成并感到满足以后,要说出一句“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到那时,魔鬼便能拥有浮士德的灵魂,把他的灵魂带到地狱,成为他的奴仆,成为魔鬼的佣人。在这期间,靡菲斯特以仆人的身份待在浮士德身边陪伴并促成他的游历。而实际上,魔鬼靡菲斯特才是占优势的一方,虽然名义上他是浮士德的仆人,然而其实一切都是靡菲斯特占主动权,他一步一步的设计引诱浮士德,让他向自我满足的边缘靠近,他把浮士德耍的团团转,浮士德更像是一个被他牵着鼻子走的小丑。靡菲斯特操控着全剧,暂时性的屈居与仆人的地位,然后想尽招数把浮士德拉向深渊,因为他知道,一旦得手,这种主仆关系会立马对换,浮士德讲永远的成为他的奴仆。靡菲斯特也十分自信的说过“我的打赌万无一失”。这种主仆交错的混乱关系,恰恰塑造了魔鬼靡菲斯特阴险狡诈的形象。又不像一般形式下对于阴险魔鬼的描写,而是运用这种角色转换的思想,让靡菲斯特的丑恶形象由浅入深的透析出来。
1.2对立统一关系
作品中浮士德和靡菲斯特这两个形象贯穿始终,是一种对立关系,一人一魔,一主一仆,一善一恶,连利益关系也处在对立面,甚至可以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状态,但他们却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形影不离,呼吸与共,仿佛是一个整体。靡菲斯特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它原本有理;一切事物有成。你们叫做罪孽,毁灭等一切,简单说,这个“恶”字便是我的本质。”靡菲斯特的自我定位就是恶,他的行为也确实都是恶行,浮士德经历的五个悲剧,无不都是他一手造成的,总的来看,他确实代表着否定的精神。然而,否定的结果并不一定也是否定,就如靡菲斯特,他对浮士德实行的种种诱惑行为,乍一看确实都是恶行,但若是着眼于最后的结果,则并不能如此果断的就断定这是恶,因为靡菲斯特的恶行到最后往往形成了积极的影响。如诗剧中写的浮士德经历的五个悲剧。第一个是知识的悲剧,浮士德的学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就是“把哲学、法学和医学,天哪,还有神学,都研究透了”。他在书中再也研究不出什么了,以至于他十分的苦恼,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此时魔鬼出现了,他说服浮士德与他签订契约,目的是为了俘获他的灵魂,但也正是如此,浮士德才得以走出书斋,投身现实生活,去体会现实生活的丰富和精彩。第二个是爱情悲剧,浮士德和玛甘泪相爱,但最后玛甘泪却入狱并被判死刑,他们的私生子也被溺死。如此悲剧的经历让浮士德经历爱恋却也让他学会了克制欲望,突破了自我。第三个是政治的悲剧,靡菲斯特引诱浮士德到罗马宫廷服务,企图让他有所作为,因为成功而满足,但事实上却是让浮士德经历的荣华富贵的考验。第四个是美的悲剧,写浮士德在幻游希腊神话世界时与代表古典美的海伦结合并生下了儿子,但最后他们的儿子死去,靡菲斯特企图让浮士德沉浸在美的情欲中无法自拔,但却是让他明白了古典美只是一场空。第五个是事业的悲剧,写浮士德带领人民开辟良田,创造了一块人间乐园,这次魔鬼如愿了,浮士德感到了满足,他说出了那句:“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但同时,也使浮士德明白了与人民一起进行创造性地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才是镇长的美的真谛。所以,即便浮士德达到了与靡菲斯特当初签订契约时的条件,他的灵魂也没有被魔鬼侵蚀,而是被天使接去了天堂。
回看这一路的历程,靡菲斯特不断地使坏作恶,目的都是为了让浮士德安于现状满足于现在,而事实上,正是这些不断的诱惑不断地历练造就了浮士德“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的精神”,他才能收获真理,灵魂才得以升华进入天堂。如果没有靡菲斯特的恶,想来浮士德也许早就在他枯燥的书斋中自杀了。代表否定和恶的靡菲斯特并不一定是坏的,否定也是一种力量。就像靡菲斯特,总是在主观作恶而客观造善。他引诱浮士德的时候也推进了他对于人生的探索,他有意让浮士德堕落世俗情欲却反而让他看破红尘超脱世俗,这便是善和恶的对立统一,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任何一个元素是凭空出现的,一定会有一个对立面与之相制衡,有阴就有阳,有明就有暗,同样的有善就有恶,恶并不是一个坏的东西,或者说多余的东西,它是宇宙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元素,来达到一种制衡的状态。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对立统一主仆关系中的魔鬼形象 1
1.1主仆关系 1
1.2对立统一关系 2
第二章 魔鬼形象的多重代表性 4
2.1诱惑者 4
2.2罪恶制造者和揭露者 4
2.3哲学家 5
第三章 魔鬼形象的价值意义 7
3.1个人意义 7
3.2社会意义 7
3.3精神意义 8
结束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引 言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是歌德的代表作,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而靡菲斯特是造就浮士德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形象并非是一般的反面角色,在他身上有着浓厚的辩证思想,也映射了很多社会形象,目前学界对于靡菲斯特的研究有从他恶的方面分析的,也有从他善的方便分析的,也有从他的可悲性方面分析的。而本篇论文,将透过靡菲斯特这个形象而看到多种人物原型入手。从各个方面剖析靡菲斯特这个人物所能代表的人物类型,并一一分析他们的特点和同靡菲斯特之间的关系,以及诗人想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立统一主仆关系中的魔鬼形象
魔鬼靡菲斯特因和上帝打赌而找到浮士德,与浮士德进行灵魂的交易,随后以仆人的身份围绕着浮士德,无时无刻不在诱惑浮士德,企图让他感到满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际上魔鬼才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然而,正是不间断的诱惑使得浮士德学会了永不满足,不断向前,进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最后灵魂不但没有被靡菲斯特收走下地狱,而是被天使接去了天堂。从主观上来说,靡菲斯特是绝对不会存在善的念头的,而他最终的目的也绝非如此,但从客观上来说,确实是他促成了浮士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后灵魂的升华。
1.1主仆关系
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主仆关系是由一则契约而确立的,浮士德和靡菲斯特二人分别签订了契约,靡菲斯特带浮士德游历世间百态,并以魔力帮助浮士德完成一般凡人不可能完成的事,作为交换,靡菲斯特要求浮士德以自己的灵魂作为抵押,在浮士德的欲望达成并感到满足以后,要说出一句“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到那时,魔鬼便能拥有浮士德的灵魂,把他的灵魂带到地狱,成为他的奴仆,成为魔鬼的佣人。在这期间,靡菲斯特以仆人的身份待在浮士德身边陪伴并促成他的游历。而实际上,魔鬼靡菲斯特才是占优势的一方,虽然名义上他是浮士德的仆人,然而其实一切都是靡菲斯特占主动权,他一步一步的设计引诱浮士德,让他向自我满足的边缘靠近,他把浮士德耍的团团转,浮士德更像是一个被他牵着鼻子走的小丑。靡菲斯特操控着全剧,暂时性的屈居与仆人的地位,然后想尽招数把浮士德拉向深渊,因为他知道,一旦得手,这种主仆关系会立马对换,浮士德讲永远的成为他的奴仆。靡菲斯特也十分自信的说过“我的打赌万无一失”。这种主仆交错的混乱关系,恰恰塑造了魔鬼靡菲斯特阴险狡诈的形象。又不像一般形式下对于阴险魔鬼的描写,而是运用这种角色转换的思想,让靡菲斯特的丑恶形象由浅入深的透析出来。
1.2对立统一关系
作品中浮士德和靡菲斯特这两个形象贯穿始终,是一种对立关系,一人一魔,一主一仆,一善一恶,连利益关系也处在对立面,甚至可以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状态,但他们却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形影不离,呼吸与共,仿佛是一个整体。靡菲斯特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它原本有理;一切事物有成。你们叫做罪孽,毁灭等一切,简单说,这个“恶”字便是我的本质。”靡菲斯特的自我定位就是恶,他的行为也确实都是恶行,浮士德经历的五个悲剧,无不都是他一手造成的,总的来看,他确实代表着否定的精神。然而,否定的结果并不一定也是否定,就如靡菲斯特,他对浮士德实行的种种诱惑行为,乍一看确实都是恶行,但若是着眼于最后的结果,则并不能如此果断的就断定这是恶,因为靡菲斯特的恶行到最后往往形成了积极的影响。如诗剧中写的浮士德经历的五个悲剧。第一个是知识的悲剧,浮士德的学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就是“把哲学、法学和医学,天哪,还有神学,都研究透了”。他在书中再也研究不出什么了,以至于他十分的苦恼,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此时魔鬼出现了,他说服浮士德与他签订契约,目的是为了俘获他的灵魂,但也正是如此,浮士德才得以走出书斋,投身现实生活,去体会现实生活的丰富和精彩。第二个是爱情悲剧,浮士德和玛甘泪相爱,但最后玛甘泪却入狱并被判死刑,他们的私生子也被溺死。如此悲剧的经历让浮士德经历爱恋却也让他学会了克制欲望,突破了自我。第三个是政治的悲剧,靡菲斯特引诱浮士德到罗马宫廷服务,企图让他有所作为,因为成功而满足,但事实上却是让浮士德经历的荣华富贵的考验。第四个是美的悲剧,写浮士德在幻游希腊神话世界时与代表古典美的海伦结合并生下了儿子,但最后他们的儿子死去,靡菲斯特企图让浮士德沉浸在美的情欲中无法自拔,但却是让他明白了古典美只是一场空。第五个是事业的悲剧,写浮士德带领人民开辟良田,创造了一块人间乐园,这次魔鬼如愿了,浮士德感到了满足,他说出了那句:“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但同时,也使浮士德明白了与人民一起进行创造性地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才是镇长的美的真谛。所以,即便浮士德达到了与靡菲斯特当初签订契约时的条件,他的灵魂也没有被魔鬼侵蚀,而是被天使接去了天堂。
回看这一路的历程,靡菲斯特不断地使坏作恶,目的都是为了让浮士德安于现状满足于现在,而事实上,正是这些不断的诱惑不断地历练造就了浮士德“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的精神”,他才能收获真理,灵魂才得以升华进入天堂。如果没有靡菲斯特的恶,想来浮士德也许早就在他枯燥的书斋中自杀了。代表否定和恶的靡菲斯特并不一定是坏的,否定也是一种力量。就像靡菲斯特,总是在主观作恶而客观造善。他引诱浮士德的时候也推进了他对于人生的探索,他有意让浮士德堕落世俗情欲却反而让他看破红尘超脱世俗,这便是善和恶的对立统一,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任何一个元素是凭空出现的,一定会有一个对立面与之相制衡,有阴就有阳,有明就有暗,同样的有善就有恶,恶并不是一个坏的东西,或者说多余的东西,它是宇宙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元素,来达到一种制衡的状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wenmi/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