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琴派传承教育史研究【字数:12158】

摘 要“虞山琴派”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古琴流派之一。本文重点从“虞山琴派”传承教育的发展演变层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从明清时期至当代“虞山琴派”传承教育的优秀传统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当今虞山琴派传承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和策略。
目 录
1、引言 1
2、虞山琴派传承发展的四个时期 1
2.1虞山琴派的渊源 2
2.2虞山琴派的代表琴人 2
2.3虞山琴派传承教育四个时期 2
3、虞山琴派传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9
3.1 虞山琴派传承教育的优良传统 9
3.2 虞山琴派传承教育中的存在问题 10
4、策略和建议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1、引言
虞山琴派是明清时期最为重要的古琴琴派之一。本文笔者就“虞山琴派传承教育史”进行研究。在检索整理关于虞山琴派的国内的相关文献资料,在前人关于虞山琴派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两种研究方法,同时深入虞山琴派传承的整个脉络,进而对虞山琴派传承教育的现状进行剖析,发现当代虞山琴派传承的优长和不足。论文分虞山琴派的渊源、虞山琴派的代表琴人、虞山琴派传承教育发轫期、虞山琴派传承教育的新生期、虞山琴派传承教育的优秀传统和存在的问题等几个部分来展开论述,以期达到实现虞山琴派如何更好传承这一目的。笔者也相信本文的撰写,会提高自身对琴乐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目前学术界关于虞山琴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虞山琴派形成的社会背景、代表人物、风格评价研究、虞山琴派律制研究、虞山琴派的演奏美学思想研究等问题。例如:章华英《明代虞山琴派形成的社会背景述考》,张柏铭、张卓《虞山琴派之律制研究——以松弦馆琴谱为例》,许建《徐上瀛和〈溪山琴况〉》,周归《〈溪山琴况〉的演奏美学思想》,章华英《虞山琴派研究》,王小龙《在“清微淡远”的背后——虞山琴派的风格评价问题》等。还有一些是针对虞山琴派的传承保护、文化生态、琴会的举办等进行研究的。如《第三届中国国际西湖琴会圆满落幕》,诸炜《“非遗”语境下古琴传承与保护的考察——以虞山琴派为例》,王小龙、文一飞《论虞山琴派对常熟文化生态的影响》,曹浩亮、徐国清《活态保护 传承赓扬——常熟虞山派古琴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等。再总体来看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关于古琴琴学流派方面,前人大多是集中于琴派代表人物的研究、社会背景研究、琴派演奏美学研究、琴派的风格研究进行论述。而在关于中国古琴艺术研究上,学者们大多集中于中国古琴艺术这一本体的分析和研究,对于中国古琴艺术传承教育的历史则很少论及。不过,随着近年来学界越来越重视古琴艺术、琴学流派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有人对特定区域内古琴艺术的传承保护的现状、虞山琴派传承保护的现状以及古琴课的开展现状进行考察研究。如:肖牡丹《区域非遗活态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严霖玲《古琴艺术传承之我见——扬州“中国古琴第一街”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肖雪花《接陈启新:一种文化精神的传续》等。可见,研究虞山琴派的传承和保护,以促进中国古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研究的趋势,本课题将弥补对于虞山琴派传承教育研究方面的不足。
2、虞山琴派传承发展的四个时期
2.1虞山琴派的渊源
虞山琴派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这一时期是充满变动和更替的时期。这一时期,朝廷政治的紊乱、帝王的荒淫无道、政教的分离、理想和现实的错位,导致了士大夫的心态呈现出一种躁动、愤激的态度。此时,经济上的繁荣,心学思潮的影响、社会风尚的变化,也导致了士风的渐变和变化。于是,一部分的士人选择了远离凡俗尘世、隐匿于山水之间,在飘逸的琴音中,去寻求世俗之外的玄妙意境和孤高心气。泊妙的琴声之中,流露出他们的追求,演绎着一片唯美的天地虞山琴派,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动荡和繁荣交替的历史时期诞生了!
作为明清之际最有影响力的古琴流派之一,在琴学传承上,可算得上是渊源有序。从其琴曲的风格上,远可以追溯至唐初之“吴声清婉”,近则继承了宋明之际“浙派徐门”的琴学传统,其间又曾受到了明代宫廷琴谱、吴地民间音乐与民间琴家的影响。在其审美上,虞山琴派倡导的清淡和雅、博大和平的琴学风格,与魏晋时期嵇康、宋代崔遵度等琴乐审美风格,称得上一脉相承。
虞山琴派起于江苏常熟、太仓,以严澂(号天池)、徐上瀛(号青山)为代表,而虞山琴派的形成与“琴川社”有着很大的直接关联。“琴川社”是明代嘉靖年间在江苏常熟兴起的一个古琴社团。以严澂为其社的中心人物,其他还有当地的一批志趣相和的文人琴士。“琴川社”的社友活动的方式一般为在一个幽雅宜人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弹琴雅集,还加以饮酒作诗。其成员分别为陈爱桐、陈星源、赵应良、陈禹道、戈庄乐、徐亦仙、严栝等。
2.2虞山琴派的代表琴人
虞山琴派从创立到发展,从明清之际的繁盛到清末的衰落,到新中国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又一发展高峰,诞生了一批代表的琴人,其主要的代表分别为:徐上瀛、陆符、夏溥这一脉,严澂、赵应良、陈禹道、及其严澂第三子严栝一脉,近代至新中国吴景略、吴文光父子、朱晞等。
2.3虞山琴派传承教育四个时期
笔者认为虞山琴派传承教育总共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为虞山琴派的发轫时期和新时期。发轫时期主要以个别传承为主,这一时期主要从明代到民国时期;而虞山琴派传承教育的新时期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3.1明代虞山琴派的传承
严澂(公元15471625)号天池,虞山琴派的创立者,他的师学传承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首先是师从娄东琴家陈爱桐这一脉。娄东为今太仓。陈爱桐为当时娄东名琴师,查阜西先生曾经推论其与浙派的的渊源关系密切。而严澂曾师从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学琴,而被称为“徐门正传”的第三代徐梦吉(号晓山)曾经寓居在常熟多年,在此精析琴艺,广收门徒,并由此,可以推断出明代常熟琴人受到过“浙操徐门”的直接影响。第二个方面明代京师成为了新的琴学集中地。根据记载,当时的许多帝王和宦官都很喜爱古琴,皇宫之中藏谱之多,滋养了很多的琴人,在这当中就有著名的沈音(号太韶),根据《藏春坞琴谱》述“沈子,越人也,讳音,号太韶,自髫切好先王之乐,每遇景携琴游于林泉苍松修竹之间,对客泠泠然,追慕伯牙子期之趣。”在当时的京师,沈音很受人尊敬,严澂在京师交游之时与其相识,并且通过沈音认识了当时皇宫里的太监郝宁和王定安,并由此接触到了当时皇宫里的众多传谱,这就为他参与编写《藏春坞琴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藏春坞琴谱》的后序当中就可以看出严澂本人对于沈音是非常的佩服和推崇的。《藏春坞琴谱》后序这样写道:“余邑名琴川,能琴者不少。胥刻意于声而不敢牵合附会于文。故其声多博大和平,具轻重疾徐之节,即工拙不齐要与俗之卑琐靡靡者悬殊。余游京师,遇太韶沈君,称一时琴师之冠,气调与琴川诸士合,而博雅过之,”由此,可以看出,严澂吸收了徐门精华和沈音长处,为虞山琴派的发展创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个方面是虞山、常熟当地民间琴人琴家的影响。例如:徐亦仙、赵应良、沈汝愚、戈庄乐、陆太徵、陈禹道等当地的琴人琴家。同时代“琴川社”琴友经常性的进行交流。第四个方面是家族方面的传承,据传严澂家族中有人善弹琴。这都为严澂能有深厚的琴学修养、琴乐技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