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年限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附件)
摘 要目的:以甘草为对象,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对甘草质量的影响,为优质甘草品种的选育提供初步依据。方法:以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为指标,随机选取甘肃瓜州2、3、5、6、7、12年生长年限的甘草30株,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按《中国药典》相关标准规定测定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结果:5年生甘草体内甘草苷的含量最高,7年生甘草体内甘草酸含量最高,7年生甘草酸含量与3年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5年生是甘草植株采挖的适当年限。推测其受土壤、气候、人为因素影响。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甘草植株株高、株幅、叶片大小均呈现出先增长后又有所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目 录
1 概述
1.1 甘草的来源 1
1.2 栽培年限与甘草质量的关系 2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药 5
2.1.1 仪器 5
2.1.2 试药 5
2.2 实验方法 5
2.2.1 甘草样品的收集 6
2.2.2 甘草样品的处理 6
2.2.3 甘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
2.2.4 对照品溶液制备 6
2.2.5 甘草酸与甘草苷的含量测定 7
2.3 技术路线 8
2.4 实验内容 8
2.4.1实验材料的收集与处理 9
2.4.2甘草酸与甘草苷的测定 9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年限对甘草有效成分的影响 10
3.2 生长年限对甘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12
4 小结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 概述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光果甘草(G.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是生活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中国植物志》(第24卷第2分册)记载,全球甘草属约有20种,在我国分布的有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Fisch.)为甘草、光果甘草(G.glabraL.)又称欧甘草、粗毛甘草(G.asperaPall.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光果甘草(G.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是生活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中国植物志》(第24卷第2分册)记载,全球甘草属约有20种,在我国分布的有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Fisch.)为甘草、光果甘草(G.glabraL.)又称欧甘草、粗毛甘草(G.asperaPall.)又称念珠甘草、无腺毛甘草(G.eglandulosaX.Y.li.)、刺果甘草(G.pallidifloraMazim.)、圆果甘草(G.skuamulosaFranch.)、胀果甘草(G.inflata.)。其中,载入2015《中国药典》的有3种,分别为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1]。甘草属(GlycyrrhizaL.)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其1737年所著的《植物属志》中正式命名。到20世纪初,分别对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考氏甘草(Gkorsshinshyi)、胀果甘草(G.inflata)、粗毛甘草(G.aspbra)进行概述。甘草资源广泛分布我国三北地区,它的资源非常丰富,李学禹等深入研究了甘草属的分类。1993年李学禹提出了甘草新分类系统,到了2004年新分类系统表明甘草属在全球分布有20种,其中我国产12种,新疆产9种[2]。
一直以来甘草在干旱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有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更被医药界誉为“国老、药王、软黄金”。自古就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的说法,生活利用甘草资源历史上已达4000年之久。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含有多种化学物质,主要的药理活性物质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甘草黄酮和多糖类化合物,其中甘草酸具有抗炎、抗病、防治肝损伤、抗癌和免疫调节作用[3]等药理作用。甘草多糖也是作为一类新发现的有效成分,具有增强体免疫[4,5]、抗肿瘤[6]、抗病毒[7]、抗衰老、降血糖、抗辐射等多种生理活性,而且无细胞毒性等优点,因此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甘草多糖,甘草被广泛的应用到化工、烟草、食品、酿造等行业,已经跨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8,9,10]。近二十年,甘草的销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市场前景好,国内外需求量增加,诱发了对野生甘草的大量采挖,使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几年,国家对甘草采取限量出口。甘草短缺的局面逐渐扩大,现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
1.1 甘草的来源
甘草主要分布我国地区的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黑龙江、青海、吉林、辽宁等省,在山东也有少量的乌拉尔甘草的分布[11,12,13],云南甘草分布在云南省和四川省[14]。李学禹调查发现新疆63个县市分布着8种甘草[15],所以新疆是我国甘草种类分布最多的省,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无腺毛甘草、粗毛甘草和黄甘草等。据统计我国甘草资源分布区的地理纬度(N37°,N50°;E75°,123°),傅克治调查出了甘草分布区(E76°,E126°)[16],王继永等对全国甘草调查发现甘草资源明显减少[17]。乌拉尔甘草分布在北纬37~47°、东经73~125°之间,跨纬度10°、经度52°,地理分布跨度比较大,其垂直分布在海拔250~1400米之间。我国甘草分布处于中心地带,除云南甘草分布于云南及川康地区外,其余种均分布于江淮秦岭以北的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暖温带、寒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区内[18]。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调和诸药的功能,它的利用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对野生甘草滥砍乱挖的不合理的利用,年采挖量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年生长量。对野生甘草资源不能规范管理,缺乏合理利用,更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甘草资源惨遭破坏,蕴藏量逐年减少,一些地区目前已面临枯竭状态,致使大片土地被风蚀、盐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19,20,21]。随着对甘草研究的深入,解决以上问题必须采用人工栽培甘草。因此,研究甘草的生长特性和进行不同条件乌拉甘草的质量评价不仅可以作为我们选用优质甘草的初步依据对野生甘草资源的保护有很大作用。野生甘草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许多地区都建立了乌拉甘草栽培基地,不仅可以减缓对乌拉甘草资源的破坏,而且也缓解了野生资源短缺不足的局面。栽培甘草已经成为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1.2 栽培年限与甘草质量的关系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主要有两个方面指标可以用来评价甘草质量。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传统性状方法指标进行评价,包括甘草根皮的性状、根的长度、粗度以及断面性状等外观性状为指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对甘草的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来评价甘草的质量。过去人们对野生甘草的利用率高,因此比较重视对甘草的传统性状方法来评价,随着对甘草有效成分开发利用的逐渐深入,在评价甘草质量的过程中对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已经成为很有效的方法。
药材甘草也有甲级甘草、乙级甘草、丙级甘草、丁级甘草等分级标准,曹爱兰[22]等人对产自新疆、内蒙、宁夏、山东等地不同商品等级的药材进行甘草酸含量的测定,发现甘草酸丁级甘草含量最高,且甘草酸含量与甘草等级不一致。段永红[23]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栽培条件下生长的乌拉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段天璇[24]等建立甘草甲醇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对不同色谱峰采用了不同紫外波长的检测,并同时对其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进行测定,14年生栽培甘草和栽培甘草的不同部位如根皮、芯的指纹图谱和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张继[25]对引种栽培6年生乌拉尔甘草与刺果甘草地上部分氨基酸、微量元素及蛋白质、糖、粗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孙国祥[26]对复方甘草片中的甘草酸、吗啡和甘草次酸等使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进行了测定;付玉杰[27]对黑龙江、内蒙、新疆这三个地区的甘草中甘草苷和异甘草苷含量用HPLC法进行测定;王树瑞[28]通过多成分测定方法对栽培甘草的质量
1 概述
1.1 甘草的来源 1
1.2 栽培年限与甘草质量的关系 2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药 5
2.1.1 仪器 5
2.1.2 试药 5
2.2 实验方法 5
2.2.1 甘草样品的收集 6
2.2.2 甘草样品的处理 6
2.2.3 甘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
2.2.4 对照品溶液制备 6
2.2.5 甘草酸与甘草苷的含量测定 7
2.3 技术路线 8
2.4 实验内容 8
2.4.1实验材料的收集与处理 9
2.4.2甘草酸与甘草苷的测定 9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年限对甘草有效成分的影响 10
3.2 生长年限对甘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12
4 小结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 概述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光果甘草(G.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是生活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中国植物志》(第24卷第2分册)记载,全球甘草属约有20种,在我国分布的有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Fisch.)为甘草、光果甘草(G.glabraL.)又称欧甘草、粗毛甘草(G.asperaPall.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光果甘草(G.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是生活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中国植物志》(第24卷第2分册)记载,全球甘草属约有20种,在我国分布的有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Fisch.)为甘草、光果甘草(G.glabraL.)又称欧甘草、粗毛甘草(G.asperaPall.)又称念珠甘草、无腺毛甘草(G.eglandulosaX.Y.li.)、刺果甘草(G.pallidifloraMazim.)、圆果甘草(G.skuamulosaFranch.)、胀果甘草(G.inflata.)。其中,载入2015《中国药典》的有3种,分别为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1]。甘草属(GlycyrrhizaL.)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其1737年所著的《植物属志》中正式命名。到20世纪初,分别对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考氏甘草(Gkorsshinshyi)、胀果甘草(G.inflata)、粗毛甘草(G.aspbra)进行概述。甘草资源广泛分布我国三北地区,它的资源非常丰富,李学禹等深入研究了甘草属的分类。1993年李学禹提出了甘草新分类系统,到了2004年新分类系统表明甘草属在全球分布有20种,其中我国产12种,新疆产9种[2]。
一直以来甘草在干旱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有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更被医药界誉为“国老、药王、软黄金”。自古就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的说法,生活利用甘草资源历史上已达4000年之久。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含有多种化学物质,主要的药理活性物质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甘草黄酮和多糖类化合物,其中甘草酸具有抗炎、抗病、防治肝损伤、抗癌和免疫调节作用[3]等药理作用。甘草多糖也是作为一类新发现的有效成分,具有增强体免疫[4,5]、抗肿瘤[6]、抗病毒[7]、抗衰老、降血糖、抗辐射等多种生理活性,而且无细胞毒性等优点,因此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甘草多糖,甘草被广泛的应用到化工、烟草、食品、酿造等行业,已经跨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8,9,10]。近二十年,甘草的销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市场前景好,国内外需求量增加,诱发了对野生甘草的大量采挖,使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几年,国家对甘草采取限量出口。甘草短缺的局面逐渐扩大,现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
1.1 甘草的来源
甘草主要分布我国地区的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黑龙江、青海、吉林、辽宁等省,在山东也有少量的乌拉尔甘草的分布[11,12,13],云南甘草分布在云南省和四川省[14]。李学禹调查发现新疆63个县市分布着8种甘草[15],所以新疆是我国甘草种类分布最多的省,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无腺毛甘草、粗毛甘草和黄甘草等。据统计我国甘草资源分布区的地理纬度(N37°,N50°;E75°,123°),傅克治调查出了甘草分布区(E76°,E126°)[16],王继永等对全国甘草调查发现甘草资源明显减少[17]。乌拉尔甘草分布在北纬37~47°、东经73~125°之间,跨纬度10°、经度52°,地理分布跨度比较大,其垂直分布在海拔250~1400米之间。我国甘草分布处于中心地带,除云南甘草分布于云南及川康地区外,其余种均分布于江淮秦岭以北的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暖温带、寒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区内[18]。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调和诸药的功能,它的利用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对野生甘草滥砍乱挖的不合理的利用,年采挖量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年生长量。对野生甘草资源不能规范管理,缺乏合理利用,更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甘草资源惨遭破坏,蕴藏量逐年减少,一些地区目前已面临枯竭状态,致使大片土地被风蚀、盐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19,20,21]。随着对甘草研究的深入,解决以上问题必须采用人工栽培甘草。因此,研究甘草的生长特性和进行不同条件乌拉甘草的质量评价不仅可以作为我们选用优质甘草的初步依据对野生甘草资源的保护有很大作用。野生甘草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许多地区都建立了乌拉甘草栽培基地,不仅可以减缓对乌拉甘草资源的破坏,而且也缓解了野生资源短缺不足的局面。栽培甘草已经成为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1.2 栽培年限与甘草质量的关系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主要有两个方面指标可以用来评价甘草质量。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传统性状方法指标进行评价,包括甘草根皮的性状、根的长度、粗度以及断面性状等外观性状为指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对甘草的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来评价甘草的质量。过去人们对野生甘草的利用率高,因此比较重视对甘草的传统性状方法来评价,随着对甘草有效成分开发利用的逐渐深入,在评价甘草质量的过程中对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已经成为很有效的方法。
药材甘草也有甲级甘草、乙级甘草、丙级甘草、丁级甘草等分级标准,曹爱兰[22]等人对产自新疆、内蒙、宁夏、山东等地不同商品等级的药材进行甘草酸含量的测定,发现甘草酸丁级甘草含量最高,且甘草酸含量与甘草等级不一致。段永红[23]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栽培条件下生长的乌拉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段天璇[24]等建立甘草甲醇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对不同色谱峰采用了不同紫外波长的检测,并同时对其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进行测定,14年生栽培甘草和栽培甘草的不同部位如根皮、芯的指纹图谱和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张继[25]对引种栽培6年生乌拉尔甘草与刺果甘草地上部分氨基酸、微量元素及蛋白质、糖、粗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孙国祥[26]对复方甘草片中的甘草酸、吗啡和甘草次酸等使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进行了测定;付玉杰[27]对黑龙江、内蒙、新疆这三个地区的甘草中甘草苷和异甘草苷含量用HPLC法进行测定;王树瑞[28]通过多成分测定方法对栽培甘草的质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