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自治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以国民政府首都为例(附件)【字数:20113】
摘 要摘 要 地方自治是一种政治制度设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民生与民权是孙中山地方自治设计的两大核心,也是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的核心议题。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自治,在性质上是孙中山地方自治建国方案在实践中的探索,虽有偏离,但仍受其指导与制约;是国家权力下沉和对基层社会的整合,是对传统地方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尝试;是由单纯的移植域外法向与中国传统制度与文化相结合、由激进主义向相对理性主义的转变。 关键词孙中山;民权主义;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
目 录
0 引言 1
0.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
0.2 研究方法 2
1南京国民政府自治之源流 2
1.1国民政府时期南京地方自治实施背景 2
1.2中西结合的地方自治理论 3
1.3从省自治向县自治的转变 5
1.4建国程序论 6
1.5地方自治具体建设 7
2 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自治之制度建构 8
2.1南京国民政府自治法律内容之表达 8
2.2首都自治之运作态势 10
2.3首都地方自治实施效果 14
3.南京国民政府首都特别市自治之检讨 15
3.1地方自治再述 15
3.2首都地方自治之检讨 16
3.3启示 18
结语 21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孙中山自治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以国民政府首都
南京为例
0 引言
现代地方自治滥觞于英国,是11世纪晚期欧洲商业复兴、市民社会兴起的产物。其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自治市,是西方文化演进的结果。中国地方自治属“后发外生型”,肇始于清末宪政,是传统地方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梁启超认为地方自治是“立宪国家之基础”,孙中山将之喻为“国之础石”,与民主宪政相依相生,相辅相成,是宪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南京国民政府秉承清末地方自治之余绪,以孙中山地方自治建国方案为“最高之基本准则”,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地方自治制度设计和实践。南京作为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及至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27年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将其定为国都,设立首都特别市,成为实践孙中山地方自治建国方案的理想之地。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自治,为增进对中国地方政治由传统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认识及深化对中国法律现代化的理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点。通过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国民政府首都自治建设的深入分析,弄清当时的地方自治政治思想制度与当时社会融合与扭曲问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通过实施地方自治重塑基层权力关系和培育新的社会力量的现代化目标的实践得失状况。
0.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地方自治既是分权的体现,又是民主的基础,因而它也就成为自清末以来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中一项不可回避的内容。作为居于中国法制近代化鼎盛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其地方自治运动持续时间之长,制定法规之繁多,动员程度之深,都为清末及北洋政府所不及。特别是1927—1937年被历史学家称为国民政府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南京国民政府所开展的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民主政治活动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地方自治运动,它体现着当年政策制定者们的政治理想和民主诉求,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因而研究民国地方自治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自治,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具体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合法性途径,促进了民主政治意识和素养的传播与提高,亦为当下民主政治实践提供了历史参照。
以史为鉴,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自治建设的研究,深化了对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及中国地方政治现代转型的认识和理解,亦可反观现代化在地方社会的境遇,从而深化对我国现代化的理解,并为当下地方自治及城市、乡村自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0.2 研究方法
以法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以地方政治转型与法制变迁为切入点,以国民政府时期南京(1927—1937)为实证中心,以文本与实证相结合,对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自治的立法文本进行评析,对其实践进行区域性的实证研究。在国家的视域下研究区域社会,又以区域社会来管窥国家层面。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采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的方法,阅读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充分利用地方民国档案和地方志、史,特别是南京档案馆馆藏的有关民国地方自治的档案, 综合运用法的移植与本土化及现代化等理论,将南京国民政府首都地方自治放入近代地方政治现代转型的历史流变中进行系统研究,比较充分地再现南京特别市地方自治的运作实态。
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的运用,强调制度设计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重视传统等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对如何克服在实现地方自治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
1南京国民政府自治之源流——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
1.1国民政府时期南京地方自治实施背景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地带,依山傍水、虎踞龙盘,实乃东南形胜,帝王之州。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根植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两千多年辉煌的建城史。作为历史上一些政权的都城,其居于东南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政治因素无疑是其盛衰的主要原因。及至1927年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将其定为国都,设立首都特别市,成为实践孙中山地方自治建国方案的理想之地。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中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实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并深受强大的历史惯性支配。一方面,国民政府要顺应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潮流,特别是清末立宪以来,“地方自治”思想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社会形势和国民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地方派系林立,新军阀不服中央统治权威,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处于紧张对立局面。为了有效巩固新生政权,维护中央政府权威,国民政府不得不提出一整套改革方案,加强对地方政府有效管理,改善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弱的局面。最重要的是,国民政府成员向以孙中山忠实信徒自居,强调对孙中山遗教的继承,而地方自治之推进,既可为新生政权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又可以推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向文明化、法制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为国民党政权统治赢得合法性。
目 录
0 引言 1
0.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
0.2 研究方法 2
1南京国民政府自治之源流 2
1.1国民政府时期南京地方自治实施背景 2
1.2中西结合的地方自治理论 3
1.3从省自治向县自治的转变 5
1.4建国程序论 6
1.5地方自治具体建设 7
2 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自治之制度建构 8
2.1南京国民政府自治法律内容之表达 8
2.2首都自治之运作态势 10
2.3首都地方自治实施效果 14
3.南京国民政府首都特别市自治之检讨 15
3.1地方自治再述 15
3.2首都地方自治之检讨 16
3.3启示 18
结语 21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孙中山自治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以国民政府首都
南京为例
0 引言
现代地方自治滥觞于英国,是11世纪晚期欧洲商业复兴、市民社会兴起的产物。其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自治市,是西方文化演进的结果。中国地方自治属“后发外生型”,肇始于清末宪政,是传统地方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梁启超认为地方自治是“立宪国家之基础”,孙中山将之喻为“国之础石”,与民主宪政相依相生,相辅相成,是宪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南京国民政府秉承清末地方自治之余绪,以孙中山地方自治建国方案为“最高之基本准则”,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地方自治制度设计和实践。南京作为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及至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27年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将其定为国都,设立首都特别市,成为实践孙中山地方自治建国方案的理想之地。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自治,为增进对中国地方政治由传统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认识及深化对中国法律现代化的理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点。通过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国民政府首都自治建设的深入分析,弄清当时的地方自治政治思想制度与当时社会融合与扭曲问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通过实施地方自治重塑基层权力关系和培育新的社会力量的现代化目标的实践得失状况。
0.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地方自治既是分权的体现,又是民主的基础,因而它也就成为自清末以来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中一项不可回避的内容。作为居于中国法制近代化鼎盛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其地方自治运动持续时间之长,制定法规之繁多,动员程度之深,都为清末及北洋政府所不及。特别是1927—1937年被历史学家称为国民政府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南京国民政府所开展的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民主政治活动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地方自治运动,它体现着当年政策制定者们的政治理想和民主诉求,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因而研究民国地方自治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自治,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具体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合法性途径,促进了民主政治意识和素养的传播与提高,亦为当下民主政治实践提供了历史参照。
以史为鉴,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自治建设的研究,深化了对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及中国地方政治现代转型的认识和理解,亦可反观现代化在地方社会的境遇,从而深化对我国现代化的理解,并为当下地方自治及城市、乡村自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0.2 研究方法
以法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以地方政治转型与法制变迁为切入点,以国民政府时期南京(1927—1937)为实证中心,以文本与实证相结合,对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自治的立法文本进行评析,对其实践进行区域性的实证研究。在国家的视域下研究区域社会,又以区域社会来管窥国家层面。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采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的方法,阅读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充分利用地方民国档案和地方志、史,特别是南京档案馆馆藏的有关民国地方自治的档案, 综合运用法的移植与本土化及现代化等理论,将南京国民政府首都地方自治放入近代地方政治现代转型的历史流变中进行系统研究,比较充分地再现南京特别市地方自治的运作实态。
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的运用,强调制度设计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重视传统等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对如何克服在实现地方自治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
1南京国民政府自治之源流——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
1.1国民政府时期南京地方自治实施背景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地带,依山傍水、虎踞龙盘,实乃东南形胜,帝王之州。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根植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两千多年辉煌的建城史。作为历史上一些政权的都城,其居于东南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政治因素无疑是其盛衰的主要原因。及至1927年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将其定为国都,设立首都特别市,成为实践孙中山地方自治建国方案的理想之地。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中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实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并深受强大的历史惯性支配。一方面,国民政府要顺应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潮流,特别是清末立宪以来,“地方自治”思想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社会形势和国民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地方派系林立,新军阀不服中央统治权威,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处于紧张对立局面。为了有效巩固新生政权,维护中央政府权威,国民政府不得不提出一整套改革方案,加强对地方政府有效管理,改善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弱的局面。最重要的是,国民政府成员向以孙中山忠实信徒自居,强调对孙中山遗教的继承,而地方自治之推进,既可为新生政权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又可以推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向文明化、法制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为国民党政权统治赢得合法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