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未来未来文化广场设计(附件)

目 录
1设计环境分析1
1.1“运河”与淮安1
1.2关于运河文化广场1
2场地的选取及基本空间条件分析2
3 设计目的2
4 方案概述 3
4.1 创意与寓意3
4.2 主体规划部分3
5 创新与不足3
结论 4
致谢 5
1 设计环境分析
1.1 “运河”与淮安
淮安在古时候有许多叫法:楚州、清江、清河等等,历史源远流长,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历史上它在漕、盐运方面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到了明朝、清朝时愈发鼎盛,被称为“运河之都”,是全国的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等等的中央枢纽,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淮安和苏、杭、扬州三地,也被并列称为“四大都市”。到了现如今,淮安市更是成为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中国运河之都”的动听称呼。
淮安所处的地区河网密闭,大型水道纵横交错,淮河、大运河、古黄河、洪泽湖等与中国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紧密相依的“运河”穿淮安城而过,更构筑出如今淮安城市空间格局的整体特色,同时也赋予了这座城市许多细腻美妙的空间肌理。
淮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这其中不难发现,有许多能够在现今,在现代设计中也依然可以进行多彩演绎的元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很难有一种元素比“运河”更能综合体现这座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和发展关系。
运河文化在淮安历史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方案将以运河文化为中心思想,将淮安特有的运河文化运用其中,在保留原有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将现代科技加以融入,将古与今完美的融合。
1.2 关于运河文化广场
本方案选址,位于淮安大运河文化广场所在地,也就是漕运路北面、里运河北岸的区域,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
淮安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在大运河与淮河相交的地方,从古到今,都是漕运枢纽,南北关隘重地。历史上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拥有极其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大运河文化广场周围愈加繁荣,便捷的交通,毗邻的运河流线,都让其很好的向世人展现着淮安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运河人文风情。
不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北面、里运河北岸的区域,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
淮安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在大运河与淮河相交的地方,从古到今,都是漕运枢纽,南北关隘重地。历史上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拥有极其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大运河文化广场周围愈加繁荣,便捷的交通,毗邻的运河流线,都让其很好的向世人展现着淮安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运河人文风情。
不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新科技也带给人们更多的便捷,在这样一个尽得地利人和的位置,结合未来高新科技进行景观规划,必然能够更加完美的呈现淮安的历史人文,因此在这里规划一座“未来淮安运河文化广场”,就是情理之中了。
2 场地的选取及基本空间条件分析
大运河文化广场原址面积近7万平米,而本方案规划的未来淮安运河文化广场占地 不过3万平米,因此可用于建设的场地还是较多的,但结合本方案规划中广场近似长方形的设计,以及对交通条件的考虑,最优选择,显然是西南侧毗邻漕运东路和交通路之间的区域。
所选场地为一个近似长方形,面宽(东北-西南走向)约200米,进深(东南-西北走线)约150米。场地南、西、北三面中央位置,分别设立长度约为15米的入口。在广场中心点,建造来长约60米、宽约20米的喷泉广场。以喷泉广场为参照点,西侧为科技文化展示馆,东侧为运河文化陈列馆。运河文化陈列馆东侧,设有亲水平台,以及一条南北走向,贯穿运河文化广场的水系,最北端设有大水车,作为水利文化区。在喷泉广场北方,从西至东,分别规划有机器人智能体验区、镂空玻璃展示与运河宗教文化区。喷泉广场南方,从西至东,分别规划了儿童娱乐区、浅水游玩区以及名人文化区。在南入口和浅水游玩区之间,还设立有历史文化墙。最后,整个场地西北和西南角,都设立了展示橱窗,而西北角,特别规划有小山丘地形的休息区(微地形)。
选择这块场地,是因为其本身位于大运河文化广场所处地址,拥有先天的地利条件,也更易于让市民习惯到这里游览。而且毗邻里运河,更方便结合、展现运河风采,同时交通便捷而发达,对整个空间的功能辐射作用十分明显。
3 设计目的
当今社会发展高速,科技之进步可谓是日新月异,大量高新技术被应用于建筑和空间等设计业,可以预料,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有更多优秀、适用的科技为此添砖加瓦。
本次设计,意图借用可推敲的未来科技和专业设计知识,诠释未来“公共交流空间”尤其是“文化广场”的存在方式与意义,畅想未来人如何在这样的“公共交流空间”中传递信息、互相交流。
当今社会,人类的行为正在越来越多的对大自然造成破坏,设计中运用的“全息投影”、
“机器人服务”等技术,将会结合历史、传统文化风貌,展现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负荷、创造崭新建筑、空间等面向未来的设计主张。同时,借此也检验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锻炼自己使用空间语言来考虑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4 方案概述
4.1 创意与寓意
本方案的灵感来自于“运河文化”,“运河”既是淮安城市发展信息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实际场地环境中的重要条件(里运河)。
整个广场设有大量与运河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化分区,如漕运文化、水利文化、运河名人等,同时也融合了大量高新科技,如全息投影、智能机器人等,营造出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盛景。同时借助高新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负荷等理念,传达空间与环境(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借此寓意淮安的运河文化刘川不息、与时俱进。
4.2 主体规划部分
本方案规划的运河文化广场,将以中间主景观为轴线,西侧为现代科技文化的成品,东侧为历史文化的品鉴。从西至东,可以让游人在欣赏现代科技的同时,慢慢的步入淮安当地鼎盛时期的运河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至今忆古的感官体验。东侧为古时鼎盛的运河文化再现,将历史中的运河文化搬入其中,从东至西,也可以说是一种从古溯今的感官体验。同时,东西两侧一古一今,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淮安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此外,方案中也布置了一些休憩娱乐设施,也是方便各类游人的休闲娱乐,在感受现代都市的繁华同时,不忘铭记淮安的历史,让游人在感悟历史的同时,不忘去创新。
5 创新与不足
本方案的规划,旨在希望更多的淮安当地市民去了解淮安文化,去了解运河文化,同时也不能忘记对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负荷理念的提倡。如有可能,甚至可以将本案的历史脉络与高新科技创新点,进行重点打造宣传,让本案成为淮安的一个历史“文化之窗”成为当地的“城市之窗”。让更多的国人乃至世界友人了解淮安,了解淮安人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的努力。
不过,由于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63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