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萨克民歌的演唱分析__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
新疆哈萨克民歌的演唱分析__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20191218143812]
内容摘要:本文以一首大家很熟悉且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变奏曲》来分析新疆哈萨克民歌的演唱,结合哈萨克族的音乐文化并运用文献细读法、归纳法、对比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阐述分析,首先介绍了哈萨克民歌的背景,其次着重对歌曲的演唱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从而突出哈萨克民歌独有的演唱特色,最终通过以上分析挖掘探索并发扬我们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重点在于对哈萨克民歌地方特色的保护和其带来的影响和传承。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变奏曲演唱音乐艺术
目 录
一、引言·····························································1
二、哈萨克民歌的时代背景·············································2
(一)哈萨克民歌的简介············································2
(二)哈萨克民歌的特点············································3
三、《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分析······································4
(一)速度力度的处理··············································5
(二)演唱技巧的运用··············································6
1.咬字吐字····················································6
2.气息训练····················································7
3.共鸣训练···················································9
4.三者的有机结合·············································10
(三)演唱风格的把握·············································10
1.调式特征···················································10
2.曲式结构···················································11
3.情感展现···················································11
四、哈萨克民歌的影响和传承·········································12
五、结语··································································14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一、引言
新疆这个远近闻名的“歌舞之乡”一直有着它们独特的生活习俗与风土人情,很多民歌也体现出那里少数民族人们真挚朴实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哈萨克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的美誉之说,以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他们将这个民族变得更富有草原风味。本文从这首改编曲对哈萨克民歌进行演唱分析,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粗浅的学习成果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哈萨克民歌和喜爱哈萨克民歌,同时进一步提高自我演唱水平。
在艺术领域中,民歌是声乐演唱中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也是情感传递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而如今的声乐演唱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民族地方特色的作品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我探索与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学者们去体会表现,然后使之受到关注,进一步地挖掘与探索。不过新疆哈萨克民歌的演唱分析方面,文献并不是很多。经过一段时间,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让我对这首歌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诸如2012年第28期的大观周刊中田岗的《浅谈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的二度创作》里面,以分析作品的二度创作为主,但是想透彻的了解,前提必须先深入探究并分析这个作品,顾名思义要分析演唱环节,田岗就花腔部分做了简要的总结:他认为副歌部分那短促跳动的节奏型,再配以爽朗的衬词在速度和力度上都极具表现力,这就要求演唱者把全部的音乐情绪推至顶峰,吐字要轻快、敏捷,更要清晰不能拖泥带水。
另有相关文献2008年第21期科技信息中窦连秀的《浅谈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中,先简单介绍了哈萨克民歌的分类和演唱形式,再对《玛依拉》这首歌曲的词曲结构、节奏等方面来探索其本质上体现的音乐特点,而哈萨克民歌中大多是由牧歌形式发展演变而成,所以会形成一种高亢、吆喝性的音调为典型特征。文章中还列出谱表,对每一乐句的旋律演唱进行讲解,从而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
还有2010年第26卷艺术百家中吴极巧的《新疆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关于哈萨克民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哈萨克民歌是新疆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民歌中蕴含着哈萨克族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思想。而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哈萨克族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已慢慢在发生改变,哈萨克民歌也因为当今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受到淡化和冲击。学生虽然喜欢唱歌,但是得不到正确的演唱指导,对参与本土音乐文化的意思相当薄弱。从以上文献回顾可知:哈萨克民歌对新疆音乐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弹性的演唱技巧、独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并没有受到关注,在音乐教育这一主要可以传承民族文化的领域中,也已经大大忽略了。本文通过搜集资料和读书笔记就新疆哈萨克民歌的演唱进行分析,并选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
二、哈萨克民歌的时代背景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阿勒泰、塔城、伊犁、乌鲁木齐等地区为多。“哈萨克”还有“避难者”和“脱离者”两个意思,哈萨克是一个十分热爱音乐的民族,民歌对哈萨克族有着显著的地位,生活方式也以放牧为主的他们使这个民族别具一格。
(一)哈萨克民歌的简介
哈萨克民歌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类,第一从内容上分类分为颂赞歌曲、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大类。当中包括牧歌、谐歌、哭歌、情歌、婚礼歌、劝嫁歌、宗教歌等等,从这些词的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哈萨克民族的生活是离不开歌声的,民歌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二从体裁上分为安、月伦和吉尔三大类。哈萨克中的“安”即意为“旋律”或者“歌曲”,“安”是有固定唱词和曲名的,歌词大多每句都是由11个音节构成,它的旋律较为柔和,音乐宽阔,所以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和弹唱;哈萨克中的“月伦”即意为 “诗歌”,“月伦”是没有固定唱词的,属于即兴填词编唱,它的旋律较为简单,但节奏复杂,所以曲调较为丰富,表演形式是一人自弹自唱;哈萨克中的“吉尔”即意为“婚礼歌”,这是一个伴随婚礼仪式全过程的一套歌曲,歌词大多每句都是由7个音节构成,它的旋律发展是由悲伤到欢快的特点。
(二)哈萨克民歌的特点
哈萨克民歌的音乐特点可以从节奏节拍、调式音阶、旋律形态三点分析。它的节奏型多以前短后长的节奏形态出现,节拍也经常以混合拍子为主,例如3/8、3/4、4/8、6/8、2/4等。这样的节奏特点加上歌曲的核心音调形成了哈萨克民歌的热情豪迈、壮阔宽广的音乐气势。哈萨克民歌在调式类别中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广泛运用七声音阶,最常见的是自然大小调以及仅次的多利亚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但也有部分作品会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五声调式,最常见的是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和羽调式;在音阶类别中,品种丰富多样,有运用最多的七声音阶,其次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六声音阶,和占一定比例的五声音阶,最后还有少数的四声音阶、八声音阶和九声音阶,这充分可以表现出哈萨克民歌的音乐多样性。旋律是歌曲的灵魂,是歌曲的基础,更是传递情感的重要通道。哈萨克人民逐水草而居,视季节变化,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牧场,这使哈萨克民歌带着极强的牧歌特色,也可以说哈萨克大多民歌就是由牧歌发展起来的,而它的曲调中普遍会出现一种呼唤式的调子,这种音调多采用主音和其四度、五度音构成,常出现在曲首,并通过多种变化手法发展成不同的形态,在歌曲的不同乐段中出现,笔者之所以以《玛依拉》举例就是为了更直观的突出哈萨克民歌的特点。哈萨克民歌中有一种模进的手法,这种手法让旋律主题更加鲜明且突出了旋律的多变。哈萨克民歌还会有一种旋律现象,歌曲开头高八度起,结束时低八度落,形成一种呼应对答的特点。而长音拖腔现象也是哈萨克民歌的一个特色之处,往往会有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进行伴奏演唱,冬不拉的弹奏能有力地烘托出演唱者的声音,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内在情感。
内容摘要:本文以一首大家很熟悉且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变奏曲》来分析新疆哈萨克民歌的演唱,结合哈萨克族的音乐文化并运用文献细读法、归纳法、对比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阐述分析,首先介绍了哈萨克民歌的背景,其次着重对歌曲的演唱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从而突出哈萨克民歌独有的演唱特色,最终通过以上分析挖掘探索并发扬我们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重点在于对哈萨克民歌地方特色的保护和其带来的影响和传承。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变奏曲演唱音乐艺术
目 录
一、引言·····························································1
二、哈萨克民歌的时代背景·············································2
(一)哈萨克民歌的简介············································2
(二)哈萨克民歌的特点············································3
三、《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分析······································4
(一)速度力度的处理··············································5
(二)演唱技巧的运用··············································6
1.咬字吐字····················································6
2.气息训练····················································7
3.共鸣训练···················································9
4.三者的有机结合·············································10
(三)演唱风格的把握·············································10
1.调式特征···················································10
2.曲式结构···················································11
3.情感展现···················································11
四、哈萨克民歌的影响和传承·········································12
五、结语··································································14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一、引言
新疆这个远近闻名的“歌舞之乡”一直有着它们独特的生活习俗与风土人情,很多民歌也体现出那里少数民族人们真挚朴实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哈萨克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的美誉之说,以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他们将这个民族变得更富有草原风味。本文从这首改编曲对哈萨克民歌进行演唱分析,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粗浅的学习成果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哈萨克民歌和喜爱哈萨克民歌,同时进一步提高自我演唱水平。
在艺术领域中,民歌是声乐演唱中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也是情感传递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而如今的声乐演唱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民族地方特色的作品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我探索与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学者们去体会表现,然后使之受到关注,进一步地挖掘与探索。不过新疆哈萨克民歌的演唱分析方面,文献并不是很多。经过一段时间,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让我对这首歌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诸如2012年第28期的大观周刊中田岗的《浅谈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的二度创作》里面,以分析作品的二度创作为主,但是想透彻的了解,前提必须先深入探究并分析这个作品,顾名思义要分析演唱环节,田岗就花腔部分做了简要的总结:他认为副歌部分那短促跳动的节奏型,再配以爽朗的衬词在速度和力度上都极具表现力,这就要求演唱者把全部的音乐情绪推至顶峰,吐字要轻快、敏捷,更要清晰不能拖泥带水。
另有相关文献2008年第21期科技信息中窦连秀的《浅谈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中,先简单介绍了哈萨克民歌的分类和演唱形式,再对《玛依拉》这首歌曲的词曲结构、节奏等方面来探索其本质上体现的音乐特点,而哈萨克民歌中大多是由牧歌形式发展演变而成,所以会形成一种高亢、吆喝性的音调为典型特征。文章中还列出谱表,对每一乐句的旋律演唱进行讲解,从而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
还有2010年第26卷艺术百家中吴极巧的《新疆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关于哈萨克民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哈萨克民歌是新疆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民歌中蕴含着哈萨克族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思想。而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哈萨克族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已慢慢在发生改变,哈萨克民歌也因为当今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受到淡化和冲击。学生虽然喜欢唱歌,但是得不到正确的演唱指导,对参与本土音乐文化的意思相当薄弱。从以上文献回顾可知:哈萨克民歌对新疆音乐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弹性的演唱技巧、独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并没有受到关注,在音乐教育这一主要可以传承民族文化的领域中,也已经大大忽略了。本文通过搜集资料和读书笔记就新疆哈萨克民歌的演唱进行分析,并选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
二、哈萨克民歌的时代背景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阿勒泰、塔城、伊犁、乌鲁木齐等地区为多。“哈萨克”还有“避难者”和“脱离者”两个意思,哈萨克是一个十分热爱音乐的民族,民歌对哈萨克族有着显著的地位,生活方式也以放牧为主的他们使这个民族别具一格。
(一)哈萨克民歌的简介
哈萨克民歌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类,第一从内容上分类分为颂赞歌曲、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大类。当中包括牧歌、谐歌、哭歌、情歌、婚礼歌、劝嫁歌、宗教歌等等,从这些词的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哈萨克民族的生活是离不开歌声的,民歌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二从体裁上分为安、月伦和吉尔三大类。哈萨克中的“安”即意为“旋律”或者“歌曲”,“安”是有固定唱词和曲名的,歌词大多每句都是由11个音节构成,它的旋律较为柔和,音乐宽阔,所以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和弹唱;哈萨克中的“月伦”即意为 “诗歌”,“月伦”是没有固定唱词的,属于即兴填词编唱,它的旋律较为简单,但节奏复杂,所以曲调较为丰富,表演形式是一人自弹自唱;哈萨克中的“吉尔”即意为“婚礼歌”,这是一个伴随婚礼仪式全过程的一套歌曲,歌词大多每句都是由7个音节构成,它的旋律发展是由悲伤到欢快的特点。
(二)哈萨克民歌的特点
哈萨克民歌的音乐特点可以从节奏节拍、调式音阶、旋律形态三点分析。它的节奏型多以前短后长的节奏形态出现,节拍也经常以混合拍子为主,例如3/8、3/4、4/8、6/8、2/4等。这样的节奏特点加上歌曲的核心音调形成了哈萨克民歌的热情豪迈、壮阔宽广的音乐气势。哈萨克民歌在调式类别中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广泛运用七声音阶,最常见的是自然大小调以及仅次的多利亚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但也有部分作品会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五声调式,最常见的是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和羽调式;在音阶类别中,品种丰富多样,有运用最多的七声音阶,其次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六声音阶,和占一定比例的五声音阶,最后还有少数的四声音阶、八声音阶和九声音阶,这充分可以表现出哈萨克民歌的音乐多样性。旋律是歌曲的灵魂,是歌曲的基础,更是传递情感的重要通道。哈萨克人民逐水草而居,视季节变化,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牧场,这使哈萨克民歌带着极强的牧歌特色,也可以说哈萨克大多民歌就是由牧歌发展起来的,而它的曲调中普遍会出现一种呼唤式的调子,这种音调多采用主音和其四度、五度音构成,常出现在曲首,并通过多种变化手法发展成不同的形态,在歌曲的不同乐段中出现,笔者之所以以《玛依拉》举例就是为了更直观的突出哈萨克民歌的特点。哈萨克民歌中有一种模进的手法,这种手法让旋律主题更加鲜明且突出了旋律的多变。哈萨克民歌还会有一种旋律现象,歌曲开头高八度起,结束时低八度落,形成一种呼应对答的特点。而长音拖腔现象也是哈萨克民歌的一个特色之处,往往会有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进行伴奏演唱,冬不拉的弹奏能有力地烘托出演唱者的声音,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内在情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102.html