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位滴定法测定脂肪乳注射液中游离脂肪酸【字数:9435】
摘 要对于脂肪乳注射液这个产品的质量控制重点是脂肪乳稳定性的控制,游离脂肪酸是药物稳定性控制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是对于电位滴定法测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中游离脂肪酸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分别进行了精密度、专属性、溶液稳定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准确度和耐用性进行了测试。精密度测试中,游离脂肪酸测定结果RSD(n=6)≤5.0%。专属性测试中,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的消耗滴定液的体积远大于阴性溶液,所以本法具有较好的专属性。溶液稳定性测试实验中发现样品溶液在6个小时内稳定。该方法检测限为0.00068mmol,样品溶液检测限为3.3δ/3S=0.00023 mmol/g;按10δ/S计算得方法的定量限为0.0021 mmol,样品溶液定量限为10δ/3S=0.00069 mmol/g。线性曲线y=19.326x+0.0904, r=0.9997。准确度测试中,游离脂肪酸单个回收率结果均在80.0%~120.0%范围之内,且平均回收率在90.0%~110.0%范围之内。更改测试过程中乙醇,水,盐酸的量,计算偏差均小于20%,因此该方法也有很好的耐用性。通过以上的测试,测试结果均符合要求,故电位滴定法适用于MCT/LCT中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目 录
1.前言 1
1.1 脂肪乳剂概述 1
1.1.1 脂肪乳剂简介 1
1.1.2 中/长链脂肪乳剂简介 1
1.2 游离脂肪酸的简介 1
1.2.1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
1.2.2游肪酸与心率失常的关系 2
1.2.3游离脂肪酸与收缩力的关系 2
1.2.4游离脂肪酸与代谢综合症 2
1.2.5 游离脂肪酸与II型糖尿病 2
1.3游离脂肪酸的测定方法及进展 3
1.3.1 国标法 3
1.3.2 比色法 3
1.3.3 色谱法 3
1.3.4 近红外光谱法 3
1.3.5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法 3
1.3.6电位滴定法 4
1.4 电位滴定法概述 4
1.4.1 电位滴定简介 4
1.4.2 电位滴定原理 4
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电位滴定仪器的介绍 4
1.4.4电位滴定法的操作步骤 5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6
2.实验部分 8
2.1 实验主要仪器 8
2.1.1万通916自动电位滴定仪 8
2.1.2万通916主要技术参数 8
2.1.3万通916功能要求 8
2.2 实验主要试剂以及溶液配置方法 9
2.2.1 主要试剂 9
2.2.2 溶液的配制 9
2.3 实验主要方法 9
2.3.1 测定方法 9
2.3.2 精密度测试 10
2.3.3准确度测试 10
2.3.4专属性测试 11
2.3.5溶液稳定性测试 11
2.3.6检测限定量限 11
2.3.7线性/范围测试 11
2.3.8耐用性测试 12
3.结果与讨论 13
3.1精密度 13
3.2准确度 13
3.3专属性 14
3.4溶液稳定性 15
3.5检测限定量限 15
3.6线性/范围测试 16
3.7耐用性 17
4.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1
1.前言
1.1 脂肪乳剂概述
1.1.1 脂肪乳剂简介
20世纪60年代初,瑞典Wretlind 教授以大豆油、蛋黄卵磷脂为原料研制出脂肪乳剂。最先出现的长链脂肪乳剂能够减少高葡萄糖摄取带来的副作用,开创肠外营养的新纪元 [1]。研究表明肠外营养中,缺少了脂肪乳,会导致肝脏脂肪变性。在肠外营养中使用脂肪乳,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而且也提供必须的脂肪酸,同时抑制肠外营养时肝脏的脂肪变性[2]。脂肪乳的发展经历了半个世纪,随着肠外肠内营养学的发展和制药工艺的改进,出现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脂肪乳剂。物质的化学结构决定它的特点与作用。不同脂肪乳剂在临床中的不同作用是由脂肪酸的不同代谢特点所决定的[3]。
1.1.2 中/长链脂肪乳剂简介
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为MCT和大豆油(长链甘油三酯,LCT)按相等的重量比混合,经均质、灌装、最终灭菌制成的无菌注射用乳剂[7]。
长链甘油三酯(LCT),ω6脂肪酸的亚油酸是其主要脂肪酸的成分。长链脂肪乳能够降低高葡萄糖摄取引起的副作用,并且可补充足够的能量、人体必需脂肪酸(EFA)和部分脂溶性维生素[4],所以被大量用于医学上面。
然而,随着医学上应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用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婴幼儿危重病人时,人们发现LCT的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如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出现障碍,肝功能损害、加剧全身炎症反应等[57]。因此,人们为了解决LCT所带来的影响,人们开始对长链脂肪乳剂即第一代脂肪乳剂开始了优化。后来在原料中,增加了中链脂肪酸甘油酯,让长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与一个甘油分子结合。
与LCT相比,MCT在血液循环中清除更快更彻底。MCT水解速度快,不在肝脏内积累,减轻了网状内皮系统的负荷。MCT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亚油酸含量较低,前列腺素E的产生较少[813]。
1.2 游离脂肪酸的简介
游离脂肪酸(FFA)是指非酯化脂肪酸(NEFA)。游离脂肪酸是人体中一种能源物质,能为肝脏等提供能量,在人体的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4]。但是,游离脂肪酸过高则会损害胰岛素对肝糖原输出的抑制作用,导致心血管等疾病[15,16]。
1.2.1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早期,人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血浆脂质平衡增高,脂质沉积导致的。近年来,研究发现游离脂肪酸是导致AS的主要因素一直,尤其是ω3PUFA[17,18]。高浓度的NEFA可引起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增加血液粘度,降低血管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血管壁中纤维蛋白原的沉积,这对肝素具有拮抗作用。 高纤维蛋白原通常促进血小板和红细胞凝集,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并使动脉向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这加剧了原始的动脉粥样硬化。
1.2.2游肪酸与心率失常的关系
心律失常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游离脂肪酸,主要是ω3脂肪酸,与心脏猝死有极大的关联。ω3系脂肪酸能够使副交感神经兴奋,致使心率性变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人体的心肌对游离脂肪酸的利用显着增加,人体的脂肪中的游离脂肪酸都进入血液中,致使血浆中游离Ca2+浓度降低,并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诱发心率失常。
目 录
1.前言 1
1.1 脂肪乳剂概述 1
1.1.1 脂肪乳剂简介 1
1.1.2 中/长链脂肪乳剂简介 1
1.2 游离脂肪酸的简介 1
1.2.1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
1.2.2游肪酸与心率失常的关系 2
1.2.3游离脂肪酸与收缩力的关系 2
1.2.4游离脂肪酸与代谢综合症 2
1.2.5 游离脂肪酸与II型糖尿病 2
1.3游离脂肪酸的测定方法及进展 3
1.3.1 国标法 3
1.3.2 比色法 3
1.3.3 色谱法 3
1.3.4 近红外光谱法 3
1.3.5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法 3
1.3.6电位滴定法 4
1.4 电位滴定法概述 4
1.4.1 电位滴定简介 4
1.4.2 电位滴定原理 4
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电位滴定仪器的介绍 4
1.4.4电位滴定法的操作步骤 5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6
2.实验部分 8
2.1 实验主要仪器 8
2.1.1万通916自动电位滴定仪 8
2.1.2万通916主要技术参数 8
2.1.3万通916功能要求 8
2.2 实验主要试剂以及溶液配置方法 9
2.2.1 主要试剂 9
2.2.2 溶液的配制 9
2.3 实验主要方法 9
2.3.1 测定方法 9
2.3.2 精密度测试 10
2.3.3准确度测试 10
2.3.4专属性测试 11
2.3.5溶液稳定性测试 11
2.3.6检测限定量限 11
2.3.7线性/范围测试 11
2.3.8耐用性测试 12
3.结果与讨论 13
3.1精密度 13
3.2准确度 13
3.3专属性 14
3.4溶液稳定性 15
3.5检测限定量限 15
3.6线性/范围测试 16
3.7耐用性 17
4.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1
1.前言
1.1 脂肪乳剂概述
1.1.1 脂肪乳剂简介
20世纪60年代初,瑞典Wretlind 教授以大豆油、蛋黄卵磷脂为原料研制出脂肪乳剂。最先出现的长链脂肪乳剂能够减少高葡萄糖摄取带来的副作用,开创肠外营养的新纪元 [1]。研究表明肠外营养中,缺少了脂肪乳,会导致肝脏脂肪变性。在肠外营养中使用脂肪乳,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而且也提供必须的脂肪酸,同时抑制肠外营养时肝脏的脂肪变性[2]。脂肪乳的发展经历了半个世纪,随着肠外肠内营养学的发展和制药工艺的改进,出现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脂肪乳剂。物质的化学结构决定它的特点与作用。不同脂肪乳剂在临床中的不同作用是由脂肪酸的不同代谢特点所决定的[3]。
1.1.2 中/长链脂肪乳剂简介
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为MCT和大豆油(长链甘油三酯,LCT)按相等的重量比混合,经均质、灌装、最终灭菌制成的无菌注射用乳剂[7]。
长链甘油三酯(LCT),ω6脂肪酸的亚油酸是其主要脂肪酸的成分。长链脂肪乳能够降低高葡萄糖摄取引起的副作用,并且可补充足够的能量、人体必需脂肪酸(EFA)和部分脂溶性维生素[4],所以被大量用于医学上面。
然而,随着医学上应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用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婴幼儿危重病人时,人们发现LCT的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如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出现障碍,肝功能损害、加剧全身炎症反应等[57]。因此,人们为了解决LCT所带来的影响,人们开始对长链脂肪乳剂即第一代脂肪乳剂开始了优化。后来在原料中,增加了中链脂肪酸甘油酯,让长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与一个甘油分子结合。
与LCT相比,MCT在血液循环中清除更快更彻底。MCT水解速度快,不在肝脏内积累,减轻了网状内皮系统的负荷。MCT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亚油酸含量较低,前列腺素E的产生较少[813]。
1.2 游离脂肪酸的简介
游离脂肪酸(FFA)是指非酯化脂肪酸(NEFA)。游离脂肪酸是人体中一种能源物质,能为肝脏等提供能量,在人体的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4]。但是,游离脂肪酸过高则会损害胰岛素对肝糖原输出的抑制作用,导致心血管等疾病[15,16]。
1.2.1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早期,人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血浆脂质平衡增高,脂质沉积导致的。近年来,研究发现游离脂肪酸是导致AS的主要因素一直,尤其是ω3PUFA[17,18]。高浓度的NEFA可引起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增加血液粘度,降低血管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血管壁中纤维蛋白原的沉积,这对肝素具有拮抗作用。 高纤维蛋白原通常促进血小板和红细胞凝集,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并使动脉向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这加剧了原始的动脉粥样硬化。
1.2.2游肪酸与心率失常的关系
心律失常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游离脂肪酸,主要是ω3脂肪酸,与心脏猝死有极大的关联。ω3系脂肪酸能够使副交感神经兴奋,致使心率性变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人体的心肌对游离脂肪酸的利用显着增加,人体的脂肪中的游离脂肪酸都进入血液中,致使血浆中游离Ca2+浓度降低,并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诱发心率失常。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yyhx/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