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大同书政治思想初探onthepoliticalthoughtsofkangyouwei’sdatongshu(附件

《大同书》的政治思想来源于传统儒学和西方政治思想,其内容包括人权平等思想、地方行政管理的思想和国家方面的思想,实质是康有为结合儒家小康大同和公羊三世并进行系统化,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政治思想体制。通过对康有为在《大同书》里的政治思想渊源、主要内容以及思想实质的着重研究,了解康有为心目中的理想政治的概念、达到理想政治的方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根据康有为的这个构想,对比如今社会的政治,可以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关键词康有为;大同书;政治思想;影响;启示
目 录
0引言 1
1《大同书》政治思想的渊源 1
1.1康有为的生平经历 1
1.2《大同书》政治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3
1.2.1传统儒学 3
1.2.2西学政治思想 4
1.3《大同书》政治思想的现实政治背景 4
2《大同书》政治思想的内容与特点 5
2.1“去级界”——《大同书》的人权平等思想 5
2.1.1女权主义之思想 5
2.1.2批判奴隶制之思想 7
2.1.3批判种族制之思想 8
2.2“去乱界”——《大同书》的地方行政管理思想 9
2.2.1各级政府机构与职能 9
2.2.2“去乱界”的具体方法 9
2.3“去国界”——《大同书》的国家思想 11
2.3.1国家的产生与危害 11
2.3.2“去国界”的实现方法 11
3《大同书》政治思想影响 12
3.1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12
3.2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13
结 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康有为《大同书》政治思想初探
0引言
《大同书》是康有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追寻的理想社会,既带有中国社会理想特色,又具有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色彩,所表现的社会理想与欲实施的政治纲领,受到历代知识界人士的关注,一直深深影响海内外。自《大同书》问世以来,各方学者对《大同书》的研究络绎不绝,从梁启超、钱定安到杨荣国、萧公权、再到李泽厚、马洪林、朱维铮、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荣祖,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研究方向也就不一样,他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大致归为以下几类:①《大同书》的成书年代;②大同世界的属性;③《大同书》对封建专制主义、宗法制度和资本主义的批判;④《大同书》的理论渊源;⑤《大同书》及大同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无政府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⑥《大同书》和世界空想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的比较,如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欧文的《合理社会体系概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傅立叶的《新世界》等的比较。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发现,那些学者对《大同书》的研究很少集中在政治思想层面,最多也只是在论述其他层面时提到几句,并没有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侧重《大同书》的政治思想层面,通过归纳总结、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大同书》里政治思想的内容、实质进行论述,并总结其影响。
1《大同书》政治思想的渊源
1.1康有为的生平经历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明夷、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家族在广东是一个望族,其祖父、父亲均在朝廷担任官职,康有为在年少时期跟随祖父康赞修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后来在康有为没有考过童子试、乡试后跟从朱次琦学习,因这两人都推崇宋明理学,所以康有为从小耳濡目染,对宋明理学了解颇深。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他看到了国家的危亡,于是对传统的教育产生了质疑 [1] 。
1879年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来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外面游学,在游学过程中不但学习了一些经世致用的书籍,而且接触了很多介绍西方的书籍,他收集了不少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资料,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确实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从而奠定了早期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去到京城参加乡试,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然而这道奏疏被半道拦截,未能传到光绪帝的案桌。同年,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国家存在的弊病以及必须变法改革的原因,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1891年,康有为接受梁启超等人的邀请,前往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在此期间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康有为在这两本著作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想法有的虽然偏激、不科学,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动摇了封建顽固派的思想统治,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无情打压。1894年,康有为开始着手编纂《人类公理》一书,后来经过多次修改,改名为《大同书》出版。在《大同书》里,康有为塑造了一幅他心目中的“理想国”:这个大同社会没有国家、阶级,也没有私有财产,人们在这个社会中平等而自由,不需要经历战争苦难,在某种程度上《大同书》描写的大同社会和后来无产阶级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有一定的共同之处。这个想法在当时绝对是惊世骇俗的,很少有人能理解,但是这个设想为后来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于是康有为联合其他学子联名上书光绪帝,提出了一些救国建议,史称“公车上书”。但是这些建议大多数维护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从普通大众的角度出发,只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措施,这也成为了后来的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无法获得广大农民阶级的支持。光绪帝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看到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康有为中进士担任朝廷官职后又给光绪帝写了《上清帝第三书》,这时光绪帝才第一次看到了康有为提出的一些建议。接下来这段时间康有为一直不断地给光绪帝上书,希望光绪帝能够支持他提出的政治改革。康有为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创办《万国公报》,后来又成立强学会,创办《强学报》,但是不久就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打压,强学会被禁 [2] 。
1898年光绪帝同意康有为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措施。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所代表的改良派和封建顽固派冲突不断,矛盾日益加剧。虽然康有为有光绪帝的支持,但是朝廷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手中,后来康有为等人提出的改革措施严重威胁到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上奏慈禧,慈禧回宫重新掌权结束了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到了日本,在日本期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不断邀请康有为商谈合作,但康有为始终坚持光绪帝的复辟。在接下来几年,康有为不断出走海外,游说各列强,企图保光绪重夺大权,并集合了一些海外爱国人士成立了中国维新会。康有为在海外流亡15年,回国后创办了《不忍》杂志,思想守旧,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还是停留在保皇的基础上 [3]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