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回流法提取黄芩中总黄酮工艺的研究

摘 要黄芩主要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降血脂、抗肿瘤及促凝血等生理功能。本文通过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黄芩中总黄酮,结合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分析得到最佳的提取条件,同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黄芩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黄芩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55%、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85℃、固液比1:12。目 录
1 绪论
1.1黄芩 1
1.1.1黄芩形态、分布及用途 1
1.1.2黄芩中有效成分 2
1.1.3黄芩的药理活性 3
1.2黄芩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4
1.2.1溶剂提取法 4
1.2.2渗漉法 4
1.2.3浸渍法 4
1.3研究方法的总结及意义 5
1.3.1研究的方法 5
1.3.2研究的意义 5
2 乙醇回流法从黄芩中提取黄酮的工艺
2.1乙醇回流提取法 7
2.2实验材料 7
2.2.1实验的原料和试剂 7
2.2.2实验设备和仪器 7
2.3实验方法 8
2.3.1黄芩中黄酮提取方法 8
2.3.2定量分析的测定方法 9
2.4结果与分析 10
2.4.1不同的乙醇浓度对黄酮收率的影响 10
2.4.2提取次数对黄酮收率的影响 10
2.4.3提取温度对黄酮收率的影响 11
2.4.4固液比对黄酮收率的影响 11
2.4.5不同提取时间对黄酮收率的影响 12
2.4.6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13
2.4.7黄酮提取验证实验 14
3 结论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绪论
黄芩主要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黄芩总黄酮的药理活性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肝脏、心、脑血管、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解热、镇痛、消炎和抗菌等。黄芩的总黄酮类化合物中不仅包括了上述这些生理活性,还具有很强效果的抗消炎、抗肿瘤作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4.7黄酮提取验证实验 14
3 结论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绪论
黄芩主要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黄芩总黄酮的药理活性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肝脏、心、脑血管、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解热、镇痛、消炎和抗菌等。黄芩的总黄酮类化合物中不仅包括了上述这些生理活性,还具有很强效果的抗消炎、抗肿瘤作用。黄芩的提取物总黄酮已被医学界应用于各种癌细胞系的抑制方面的研究。如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肺鳞癌、和膀胱癌、等癌细胞系。
从现代发展方面来看,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已经开始逐步明确。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和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对治疗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重点从迁移、细胞周期、凋亡、和细胞移植这几个角度检测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抗宫颈癌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
1.1 黄芩
黄芩是唇形科植物,它的入药部位为黄芩的干燥根,别名是黄金茶、土金茶根、山茶根等[1]。黄芩是传统类的中草药,且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是生活中常用的中药。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河北、黑龙江、河南、甘肃、四川、吉林、云南、辽宁、陕西、山西等地[2]。以山西的产量为最,河北承德产出质量最好。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用其做药。同属类的植物有300多种,广泛的分布在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国黄芩属类的植物有101种和29个变种。可以入药的大约有十种左右。中国药典所收载的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3]。另外,甘肃黄芩、丽江黄芩、粘毛黄芩、滇黄芩等品种的根均可入药,且疗效不凡[4]。
1.1.1 黄芩形态、分布及用途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外皮棕褐色,断面黄白,多年生黄芩的跟茎部易腐朽变黑,并向下蔓延造成部分中空,为之“枯芩”;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的“条黄芩”。黄芩为直根系植物,实生苗前三年主根生长正常,长度、粗细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四年开始枯心,以后逐年加重,移栽黄芩侧根较多。
野生黄芩分布于我国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及陕西等地,尤以河北北部野生者为道地药材,其根条坚实、空心少、色黄、品质佳,素有“热河黄芩”之称。西南地区产的主要为滇黄芩,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尚有粘毛黄芩。此外,黄芩属中尚有几种植物的根在有些地区也作黄芩使用。但《中国药典》只以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为正品。孟庆刚等的综述结论:各地的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的黄芩苷含量差别不大,内在质量基本相当,完全可代野生黄芩药用,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及其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许多地方都适合栽培。另外,传统经验认为道地的承德产黄芩中黄芩苷及其元素的含量却不比其它产地的高。因此,单纯以黄芩苷的含量难以总结道地的内在规律性,道地性应综合评价。
黄芩药用始载于《唐本草》载“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疸、泻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现今黄芩仍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要药。中医临床主要用于消炎退热、呼吸道感染,也用于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肝炎、急性胆囊炎等多种病症。中药黄芩不仅大量应用于中医处方,也是中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1.2 黄芩中有效成分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gri),该品种黄芩为我国药典收录品种,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草根药的上品。它含黄酮和黄酮醇、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苯乙醇糖苷、挥发油以及葡萄糖、蔗糖、苯甲酸、豆甾醇、菜油甾醇、黄芩酶和淀粉等[5]。其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迄今已经分离出约40种黄酮,如黄芩苷(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芩新素、黄芩新素II千层纸素A(oroxyinA)及白杨素(chrysin)等。其中,黄芩苷(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苷(wogonoside)、汉黄芩素(wogonin)及黄芩新素I,II(skullcapflavone I,II),它们不但在分子结构及在黄芩植株上的含量得到充分研究,而且药理作用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具有抑菌、利尿、抗炎、抗变态及解痉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抗癌反应等生理效应,在临床医学中已占有重要地位[6]。另外,得到了5,7二羟6甲氧基双氢黄酮,白杨黄素(chrysin)及其甙,千层纸素A(oroxylinLA)及其葡萄糖醛酸甙,2’,5,8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2’,5,8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等十几种黄酮类化合物[7]。其中一些化合物已证实具有较独特的生理效应。如2’,6’,3,5,7五羟基双氢黄酮为抗革兰菌活性成分。而且,近几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30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